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中建筑》2021,39(10)
乡村景观特征的研究是乡村规划建设的前提与基础。该文选择桐庐梅蓉村为典型样本,微观上,利用图解分析从自然景观要素、农业景观要素及聚落景观要素三个层面分析梅蓉村乡村景观要素特征;宏观上,利用Fragstats景观指数分析从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两个角度整体分析景观格局特征,从而总结提炼乡村景观特征现状。为分析富春江其他乡村景观特征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袁敬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5):12-20
乡村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要素的形态、空间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元化乡村景观特征具有文化、景观与生态等价值。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及消失,并引发景观特征减少、多样性降低。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是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探讨,包括内容、范畴以及具体措施和技术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风景名胜区与所属城市联系日益紧密,"城-景"边界的处理重要性逐渐凸显。边界划定以资源价值为导向,一般在宏观尺度完成;边界处用地类型及城-景空间关系的疏理一般在中观尺度完成;而边界形式在微观层面探讨。通过分形理论、层次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对城-景边界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三个尺度的主要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实现尺度转化,进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宏观尺度对用地类型进行调整实现风景与城市良性互动,中观尺度优化空间秩序、提升景观体验,微观尺度对边界空间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通  杨瑞祺  尚书棋  宋阳 《风景园林》2021,28(5):107-113
鄂西武陵山区乡村聚落地域特色鲜明,以其乡土景观形态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风景营构传统的概念以及要素构成。通过类型学的物质空间形态分析方法,从宏观尺度解读地貌特性对乡村风景基调的影响、控制;从中观尺度探索"山–房–田–水"的空间布局机制;从微观尺度挖掘乡村聚落空间要素类型、形态特征和场地营建传统,揭示了乡村聚落景观物质空间形态表象下的形态演进机理,并为传承鄂西武陵山区风景营构传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魏炜 《工业建筑》2014,(Z1):122-124
以贵州的地域文化为设计创作的源泉,景观规划尊重自然、现状、文脉,尊重场地已有肌理,传承地方历史文脉。从城市尺度的景观空间布局,到微观尺度的景观细部设计,充分研究与分析了建筑与现状环境、城市空间、场地尺度、地域文脉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设计理念从宏观景观规划到微观景观设计的一致性和贯穿性。  相似文献   

6.
朱志琴  郭青海  李达维 《园林》2023,(8):108-116
乡村文化空间作为传统人居智慧与场所精神的体现,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加强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提升乡村文化服务功能,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开展文化景观可持续设计,以进一步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珪后村文化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和Fragstats等空间分析软件,选取体现乡村文化景观发展特征的景观指数,对乡村物质文化景观空间的形态和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探讨乡村振兴中生态振兴对文化振兴的触发作用,提出景观可持续设计策略,以期为乡村生态振兴促进文化振兴寻找实现路径,为乡村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和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7.
作为井盐文化空间载体的传统聚落——关昌村,其水系景观因地形地貌及灌溉排水等生产生活的需要,呈现出朴实原真的气质,文章以此作为研究对象。但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当下,关昌村面临着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结合的困境。基于对关昌村基本概况和水系景观现状的阐述,结合在乡村总体规划下的水系景观发展目标,文章从宏观水格局、中观水自净技术、微观滨水空间三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以期为丘陵地区传统聚落的水系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水乡景观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具有悠久历史和地域特色的珠三角水乡景观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从而必将经历激烈的演变过程。以广州小洲村为例,通过对小洲村空间景观格局、建筑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剖析,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探讨在蔓延的城市空间里保护与延续珠三角传统水乡景观的途径。提出乡村景观的保护重点主要包括各级文物点的保护、乡村空间景观意象的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统经济的发展。论述了通过保护并延续水乡聚落景观的质朴性特征;水乡建筑的多元化保护与利用;建立多种社区居民参与的保护机制以维持水乡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建设绿色廊道,保护水乡景观区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等手段,保证珠三角水乡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潘莹  白佳钰  施瑛 《中国园林》2022,38(2):48-53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底上形成的综合性区域景观体系,在区域尺度上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区划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地关系。以粤东福佬民系这一族群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主导土地覆被这一敏感性指针,对区域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描述与度量,最终依据区划原则划定沃土之乡、荒埔之乡、山野之乡、丘谷之乡、海滨之乡五大景观分区。进而在区域和聚落2类空间尺度下,借助景观指数及图式语言,探明了粤东福佬区域内5类典型乡村景观特征。在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探索了一套新的乡村景观区划研究路径,为区域尺度的传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括了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平原地区城市,自古以来形成的"望山"与"游山"景观感知文化的内涵,及其地景理论研究背景对今天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西安秦岭沿山绿道规划设计研究为案例,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手法总结,对"平原望山"到"山岳游憩"景观感知历程的设计组织,引导这种历史地景的感知方式,并在今天的城市,对地域景象空间特征和地域文化延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乡村景观不仅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深远的文化传统。当前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景观破坏日趋严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以乡村景观为利用对象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文化传承、产业复兴、环境提升等方面具有全面促进作用,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契机与思考方向。