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某工程机械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能量分布比较合理但隔振效果不理想,为此在ADAMS软件中,以系统能量解耦和振动传递率最小为优化目标,对悬置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得到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悬置参数。对优化前后的悬置元件进行多工况隔振测试。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悬置系统能量解耦程度和隔振性能均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动力总成悬置隔振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六自由度模型,探讨用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某国产汽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性能优良,因此合理地选择发动机的悬置参数有利于降低发动机的振动向车内传递,进而提高车辆乘坐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建立某纯电动客车电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电机动力总成激励,利用Adams软件进行悬置系统模态特性和频域响应特性的仿真分析。通过工程优化软件Isight与Matlab的集成,直接使用Isight中的多岛遗传算法对电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的悬置系统隔振性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悬置系统参数优化方法容易使优化结果陷入局部最优,遗传算法因其易于早熟收敛而限制了实际优化效果,为此提出使用混沌免疫遗传算法对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中,以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六自由度能量解耦为目标函数,以悬置刚度和安装角度为优化变量,并考虑悬置系统的模态频率匹配、能量解耦率、悬置静态剪切和压缩变形等约束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基于设计的寻优方法,改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与整车匹配程度,提高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某型国产液压挖掘机为研究对象,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数学模型与Adams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存在严重的耦合现象,隔振性能不理想。利用Isight软件集成Matlab,以悬置刚度参数作为设计变量,悬置系统能量解耦率为目标函数,以固有频率合理分配为约束条件,建立优化模型并开展灵敏度分析与优化分析,优化后系统解耦程度得到明显改善,优化方案对液压挖掘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实车优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动力总成为刚体的假设,根据A车型悬上、悬下点的加速度的实测值,建立了动力总成激励力的识别方法。由动力总成激励力计算结果,和悬下点IPI数据,给出了悬上、悬下点加速度和悬置的隔振率的计算方法。B车型的动力总成与A车型相同,但悬置系统与车身不同。由建立的模型计算了B车型悬置系统悬上点加速度,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动力总成激励力识别模型的有效性。利用识别的动力总成激励力,和测试得到的B车型悬下点的IPI参数,计算得到了B车型各个悬置的隔振率,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该研究建立的悬置隔振率计算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识别得到的动力总成的激励力,可以用于评价动力总成振动。根据动力总成的激励力和悬下点的IPI参数,计算得到的悬置的隔振率,为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改进大客车常用曲轴连杆式空调压缩机悬置机构,基于与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相似性,考虑发动机振动和带传动对压缩机振动影响,建立压缩机总成—发动机集总参数模型。以系统能量解耦率为优化目标,系统固有频率和悬置刚度约束作为约束条件,悬置的三向刚度值为设计变量进行优化设计。基于ADAMS建立压缩机总成—发动机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悬置机构改进后压缩机振动减弱,优化后悬置支反力、压缩机质心纵向位移和绕转动轴角加速度明显下降,证明改进悬置机构和优化方法对压缩机隔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半主动控制电流变液压悬置隔振性能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半主动控制式电流变液压悬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考虑阻尼通道及电流变液的特性,建立了该悬置的动力学仿真模型.选择模糊控制作为控制算法,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该悬置的隔振性能.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对采用半主动控制式电流变液悬置的动力总成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将其结果与采用被动悬置的动力总成系统的振动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施加控制之后,动力总成的振动将大为降低,这说明采用半主动控制式电流变液压悬置能很好地改善悬置的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某轻型商用车设计开发阶段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优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该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基本特征,通过建立ADAMS仿真计算模型,掌握悬置系统的固有特性,并且获知系统y 向与z 向、x 向与γ 向的频率间隔太小,存在重叠趋势,在y-α-γ 方向存在较为明显的耦合振动。