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门窗》2015,(9)
城际轨道最为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有效的交通运输方式,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之间被逐渐的应用。加之城际轨道施工的难度较高,对内支撑位置的要求和条件也相对较高。本文从施工工程的概况出发,深入的对内支撑方案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经济学方面对内支撑方案优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总结,旨在为成绩轨道深基坑施工中内支撑位置优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周吉涛 《城市建筑》2014,(6):159-159
本文针对地铁车站基坑特点,从岩土参数、支撑布置、冠梁刚度、支点刚度系数等方面,对内支撑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内撑式支护结构内力、变形的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内支撑式支护结构假设为带桩的框架结构,计算了其内力、变形,并对其性状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支护结构的刚度方程进行详细推导,并给出了相应子程序。通过算例对内支撑长度、刚度对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结合深基坑支护工程实践,在软土基坑中采用圆环桁架内支撑,采用二维模型对内支撑受力计算方式进行了探讨,并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监测结果表明,圆环桁架内支撑形式能较好的控制了基坑变形,降低了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方便且造价较低。  相似文献   

5.
谢正良  陈芦 《山西建筑》2014,(10):82-84
根据深基坑3道支撑环梁的不同特点,结合海口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内支撑常见的三种拆除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采取爆破拆除和机械+人工拆除的方案,不仅保证了施工安全,保障了工期,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赵崇贤  雷洪波 《四川建筑》2014,(3):244-245,247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混凝土的施工进度一直是制约整个工程施工进度的关键。文章介绍的是一种使用内模板支撑系统进行超高层核心筒混凝土施工的工艺,同时也对内模板支撑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要点进行了阐述。采用该工艺进行超高层核心筒的混凝土施工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津湾广场9号楼项目属软土地区深基坑作业,地下结构复杂,涉及市中心作业与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对内支撑与地下连续墙连接方式、内支撑拆除综合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过程中防尘技术应用、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等方面内容的研究,分析了本工程施工先进技术以及技术应用成果,由实际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春之眼商业中心项目地处高原地震带,基坑周围环境非常复杂。基坑支护采用地下连续墙+3道混凝土内支撑。为了避免内支撑拆除过程中造成基坑不规则变形,对周边构筑物、道路造成安全隐患,项目采用BIM技术辅助施工对内支撑拆除方案进行对比,对拆撑运输路线进行分析、规划,对拆撑工序进行三维模拟、可视化交底,做到降本增效,为项目创造了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9.
内支撑结合逆作法施工兼顾常规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支护和逆作法的优点,结合老浦片商业及住宅项目总承包工程基坑施工过程中监测数据,对内支撑结合逆作法的支护方式进行分析。监测数据表明,发现该支护体系较好地限制了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周边沉降,但坑内阳角部位是围护结构薄弱区域,对土方开挖工况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10.
以厦门信和湖畔广场基坑内支撑换撑工程为例。为了避免在换撑的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通过对内支撑换撑方案的分析,提高了换撑技术的水平,阐述了基坑监测与沉降控制的要点,并提出了预防措施,从而保障基坑施工的安全,保障换撑过程能够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水泥土复合式支挡结构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泥土复合式支挡结构是一种在水泥土搅拌桩墙体中插入钻孔灌注桩并架设内支撑的新型支挡形式.本文在分析其支挡特点及有限元程序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方案设计与其它支挡形式进行了比较,并将之应用到了实际工程中去;理论和实践证明,水泥土复合式支挡结构在控制墙体位移、坑底隆起、周围地面沉降及内支撑拆除后这些指标的变化等方面有其明显的优越性,其造价适中,建议在软土地区基坑工程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基坑坍塌事故时有发生,其中不乏采用钢支撑排桩支护结构体系的基坑。由于该类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特征较为复杂,其支护结构局部破坏对基坑整体安全性能及其引发连续破坏机理尚缺乏研究。设计了带水平支撑的排桩支护基坑局部破坏模型试验,研究了支护桩或支撑局部变形过大或局部破坏对土压力、支撑轴力和桩身内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坑排桩发生局部变形过大和局部破坏时,引起的土压力重分布对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规律与悬臂式排桩支护结构的影响有较大区别,可引起邻近初始破坏区域的支护桩产生更大的附加内力;当支撑发生失效后,失效支撑释放的荷载无法相对均衡的转移至邻近多根未失效支撑上,而是集中作用在最近的某几根支撑上,可引发支撑的连续破坏。  相似文献   