本文从乡村景观保护更新和乡村旅游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出发,梳理出乡村景观要素与特征识别、乡村景观保护更新途径、乡村旅游视野下对景观保护更新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内容,并以诸暨牛头岭村为实证案例,通过对其景观要素的梳理与特征识别,提出“基于乡村特征延续下的景观保护”“基于旅游发展下的景观更新”的针对性策略,尝试系统性地探索旅游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保护更新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城镇建设冲击并蚕食着乡村景观,使其风貌特征和地域美学逐渐丧失。从空间过程的角度研究乡村景观格局的特性与演变规律是对其进行保护与调控的基础。首先提出乡村景观格局演变的多尺度分析框架;其次以图式语言呈现了乡村古镇乌镇各尺度空间格局特征;最后分析了影响格局演变的多尺度空间过程。研究发现:自然生态过程是整体尺度上反映人们对人居安全和水患防范基本需求的主导过程;经济生产过程是复合尺度上促使乌镇交通与产业彼此适应与景观格局发展的主要动因;人文文化过程是单一尺度上使景观格局向着人的意愿与需求呈现地方特征的主要驱动。研究结论对制定乡村景观多尺度保护、恢复、维护和提升策略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感知到认知 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北京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乡村景观风貌逐渐丧失、并日趋城镇化,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乡村地域美学不够突出和乡村规划项目缺乏统筹、建设紊乱三大凸显问题。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为研究对象,沿用从感知到认知——景观特征研究方法,基于阅读文献资料法和问卷法、访谈法、抽象归纳法,通过古代田园类诗词、《园冶》及风水学反映出中国传统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包括13个"呈现型"特征和14个"营造型"特征;通过文学作品、民居建筑、传统植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归纳出3类北京传统乡村景观;此外,通过针对北京乡村居住者与旅游观光者研究对北京当代乡村景观风貌特征进行补充,从而构建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研究框架。未来可深入研究并系统化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建立《北京乡村景观建设导则》与《北京乡村建设项目景观风貌评价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其发展,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载体。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与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与性格是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途径和共同愿景,而识别与评价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关键在于其表征体系的构建。基于新时期乡村景观的认知,以景观C-3P理论体系为基础框架建立了一套融合时空特征的多要素、多尺度、多维度的景观特征与性格表征体系。景观要素决定了景观环境的语境特征,景观要素表征是对要素单体属性信息的直观描述;景观特征表征是融合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空间过程、景观空间感知3个维度的完整表达;景观性格表征是对各类景观特征在景观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效用与效应的典型刻画。通过对表征体系中关键指标的测度与评价可以揭示出乡村景观空间的整体特征与地方性格,以此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王颜姣   《风景园林》2021,28(7):39-53
庄园遗产景观是指包含花园和农业用地的历史乡村庄园集群。在气候变化、工业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庄园遗产景观正面临水生态环境失衡、空间碎片化和文化特征消失等挑战,而这些挑战只能从区域规划尺度去应对。以荷兰海德兰省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在考虑地方景观异同的同时,以景观自身特性为基底,结合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诠释了一种旨在提升庄园遗产景观韧性的多尺度景观设计方法。发现森林砍伐为地域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水系统与生态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在区域尺度上对庄园遗产景观历史发展的分析,森林景观恢复(FLR)作为主要设计策略,旨在从不同尺度上对“退化的”景观进行生态功能修复并提升人类福祉。这种新的空间设计方法将在不同尺度上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从多尺度探讨了陕北地区水资源利用与地域空间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重点从水资源响应的角度,通过对陕北地域景观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的形态学与生态学分析,从地域景观的基本要素中提取了典型的景观语汇,总结出三大尺度类型的图式语言:流域尺度——形成于河谷川地的人居聚落体系图式语言,城镇尺度——"聚集-漂移-扩散"的城镇空间演化模式语言,场地尺度——生产与生活中典型的场地建设模式,具体包括淤地坝、谷坊、原边埂、鱼鳞坑、涝池、坡式梯田等,它们共同构成了陕北地域景观的典型景观图式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乡村地区建设,如何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乡村住区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改变目前乡村住区的景观面貌及延续乡土景观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辽宁中部典型地区乡村住区景观现状的调查,结合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分析应用,本文在结合实例的基础上对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多民族地区是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形成的特殊区域,其发展与特色保护面临诸多问题。乡村聚落作为长时间文化积淀的载体,是进行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研究以石阡县自然地理、空间建设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综合地理环境、文化背景、聚落景观、建筑形态因素,运用K-均值聚类法将石阡县划分为七类分区,并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乡村发展和民族迁徙历史对乡村聚落“条带-核心”模式分区形态的影响。与石阡县乡村发展规划中的风貌分区成果进行比较可知,以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兼顾宏观社会经济因素与中微观空间因素、遵循相对一致性原则的分区模式更能反映多民族地区的乡村聚落景观特色,从而为制定针对性的风貌建设指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乡村住居环境景观空间的消解和认知表达途径缺失的困境,通过情景、逻辑和构造3种图式以及概念化表达,对景观空间的情景体验、空间感知、秩序构想进行辩证思考。构建景观空间多尺度辩证逻辑层级体系,于大小嵌套空间单元中进行"形势"转换和图式跃迁表达。以闽东地区庄寨为例,从十尺、百尺到千尺3个维度对庄寨多尺度景观空间营造进行图式与尺度规律解析。此外,动态身体时空位移的景观空间感知叠加和静态过白视口进行观景的历时性情景叠加,构成庄寨的2种观景路径。立足于地域,通过空间图式解析景观营建与人文内涵,为乡土建筑及多尺度人文空间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新的视角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景观考古学理论框架下,以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报告和相关文献整理其空间属性信息,并利用Arc GIS建立聚落空间信息数据库。从宏观、微观尺度分别对聚落空间信息进行量化解读,分析聚落群、聚落组团、聚落单体的空间组织结构及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关系,进而推断聚落空间表征信息背后蕴藏的社会形态、空间认知、人居模式等文化信息,建构边疆地区古代聚落空间信息的景观考古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