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潜水位矿区煤矸石造地复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旗山煤矿本着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积极探索高潜水位煤矿塌陷区治理新途径,采取预回填煤矸石、复垦塌陷地新技术,在部分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地进行复垦,取得了巨大成功。介绍了旗山煤矿高潜水位矿区煤矸石造地复田的技术和经验,以期为类似地区的土地复垦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单元划分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可以科学地确定复垦区域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为便于复垦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督管理,对复垦方向相同、主要复垦工程和技术措施一致的损毁单元进行归类,确定损毁土地的复垦单元,根据各复垦单元分别进行土地复垦设计和投资估算。本文以我国华北某技改煤矿土地复垦为例,分析、探讨了基于适宜性评价的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单元划分体系,为科学配置土地资源、指导复垦工程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在调查河南省煤矿塌陷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河南省煤矿塌陷地地形地貌特点和区域位置,以尽快恢复被破坏土地的原有生产能力为出发点,系统分析了煤矿塌陷地的特性,通过对不同塌陷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了5种不同类型塌陷区的复垦模式和4种不同分区塌陷地的复垦模式。该研究为河南省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可为全国其它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煤炭大量开采,大面积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矿区环境恶化。本文在分析安徽某矿区塌陷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开采沉陷预计结果和国内外土地复垦的经验,提出塌陷地复垦远景规划与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对策,对其他矿区塌陷地整治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复垦是恢复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解决人地矛盾的一种有效措施。采用ArcEngine、ArcSDE、Oracle、面向对象开发语言Micirosoft Visual C#等技术,集成了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地表变形预测模型、土方量计算模型、土地复垦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开发了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评价系统。系统实现了塌陷区土地信息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具有地图操作、地表变形分析、土方量计算、复垦适宜性评价、复垦效益分析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煤矿为国家生产大量煤炭的同时,也导致大量的农田形成了塌陷地。根据国家土地复垦法,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需要对其制定复垦方案,为下一步实施复垦,提供依据。然而,复垦边界的确定成为了关键,过小确定复垦面积,将导致部分塌陷地得不到恢复,过大的确定塌陷范围,使得塌陷影响较小的土地也被治理,浪费了国家和企业的资金。本文通过采煤塌陷地复垦边界的分析,为以后的复垦提供可以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旗山煤矿本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返耕于民"的思想,采用煤矸石预回填技术对部分采煤塌陷地进行复垦,取得了巨大成功。文章介绍了旗山煤矿采用煤矸石预回填技术复垦西大吴村采煤塌陷地的实践,总结了此举的诸多优点,可供今后的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8.
谈采煤塌陷地的复垦--以徐州市贾汪区煤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汪是一个开采百年以上的老煤矿区,是江苏省主要煤炭基地.1949年以来贾汪煤田累计为国家提供原煤3.5亿余t,但也因采煤而造成塌陷土地7.52×103 hm2,占煤田面积37.6%.煤炭资源已近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已凸显成为发展的瓶颈,塌陷地复垦治理已刻不容缓,塌陷地复垦应选择的工程措施及其利用方向和层次尤应引为重视.根据近年来对贾汪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工作实践摸索,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贾汪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的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丁佩 《地矿测绘》2012,28(4):17-20,40
随着煤炭大量开采,大面积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结合矿区开采沉陷预计结果,基于多层次因子权重综合评价法对塌陷地复垦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复垦模式决策模型,为优化矿区复垦模式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其它矿区治理塌陷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推进采煤塌陷地复垦 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伟 《煤》2008,17(6):50-52
文章分析了煤矿采煤塌陷机理和由此造成的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问题,探讨了在煤矿开采过程中进行土地复垦的对策措施,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推进煤矿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