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33):142-14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评价肛瘘与手术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5月本院疑似肛瘘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3.35±12.21)岁。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 Achieva 1.5 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扫描进行MRI检查,相控阵列线圈,层厚4 mm,无间隔,分别作横轴位、横截面及矢状面扫描,记录扫描所得数据。结果:MRI能够正确识别内口56例,脓腔54例,主管55例,支管51例。T2-weighted快速自旋回波脂肪饱和图像和增强后的T1-weighted快速自旋回波脂肪饱和图像进行对比检测支管和内口情况,除3例患者的支管出现在T1-weighted image TSE TRA FS却在T2-weighted image TSE TRA FS上消失,这两个序列检查支管的准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037,P=0.387)。除7例患者的内口出现在T2-weighted image TSE TRA FS却在T1-weighted image TSE TRA FS上消失,这两个序列检查内口的准确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02,P=0.04)。结论:T2-weighted image TSE TRA FS在检查内口方面效果更佳,MRI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术前信息,是一种无创、准确、可靠的肛瘘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6):32-34
目的:分析磁共振T2WI压脂及T1WI压脂增强序列在肛痈及肛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1例肛痈及肛漏患者均行常规及Gd-DTPA增强磁共振检查,经手术证实,对以上各磁共振扫描序列组合对各种类型肛痈、肛漏及其内口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肛痈32个,肛漏26个。对于肛痈、肛漏检出率,矢状位平扫及增强T1Wl压脂序列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平扫及增强T1Wl压脂序列对肛漏、肛痈的检出略高于轴位T2WI+冠状位T2WI序列和轴位T2WI压脂+冠状位T2WI压脂序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轴位联合冠状位T2WI压脂序列及T1WI压脂增强扫描序列可明显提高肛痈、肛漏临床诊断正确率,为手术方式的最佳选择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3)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I)不同序列条件下,如何选择检出妇科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磁共振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32例,于术前行常规T1加权序列(T1WI)、T2加权序列(T2WI)、增强扫描(T1WI+C)、弥散加权成像(DWI)等序列检查,记录每例的盆腔检出淋巴结的组别分布及总淋巴结个数,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记录对比,计算不同序列扫描对妇科肿瘤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并结合DWI序列扫描图分析分别以淋巴结短径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阈值为判断标准时的阳性检出率。结果使用DWI序列对盆腔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最高,为86.4%(51/59),与DWI序列比较,T1WI-MRI平扫、T2WI-MRI平扫、T1WI+C的检出率分别为61.0%(χ2=8.575,P<0.05)、69.5%(χ2=3.996,P<0.05)、72.9%(χ2=2.563,P>0.05),DWI序列的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和增强扫描相仿。短径判断方法的检出率为81.4%,ADC阈值判断方法的检出率为89.8%,基于两种判断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无显著性(χ2=1.100,P>0.05)。结论 DWI序列扫描可以获得和增强扫描相似的检出率,优于常规T1WI、T2WI平扫,故推荐常规磁共振扫描时加扫DWI序列,其阳性判断方法可任意选用短径法和ADC阈值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32):8-12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序列对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非出血灶)的诊断价值,优化磁共振检查序列。方法:54例出生1~14 d临床确诊HIE患儿,分1~7 d患儿和8~14 d患儿,均行3.0T磁共振T1WI、T2WI、FLAIR、DWI扫描,两位磁共振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并记录DWI、T1WI、T2WI和FLAIR图像病灶数目,用秩和检验统计方法,对比分析DWI与常规序列对病灶检出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出生1~7 d患儿,DWI、T1WI、T2WI、FLAIR检出缺氧性脑损伤病灶分别为196、225、28、365个,平均秩次分别为2.85、2.40、1.29、3.46,Z=60.76,P=0.000。出生8~14 d患儿,DWI、T1WI、T2WI、FLAIR检出缺氧性脑损伤病灶分别为70、141、32、214个,平均秩次分别为1.86、2.89、1.50、3.75,Z=36.34,P=0.000。结论:磁共振DWI联合常规序列对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具有重要价值,最优化的检查序列DWI、T1WI、FLAIR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4)
