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聚焦传统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以武汉这一典型滨水城市为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滨水公共活动空间类型:滨水街道、堤岸和水面,逐一分析空间特征,考证滨水活动,探索滨水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互动关系,为当前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浦江作为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两岸绿道贯通开放后,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大幅提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首先对黄浦江滨水地区总体风貌和三个典型空间进行评析,比较贯通前后的公共空间变迁,总结滨水区更新设计策略和意义。其次,引入定量分析方法,探究改造后的滨水公共空间不同区段人口、社会学的影响差异、与城市腹地开发相关性等问题。借助微博、航拍图像、人口分布、设施分布等多源数据,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评价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研究城市腹地开发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配置设施、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腹地活力调整区域投资密度等发展策略,为滨水区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3.
城市中的水域空间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之一,国内外的许多城市都有滨水区域.作为典型的滨水城市,武汉市有着大量的滨水空间,如何复兴滨水区对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城市触媒理论,着重以汉口沿长江的滨水地带的触媒要素的分析,提出武汉市汉口滨江城市发展的城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谢丹 《山西建筑》2009,35(11):19-21
针对滨水地区是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通过对其特点总结及实例分析,提出了滨水区城市设计应突出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营造亲水空间,重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与整体性的策略,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设计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方庆  卜菁华 《规划师》2003,19(9):46-49
滨水区游憩空间开发的关键在于通过游憩空间的合理设置将游憩者和城市滨水区相连接,并满足游憩者的游憩需要。因此,滨水区的游憩开发首先应对滨水区现状进行调查及定位游憩活动,然后在具体的开发中综合考虑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改造原有交通系统、开发和利用历史古迹、控制滨水建筑等,创造一个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滨水游憩空间。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区更新与复兴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热点.本文以杭州市江河交汇区城市设计为例探索城市滨水区的更新设计.规划以"文化休闲、现代活力、生态和谐"为设计理念,着力打造多功能滨水公共空间以及宜居的滨水住区.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应依托滨水区的环境,以设计为手段,结合水体、滨水开放空间以及滨水区地形地貌等要素,形成立体连续的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该文以城市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要素,总结滨水区城市设计原则,探求武汉市天兴洲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钟华 《山西建筑》2010,36(35):44-46
简述了世界范围内的滨水区的发展历程、建设的经验以及滨水区景观开发的需要和可能性,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入手,在滨水区城市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及国外滨水区开发现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对于指导滨水地区和整个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舒阳 《华中建筑》2014,(10):117-120
该文聚焦工业转型期城市滨水空间发展问题。以武汉为例,通过对滨水空间发展的四个时期:公共空间引导的社会价值重构、居住地产主导的土地价值提升、大型公建为触媒的场所价值再造、水环境大视野下的生态价值彰显,结合有代表性的滨水城市项目进行逐一分析。解读开发模式、总结空间特征、反思存在的问题,探索转型期提高滨水空间适应性,实现滨水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大都市化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关键须把握以下三方面关系:滨水上下游间的关系,滨水两岸间的关系,滨水区与城市腹地的关系.以武汉、巴黎等典型滨水城市空间为例,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围绕滨水上下游区域的整合、滨水两岸城市空间的联动和滨水街区的复兴展开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探讨滨水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滨水空间所面临的挑战,总结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特点和建设经验,提出了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和设计的模式。并以武汉市为例,结合该城市的开发特点和总体规划布局,进行了武汉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尝试,旨在寻求一条建设有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之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滨水区开发是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和实践领域.对于拉动城市经济,丰富居民游憩形式.提高环境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福州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滨水景观在城市区域自然环境特色中的体现,论述了滨水区的概念,阐明了滨水公共空间在滨水区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以合肥板桥河为例,综述了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滨水空间公共权益的规划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经营的重要空间资源,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的共有财产。从城市经营角度思考,借鉴西方空间生产理论思维,提出中国城市滨水空间生产的目标与原则,即实现滨水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并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的平衡。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滨水空间被大量私人封闭式社区占据等公共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借鉴欧美城市滨水区复兴经验和西方公共信托原则,并根据我国《宪法》与《物权法》中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认为城市滨水空间的公共权益必须要有相关法制措施和规划管理体制的界定与保护。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城市规划"白线"管理办法及其制度保障措施,以促进城市滨水空间生产惠及所有市民。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转型期空间的发展逐步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转向注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政府和开发商对滨水空间资源利用的不同价值导向,更加集中地反映到项目实施层面.以上海、青岛的滨水区工程项目实践为例,从空间资源分配的角度,对现阶段滨水区项目规划理念、开发模式和技术创新进行初步探讨,为城市滨水地区项目的规划管理和设计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英国近代工业与城市的扩张给城市滨水空间带来了经济繁荣,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使城市滨水空间的活力丧失殆尽。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英国进入城市复兴的发展阶段。滨水区的复兴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组成。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该文通过对英国布里斯托的实地考察,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对码头区现阶段的活力来源从生态活力、文化活力、社会活力与经济活力四个方面进行探析,总结滨水区活力塑造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该项目地处贾维斯滨水公共空间,西侧与雷德帕斯(Reclpath)糖厂毗邻,东侧是克鲁斯(Corus)娱乐公司新总部,这里也是游客从中央滨水区沿皇后码头一路走来所看到的首个公共空间.公园内鲜艳的粉红色遮阳伞以及绘有标志性糖果图案的岩石无不成为了这处城市滨水区的象征符号.该项目是2007年多伦多创新设计比赛的一部分,设计增强了贾维斯滨水公共空间的价值,其设计目标是将这处滨水区打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地标。  相似文献   

18.
范雅婷  章明 《中国园林》2023,39(2):77-83
城市滨水区更新尤其是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确实发挥着集聚公众活跃社会、升级产业提振经济等活力复兴的重要作用。得益于新工具和新数据的普及,基于城市空间类型形态的空间要素测度及基于时空行为和功能设施的空间活力测度均取得大幅进展。因此,从时间、空间分异角度跟踪循证深圳茅洲河碧道更新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其建设周期始末状态进行比对分析,尝试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社会活力的复兴和经济活力的提振,从而探究滨水公共空间要素更新对活力变化的影响作用。在时空分异视角下对滨水更新跟踪测度的研究方法,更加直接地揭示包括多样功能的置入、场所品质的提升等滨水公共空间要素的更新,从不同程度上带来了空间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朱喜钢  宋伟轩  金俭 《规划师》2009,25(9):83-86
<物权法>为公民的不动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使得独享城市滨水空间这一稀缺性资源的开发商、私人社区与个人将合法地拥有本来属于非排他性的不动产物权.为更好地保护城市日益稀缺的滨水空间资源,应在城市的滨水区域划出公共的滨水区,通过建立"城市白线"的规划管理制度,确保城市滨水空间的公共属性,体现优质城市空间资源共享的社会公平性,形成以城市白线管理制度为核心的滨水空间公共权益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21,28(9):75-81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承载市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开放空间,公共空间中多元的人群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核心要素。采用手机信令数据获取人群的聚集密度和年龄多样性,以上海市黄浦滨江公共空间核心段为案例,分析基于多源数据的年龄多样性与滨水公共空间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识别显著影响使用人群多样性的滨水公共空间内部与外部特征,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滨水区岸线开敞度、慢行体验、周边环境设施、居住人口密度以及交通可达性是影响黄浦滨江公共空间使用者人群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优化滨水公共空间及其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为促进全龄友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