13.
杭州地铁秋涛路车站深基坑信息化施工监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杭州地铁秋涛路车站深基坑工程东区施工中围护桩水平位移、钢支撑轴力、地表沉降和地下水位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实测表明:桩体水平位移能直接反映围护结构的变形特性,是评价围护结构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桩体的侧向变形主要是由土方开挖所引起,与开挖后墙面暴露时间长短相关;钢支撑的轴力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增加,其大小变化与开挖方式、开挖速度、气温以及下层支撑的拆除有关;基坑东侧的地表沉降曲线呈抛物线形分布,基坑南侧的地表沉降曲线呈三角形分布;坑外地下水位的变化可反映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大面积基坑,条件适当时采用多级支护可以取消水平支撑,目前已经有一些应用。而针对多级支护工作机理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进行了大型模型试验,研究了两级支护间土体水平距离B及第二级支护桩桩长L_2这两个主要参数对多级支护变形、受力及破坏模式的影响。根据B的不同,多级支护存在整体式、关联式和分离式三种破坏模式,3种破坏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破坏面的范围及两级支护间土体的应力状态不同。第一级桩的桩顶位移及桩身弯矩分别随B的增加而减小,基坑稳定性增加。而L_2的增加会导致第二级桩转变为主要受力结构,即第二级桩承受更大的弯矩,两级桩桩身弯矩分配更加均匀,L_2的增加同样有利于减小第一级桩桩顶位移。  相似文献   

15.
福州新都会花园广场深基坑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年  刘锡安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Z1):1799-1801
福州新都会花园广场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始于1992年。基坑平面面积7000 m2,开挖深度10.7 m。支护结构采用内支撑柱列式排桩,内支撑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基坑开挖在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的指导下进行,分东西两部分进行。本基坑工程进展顺利,未发生任何意外,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深基坑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实际基坑工程的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土体采用D-P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这类基坑的变形和土压力分布规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最后分析后排桩长度、后排桩间距、前后排桩的排距、联系梁刚度、支撑刚度等因素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带撑双排桩支护结构中后排桩位移明显小于前排桩,且前后排桩的排距和支撑刚度对此类支护结构性状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结合工程实例,利用FLAC3D数值差分计算程序对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上的截面弯矩和变形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双排桩的排距、桩长和桩径等的变化因素的影响,提出优化的设计参数。研究表明:随排距的增加,前后排桩桩体的位移不断减小,但是当排距超过1200 mm时,位移减小的趋势减缓;桩长的增大可使桩顶水平位移减小,而前排桩桩长的变化比后排桩桩长的变化有更大的影响;当桩径较小时,适当增大桩径能有效地减小桩体的位移。  相似文献   

18.
结合工程实例,论述深基坑挡土桩与地下室外墙连成一体共同分担侧向土压力。充分利用挡土桩的首先挡土作用,大量减少外墙上的土压力。提出计算方法与简易可行的构造措施,使得挡土桩这一临时性结构达到永久性要求。  相似文献   

19.
结合桩列式钻孔灌注桩加角撑的典型支护结构工程实例,进行了桩身应力和变形的现场实测,采用考虑空间效应和反演方法的整体式支护结构体系的有限元分析理论,提出一整套动态施工模拟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实测结果分析,指出了支护结构设计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既有地下室以下增设地下空间,常面临既有支护与新增支护构成双层支挡结构的开挖工况,这是传统开挖设计方法未涉及的新问题。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采用有限元分析该特殊支挡结构承载机理和破坏模式,以及既有-新增支护桩排间距、长度比等参数对基坑安全系数和支挡结构受力分担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排间距减小,基坑安全系数不断增大,新增支护桩由主动区土置换体转变为主要受荷结构,双层支挡结构产生整体倾覆破坏;排间距较大时,既有支护桩单独发生倾覆破坏,土体滑移面被限制于排间土体,而新增支护桩及其桩背土体受影响较小。在一定长度范围内,新增支护桩桩长的增加可明显提升基坑安全系数及其受力分担效果,且排间距越小其作用越明显。通过对新增-既有两级支护桩的弯矩最大值差值、总和及支护安全系数的综合评价,得到新增支护桩布置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