目的探讨衡阳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初步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颅多模态磁共振检查资料,以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为检出微出血的标准,对基底节区、丘脑微出血进行分级评价。结果与磁敏感成像序列对比,常规MRI序列、磁共振弥散成像、T2*序列、3D-VISTA序列对缺血性脑卒中伴基底节区、丘脑脑内微出血的检出的Kappa值分别为0.366,0.521,0.859,0.673,其中T2*序列与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检出情况一致性较好。结论多模态MRI成像能够有效探寻微出血发生情况,优化多模态MRI成像序列的筛查可以为临床预防、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脑出血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4):104-108
目的: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技术在胰、胆管先天性疾病及解剖变异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千余例MRCP检查临床怀疑胰胆管病变,去除各种胆道肿瘤、结石、炎性病变、术后复查及MRCP患者呼吸配合不佳导致图像质量下降外,符合本组研究测量和诊断要求者共158例,对MRCP MIP像结合T2WI压脂横轴位(MRCP定位相)、MRCP原始薄层冠状位断层像综合分析诊断。结果:MRCP对胰胆管各种先天性疾病及其他解剖变异的显示率100%。结论:各种先天性胰胆管疾病及解剖变异的MRCP图像均有特征性表达,MRCP能清晰、直观、立体地显示胰、胆管的解剖结构,有利于胰胆管的整体显示,对胆道系统各种先天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4)
目的:探究并分析MRI不同序列、方位成像在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踝关节损伤40名患者,采用MRI扫描,在正常体位下采用柔性线圈和头线圈,同时采用矢状位、冠状位和横断位的序列检查。结果:柔性线圈发生移动伪影的发生率(35.00%)明显大于头线圈发生移动伪影的发生率(1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踝关节损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优势,选择正确的扫描方法、方位、多参数成像可以很好地显示病变。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31):131-134
目的:分析磁共振全身类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rgraphy)成像又称为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whole-body imaging with backgroune body signal suppression,DWIBS)在检测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收集在本院确诊肿瘤48例患者资料,将同时进行磁共振全身类PET检测记为试验组和普通磁共振检测记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48例肿瘤患者的图像对比度和分辨率都达到确诊条件,试验组发现32例恶性肿瘤,他们的原发病灶和转移灶在DWI图像上都呈现高信号,ADC图则显示为低信号,检测准确率为94.11%(32/34)。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的磁共振局部或病灶部位扫描检测后,发现恶性肿瘤24例,检测准确率为70.59%(24/3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全身类PET相较于普通的磁共振、CT等检测来说具有无辐射损伤、无需注射造影剂、检查方便等优点,检测恶性肿瘤来说成像更加清晰,诊断结果更明确,适合病情更复杂、普通磁共振与CT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与常规的T2WI或T1WI图像融合能准确地显示病灶的恶良性功能等多重信息,其诊断结果更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均行MRI检查,将SWI序列与常规MRI序列的图像比较,常规序列为T1WI、T2WI、T1WI增强扫描、常规MRA及增强MRA。结果 18例患者中,动静脉畸形10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静脉畸形3例。10例动静脉畸形者中,9例位于大脑,1例位于小脑半球;5例海绵状血管瘤者中,3例位于大脑,2例位于小脑;3例静脉畸形者中,2例位于右额顶叶及左顶叶,1例位于右颞叶且为多发。结论 SWI序列较常规MRI序列更清晰更多显示脑血管畸形,在脑血管畸形诊断或鉴别中应作为MRI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8):68-70
目的:观察总结血管周围间隙和腔隙性梗死灶在磁共振上的表现特点,以鉴别两种疾病,提高确诊率。方法:选择经临床随访并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0例及血管周围间隙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对比分析其磁共振影像形态、大小、部位、边界、信号、占位效应等表现。结果:VRS在MR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卵圆形或线状、管状结构,与穿支血管走行一致,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序列为低信号,无对比剂增强效应和占位效应。腔隙性梗死灶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在FLAIR序列上表达高信号,慢性期为低信号,周围可见薄边高信号影;在DWI急性期呈高信号,随时间推移信号减低,变为等信号、低信号,MRI增强扫描周围见轻度环形强化或无强化。结论:在磁共振影像上,可通过观察病灶信号、形态和序列等对血管周围间隙和腔隙性梗死灶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7):47-49
