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Planning》2019,(4)
"欣赏·评述"是初中美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学习美术欣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民族精神,陶冶思想感情,开阔视野。该文从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主体、教学形式、美术课程资源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4)
美术欣赏在美术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它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有着深远的影响。该文作者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发现,部分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欣赏·评述"领域只存在形式的欣赏,没有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结合实际情况,该文作者建议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更多元化地实现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4)
"欣赏·评述"是通过美术欣赏教学,让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进行欣赏和评述,从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该文从尊重学生欣赏感受,激活欣赏兴趣;教师有效解读,感受作品内涵;教师引导观察,培养欣赏习惯;培养能力,提升艺术修养四个方面分析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4)
<正>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这四个领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关联和渗透的。欣赏·评述: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以外,还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1)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欣赏·评述"作为美术四大学习领域中最能体现人文性质的领域,其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在欣赏评述课教学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提倡人文精神为主,传授知识技能为辅,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进行人文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持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领会人类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学生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3)
在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有多种方式。该文以经典美术作品的深度赏析为突破口,开展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欣赏·评述"领域教学,以图像识读为起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突出经典美术作品价值,强化教学的生成性、有效性,突显在当前语境下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欣赏·评述"领域教学与研究的必要性,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视觉文化时代所需的视觉识读能力和相应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20)
"欣赏·评述"是小学美术学科的重要学习领域,也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难点。该领域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息息相关。该文抓住欣赏乐趣、造型元素、品位意境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以期提高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8)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新课程标准把"欣赏·评述"作为美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欣赏·评述"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树立人文意识,是每名美术教师应关注并积极探索的工作。该文作者就平时的探索作一些总结,与大家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5)
<正>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在美术教育乡土化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本的相关课时组织学生针对性参加校外美术活动,加强四个课型的学习。一、巧用"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开发美术课程资源在这一学习领域,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将当地城市和周边农村的文化建筑、园林、民宅等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生态游、写生等方式,到以上地方实地考察、写生,品味家乡古建筑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2)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一次美术创作过程,都是对学生一次美的熏陶。无论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还是"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类型的课程,都能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情操,促进他们心灵和谐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2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同方式考虑,结合学科的特点把美术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设计·应用"领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就增强学生学习自信、探究设计方法、培养设计应用能力三方面,阐述了自己在该学习领域中领会课标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2)
欣赏评述是美术学习的四大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评述能力也是实现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为切入点,主要围绕"有效设计、提供参照""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会观察,培养思维意象""唤起知觉,建立体验""看、说、写能力的重构"五个方面论述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12)
自主学习,区别于他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掌握科学方法,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的核心就是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评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美术欣赏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5)
素描课程是美术教学的基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与刻画能力,是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观察方法与理解方法的重要课程。中职美术课程中,素描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绘画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等至关重要。但在现阶段的中职美术教学中,素描基础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中职美术的教学效果。文章针对当下中职美术教学素描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供中职美术教育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8)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到了21世纪的今天,感恩教育一样不能松懈。美术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有知识的内化吸收,也有思想的外化表达。文章探讨如何在美术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渗透感恩教育,令学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21)
在中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该教学方法的优势。文章探讨任务驱动法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实现高效、优质教学。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1)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中日益深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改革创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主要造型艺术语言为学科结构,以人文熏陶为依托,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的特色。《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22)
现代教育讲究课堂效率的提升,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也是在教育中要注重的问题,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和完善一个人的素质。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美术欣赏教育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而且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所以美术欣赏教育在现代美术教学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本文着重从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学科特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美术欣赏教育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14)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在美术作品欣赏教学中如何开展"感受叙述—形式分析—意蕴解释—总体评价"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将传统教学中单向的美术观赏课程转化为双向的多元的探究式互动欣赏教学,以促进学生艺术知觉的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7)
我国小学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作欲望,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