为了通过优化改善系统隔振性能,针对原状态下的悬置系统,研究了悬置刚度和悬置位置对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左右悬置的侧向刚度对y-α-γ 方向的耦合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前后悬置位置的靠拢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解耦度。依据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规律,结合车型开发的现实条件,对悬置刚度和悬置位置进行了优化分析。优化后悬置系统固有频率间隔增大、各向解耦度显著提高,很好改善了原状态下存在的耦合现象。最后,计算悬置系统的振动响应特性曲线,发现优化后各悬置点的振动响应幅值总体下降,系统的隔振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某重型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分析动力总成悬置的隔振原理及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仿真计算与实车试验相结合研究重型汽车常见的4点悬置与4+2点悬置布置型式对动力总成刚体模态频率分布、各阶模态解耦、悬置在各工况时的隔振效率及驾驶室内关键点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4点悬置布置型式在车辆行驶于良好路面时均表现出较好的性能,但当路面状况差时,为有效缓减路面冲击应该考虑采用4+2点悬置布置型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重型汽车驾驶室结构系统的改进,研究了约束型驾驶室悬置系统的模型,分析与简化该模型,建立了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驾驶室系统的振动响应特性。以车架纵梁前端的振动信号作为输入,运用振动分析理论,计算驾驶室系统的振动响应。以试验为基础,测量驾驶室系统的振动响应。比较这两种方法的结果,以车架输入作为驾驶室激励,求出的驾驶室垂直振动响应,与道路试验的分析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2.
以吉利自由舰1.3升轿车为例,建立发动机六自由度数学模型,对发动机悬置参数进行优化,计算实例表明,合理地选择发动机的悬置参数有利于降低发动机的振动向车内传递,进而提高车辆乘坐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客车存在的振动偏大问题,对原悬置系统进行测试和隔振性能分析,并基于能量法解耦等解耦理论,以悬置的刚度和安装角度为变量进行改进设计,改善了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通过整车振动试验,对原车悬置系统改进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证明了改进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非线性油膜力模型和有限元方法,仿真分析了旋转设备轴系-弹性隔振系统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弹性隔振能够有效控制振动向基座的传递,但同时会导致设备轴振比刚性安装时明显增大。为避免在弹性隔振工作状态下轴振超标,在转子-轴承系统设计阶段考虑弹性隔振的影响是极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以南汽IVECO某轻型客车为例,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根据能量解耦法推导了有关公式,对动力总成悬置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合理地选择动力总成的悬置参数有利于降低发动机的振动向车内传递,进而提高车辆乘坐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分数算子描述的两级粘弹性阻尼隔振系统的幅频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分数导数理论运用到阻尼隔振系统,对分数导数算子描述的两级粘弹性阻尼隔振系统的幅频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分数导数算子描述的两级粘弹性阻尼隔振系统绝对传递率的表达式,对质量比、固有频率比、阻尼比等结构参数对隔振系统隔振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动态子结构法的加筋圆柱壳冲击环境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舰艇冲击环境预报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海军重视,其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有限元数值仿真和实船水下爆炸试验。由于实船试验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资源且受实验环境干扰较大,不具备重复性,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使得有限元数值仿真模拟舰艇大型复杂结构提供可能,但是舰船局部细化设计过程中,修改局部参数仍然需要对整体结构进行仿真计算,计算机仿真过程中依旧消耗大量计算资源、时间成本。因此本文以保证数值仿真精度同时降低计算成本为根本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基于子结构方法的舰艇整体结构模态信息求解和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冲击环境预报技术。  相似文献   

18.
建立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以能量解耦率最大和各悬置点的振动传递率最小为目标对某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的刚度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总成各方向的振动解耦程度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固有频率分配更趋合理,共振频带宽度减小了15%,各悬置点的振动传递率平均减小了10%,改善了动力总成系统的NVH性能,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理论设计合理的基础上,研究悬置系统实车装配状态对整车振动的影响。以悬置安装位置处的车架局部刚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车架局部刚度的大小对整车振动的影响。通过一实测例子表明,在理论设计合理的基础上,正确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装配状态可改善整车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