目的:观察总结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在磁共振上的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率。方法:随机选择磁共振检查显示有EPVS的患者90例,综合分析其磁共振影像形态、大小、部位、边界、信号、占位效应等表现。结果:90例患者EPVS均为双侧多发,左右无明显差异,呈圆形、卵圆形或线状、管状,边界清楚,与穿支血管走行一致。在T1WI、T2WI和FLAIR序列上与脑脊液信号相同(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序列为低信号),无对比剂增强效应和占位效应。发生部位包括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及皮质下、桥脑、小脑、丘脑及脑室旁等。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多。EPVS分级以1分最多见。随访患者均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EPVS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最多见于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及皮质下,呈圆形、卵圆形或线状、管状,边界清楚,在MR成像各种序列显示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6)
为了开发具有荧光-磁共振双模式成像功能的生物成像探针,有效结合磁共振和荧光2种成像技术的优点,本论文以具有良好单分散性和水溶性的超顺磁性钴掺杂的氧化铁纳米粒子Co_(0.9)Fe_(2.1)O_4为前驱体,将铕(Ⅲ)与4′-苯基-2,2′:6′,2″-联三吡啶-6,6″-二甲胺四乙酸的荧光配合物(PTTA-Eu~(3+))及癌细胞靶向识别分子叶酸(FA)与纳米粒子共价偶联,制备出了1种具有长寿命荧光、超顺磁性(横向弛豫时间T2加权磁共振成像功能)及癌细胞靶向识别性能的多功能纳米生物探针PTTA-Eu~(3+)-CoFeO-FA。这种纳米生物探针不仅可发出铕(Ⅲ)配合物特有的长寿命红色荧光信号,还具有良好的T2加权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功能(纳米粒子水溶液的质子横向弛豫速率r_2达183.7L/(mmol·s),使其既可用于癌细胞的时间分辨荧光成像测定,也可用于活体动物的磁共振成像检测。利用所制备的新探针成功地实现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 264.7的时间分辨荧光成像和昆明鼠的活体T_2加权磁共振成像检测。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32):169-172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在卵巢囊腺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疑似卵巢囊腺瘤患者60例,患者均进行两次检查,首先进行常规CT诊断,随后进行1.5T磁共振诊断,患者最终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卵巢囊腺瘤51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结果、敏感度、特异度及误诊率、漏诊率和正确率。结果:1.5T磁共振诊断阳性率高于常规CT检查(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常规CT检查(P<0.05),诊断正确率高于常规CT检查(P<0.05)。结论:在诊断卵巢囊腺瘤患者的过程中,选用1.5T磁共振进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4):64-6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28例已确诊垂体微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常规行MRI平扫,并对其采用Alltech centauri 1.5T磁共振扫描仪行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8例垂体微腺瘤均位于垂体前叶,单发,血PRL均>40 ng/mL。常规MRI平扫28例中有16例可见T1WI为低或稍低信号,10例为等信号,2例为高或稍高信号,T2WI 16例为高或稍高信号,8例为等信号,4例为低或稍低信号,注药后动态增强扫描25例为低或稍低信号,3例延迟扫描有明显强化。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有诊断意义,可明显提高其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4):142-145
