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Planning》2017,(19)
公共艺术创作是研究综合性要素的过程,其中,形态美学心理要素研究是公共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形态美学心理要素发生变化,其设计和表现方式也会随之不同。创作者需要从形态美学心理要素中提炼精华并开展创作活动,使艺术作品符合观者的形态审美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3)
艺术创作中的想象来源于生活与生命的本源,想象是艺术家情感表达的途径。艺术家在观察事物时把看到的事物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赋予作品精神性以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家将所看到的事物以创作的形式传达出来,从内心到实现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想象通过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辨别和筛选,从而创作出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9)
联想和想象是审美心理的高级形式,与情感、理解密切相关。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觉和审美记忆表象基础上的表象运动,是在人脑中进行的信息再加工运动,是审美感性和理性连接的中介加工活动,即有时候它们是纯感性的,有时已浸入了理性。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把音乐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子夜秋歌》为例,深入分析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在此声乐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4)
对艺术作品而言,情感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动力之源,拥有了情感也就拥有了想象。油画创作是作者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过程,油画作品传递着作者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只有在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方式互相作用的情况下,油画作品才能有多种多样的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5)
在绘画中,图式语言承载着画家的思想和精神。画家借助一定的规则对图式语言进行规范和调整,使其能够逐渐完善并发展起来。在水墨人物画中,画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以意识思维加工,并借助艺术媒介,建立起一种独特、有序的意象图式语言,从而使作品得到升华,使绘画艺术更有思想、更加精深。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审美过程中,意象是对创作主体的印象和感悟。在水墨人物画中,"意"依附于"象"而存在,"象"因有"意"而具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27)
<正>【教学目标】(1)了解恐龙的形态、生活状态及年代,关注地球生物的未来,增强环保意识。(2)了解恐龙消失的原因,增进对恐龙的认识。(3)了解恐龙相关知识,使学生根据恐龙特征和生活习性,画出想象中的恐龙形象,培养审美和想象能力。(4)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画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画。(5)在对恐龙世界的了解与表现过程中,培养想象表现力和探索精神。(6)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8)
忧郁情感一直贯穿在艺术史中,画家通过艺术创作将个人情感与经历转化为艺术作品。自画像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题材,可以直观地呈现出画家内心的情感。文章通过分析伦勃朗、凡·高、席勒的个人经历和自画像作品研究画家自画像作品背后隐藏的忧郁情感,然后进一步分析画家的忧郁情感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意象作为中国艺术的本源,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气质和美学的内在蕴涵。象征是意象的基本表现特征。意象作为中国艺术创作自觉的审美取向,充分体现在建筑艺术和版画艺术中。中国建筑艺术善于运用符号表达赋予建筑无限的内涵和意义;而版画中的意象表现则是作者有意识地根据抽象的情感观念,创作出生动的形象,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论是建筑还是版画,意象手法的运用都赋予了其新的内涵,理念和表现语言上也在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9.
胡卫平 《现代装饰》2013,(5):240-241
正艺术化和形象化了的情感具有审美的深度和较广阔的意境。透过这种意境唤起欣赏者的某种情感。画面意境、情感对于绘画,无论是何种形式,也不论表现什么题材,都有特殊的意义。好的艺术品,不但向人们展示富有美感的形象,而且能激发人们的联想或想象,使人感到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人们评论艺术作品的优劣与否,看重的也正是作品中蕴含着的意境和情感。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7)
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人们借助想象力,通过虚拟的状态使情感得到满足。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并允许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提供培养创造力的环境,鼓励学生创新,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所谓情感,就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对艺术家而言尤其需要强烈的健康感情、完善的审美情感与独立的人格。艺术家的情感是群体、大众情感的凝聚,其情感是日常生活情感的升华,要求品位更高。只有高尚的情感才能体现其人格魅力才能使作品更具生命力产生更久远的影响。而艺术风格的不同在于艺术家的艺术修养、生活阅历、思想性格上的不同,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作品的格调高低。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2)
理论源于实践。艺术理论是艺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对艺术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起着指导性作用。艺术理论可以使创作者的思路清晰,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实践活动,创作者艺术理论水平直接制约艺术作品的创作质量,对于形成艺术创作风格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7)
诗人李贺以其奇特的思维和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和独创性。在其《李凭箜篌引》一诗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诗歌语言特点,在诗中作者运用跳跃的意象、夸张的想象,形成变异的语言,造成一种文本与现实的"分离",使人们获得一种不同寻常的新奇感受,产生一种奇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反思现有理论中儒学对汉代园林变迁的影响,通过探讨悲美思想、东汉经学——儒学及东汉私家园林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发现东汉时期“以悲为美”的思想是致使园林向自然审美过渡的部分原因。悲美思想从直接与间接两方面影响园林营造,一是社会变革及个人命运起伏使汉人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由此产生的悲美思想使人逐渐对未知仙境失去探索的欲望,更关注能投射现实情绪的自然景物,直接致使园林营造风格向自然式园林转换;二是悲美思想作为汉代艺术创作的主导审美思想,不但使汉代悲音盛行,而且间接导致文人艺术创作场所——私家园林引入更多艺术作品中出现的自然景物,使创作者能够在类似自然的环境中勾起悲情,更利于文人在住所中进行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24)
审美意象是艺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审美意象的创构将直接影响到艺术设计的效果,甚至意象的选择还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创构审美意象,要在细致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并且发挥其在艺术设计中的象征性、结构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文章主要在研究艺术创作实践与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就审美意象的创构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44)
孩子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而学困生同样渴望自由和被关注,他们也想"被看见"和"被理解"。在现实世界中,无法从老师、同学或家长那里得到情感需求的满足,于是想象世界便成为孩子体现自我价值的乐园。如何能够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想象世界呢?可以从他的世界入手,真正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寻找避风港湾,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规避"超限效应"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最终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6)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注重引导教学,因材施教,张扬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为创作画准备想象素材;对题材进行情感体验,创设想象的情境,激发创作情感;在传授基本美术表现技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绘画艺术创作,使作品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3)
情感是油画创作的源泉,只有拥有了情感,才会发挥想象,才会产生艺术创作的动力。在个人的自我情感表达与艺术创作技能的相互作用下,油画创作的情感表达方式变得丰富多彩。油画创作的过程既是绘画的过程,也是创作者表达内心感受的过程。油画创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通过画笔传达出来,以此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10)
艺术语言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艺术不依赖于其他语言,独立成为人类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且必须依靠自身语言体系中的因素才能成就艺术作品。"意象"是中国画艺术语言表达的核心,是研究中国画精神与艺术成就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4)
梦是幻想的产物,人们将生活中的不如愿幻化为梦,是内心的一种宣泄。对艺术家来说,梦更是他们艺术创造的源泉。这种源泉存在于艺术家的潜意识中并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梦的"无意识"存在于艺术家的潜意识中。艺术家对梦进行艺术加工,使它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更是艺术家们"梦"和"想"得到满足的一种途径。但是艺术创作和梦是有区别的,虽然梦与艺术创作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不能过于感性或理性地谈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