目的:探讨鼻窦冠状位CT扫描与轴位CT平扫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诊断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116例,患者均进行轴位CT平扫与冠状位CT扫描。分析两种方法对不同类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结果:通过冠状位CT扫描与轴位CT扫描可以观察到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对鼻腔单侧侵犯较多;冠状位CT扫描对淋巴瘤与腺样囊性癌诊断准确率均高于轴位CT平扫(P<0.05)。结论: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诊疗过程中,鼻窦冠状位CT诊断效果满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应在临床上宣传与使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1)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参数作为评价鼻咽癌放疗敏感性指标的可行性,及其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4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收治前均未有放、化疗史,放射治疗前1天及放疗4周后各行1次常规MRI及MR-PWI检查,对比分析放疗前后鼻咽部肿瘤的大小、灌注特点及灌注参数的变化。结果在MR-PWI图像上,放疗前鼻咽癌肿块主要表现为高灌注,其显示的高灌注区域最大层面面积要小于放疗前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面积(P<0.05);40 Gy剂量放射治疗后,敏感组高灌注区域明显下降,其下降面积要大于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面积(P<0.05);肿瘤放疗后坏死或纤维化表现为BV下降,而复发表现为BV升高(P<0.05)。结论常规MRI检查结合MR-PWI成像,可以更准确的反应鼻咽癌放疗前后的生物学变化;灌注图像及其参数在作为评价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指标,及鉴别肿瘤放疗后复发与坏死或纤维化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18):68-70
目的:探讨脑膜病变患者行MR增强后FLAIR序列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102例脑膜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MR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增强后再加扫FLAIR,对FLAIR序列进行观察分析。结果:MRI增强后FLAIR序列对脑膜病变显示较为敏感,且可将强化皮层静脉与静脉窦正确的区分,显示脑脊液强化,但对伴脑实质内的微小病灶显示具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结论:MR增强后FLAIR序列对目前广泛应用的增强T1WI具较强补充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使诊断准确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30):117-119
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rgraphy)成像技术检测全身类肿瘤并查找病灶的临床研究应用。方法:对本院使用磁共振PET成像技术检测全身类48例已发现肿瘤患者寻找原发病灶进行分析。结果:48例通过病理发现的肿瘤患者中,检测原发病灶和是否转移的诊断中,磁共振扫描仅20例对原发病灶进行准确评估,在常规磁共振扫描基础上加以全身类PET成像技术则可以对46例肿瘤患者进行准确评估,检测准确评估率为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PET成像技术对检测全身类肿瘤并且寻找原发病灶有着精确、无辐射及不需要注射造影剂等优势,并且对人体完全无副作用伤害,适合健康体检人群和肿瘤分期治疗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3)
目的分析超急性期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MRI)表现,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超急性期SSEH的临床及MRI资料,讨论误诊原因,鉴别诊断。结果首发症状均出现典型脊背部突发胀痛,继之出现进行性下肢麻木,活动功能障碍。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7例均无明确外伤和凝血机制障碍病史,1例手术中发现蔓状扩张动静脉血管。7例SSEH,发生于颈椎1例、胸椎2例、颈胸交界部2例、胸腰段2例,均位于硬膜外腔的侧后方或正后方,血肿呈梭形。在T1加权序列(T1WI)矢状面6例表现为等信号,1例表现为略高信号;在T2加权序列(T2WI)矢状面和轴面,7例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血肿与脊髓间可见线条状低信号间隔。增强扫描2例血肿可见边缘斑点或环形强化。本组4例误诊的原因:平扫时血肿信号不具特征性;活动性出血所致血肿增强征象不典型。结论超急性期SSEH具有不典型MRI表现,容易误诊,但结合起病时间及血肿MRI信号进行分析,有利于对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2):46-47
目的:探讨对比探究T2 Mapping与常规序列对早期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因膝关节炎或膝关节外伤需接受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分别采用核磁共振T2 Mapping以及常规序列对其膝关节软组织损伤情况进行诊断,并以膝关节镜手术观察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常规序列、T2 Mapping序列与关节镜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序列总体检查、Ⅰ级、Ⅱ级、Ⅲ级以及Ⅳ级软骨损伤检查灵敏度均明显低于T2 Mapping序列(P<0.05),0级软骨损伤检查灵敏度高于T2 Mapping序列(P<0.05);常规序列Ⅰ级、Ⅱ级、Ⅲ级以及Ⅳ级软骨损伤检查特异度方面与T2 Mapping序列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级软骨损伤特异度方面高于T2 Mapping序列(P<0.05)。结论:在针对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方面,T2 Mapping序列的灵敏度更高,因此在早期软骨损伤的诊断中可以广泛应用T2 Mapping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