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黄粉虫油的理化性质与营养特性。方法 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黄粉虫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黄粉虫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对其理化性质、脂溶性伴随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 黄粉虫含油量为(29.28±0.21)%,酸价(KOH)和过氧化值均符合食用油标准,分别为(0.94±0.06) mg/g和(4.54±0.29) mmol/kg,茴香胺值为6.04±0.68,共轭二烯值为6.97±0.23;黄粉虫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达(81.68±1.95)%,主要是油酸[(43.41±1.27)%]和亚油酸[(36.34±0.59)%];黄粉虫油中的主要脂溶性伴随物为β-谷甾醇[(12.81±0.10) mg/100 g]、角鲨烯[(35.20±0.09) mg/100 g]和胆固醇[(70.52±0.12) mg/100 g];黄粉虫油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DPPH)自由基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 ABTS]阳离子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效果;黄粉虫油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烃、醛、醇、杂环、酯以及胺类物质,杂环类物质是主要的气味来源,为黄粉虫油脂提供特殊的香味。结论 黄粉虫含油量较高,油脂脂肪酸组成较好,营养物质丰富,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油料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地比较研究神农架林区西南和东北区域中蜂蜜的理化性质。方法 以神农架林区西南和东北区域的中蜂蜜样品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其基本理化性质;同时,分别用液相色谱-质谱法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酚类化合物和挥发性化合物;另外,利用蜂蜜孢粉学方法比较研究两个区域中蜂蜜的植物源。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不同区域的中蜂蜜在基本理化性质、酚类物质和挥发性物质方面的差异。结果 除颜色和酸度外,林区西南和东北区域中蜂蜜的理化性质基本一致。西南区域中蜂蜜样品的颜色为(349.73±92.63) mmPfund、酸度为(46.14±10.47) meq/kg,远高于东北区域的样品[颜色: (141.28±30.22) mmPfund,酸度: (28.80±2.94) meq/kg]。同时,西南和东北区域中蜂蜜样品中总黄酮[(53.823±12.796) mg EC/kg vs (35.833±3.903) mg EC/kg]、总多酚[(275.673±57.014) mg GAE/kg vs (213.997±25.691) mg GAE/kg]和抗坏血酸含量[(42.621±9.737) mg AA/kg vs (28.774±8.228) mg AA/kg]存在显著差异;相应地,这两个区域中蜂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包括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24.560%±7.109% vs 17.453%±2.641%)以及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能力[(429.744±123.757) μmol Fe2+/100 g vs (314.270±66.427) μmol Fe2+/100 g]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定量分析中蜂蜜中酚类化合物含量的结果表明,西南和东北区域的中蜂蜜样品中山奈酚[(1507.8±807.6) μg/kg vs (642.3±125.8) μg/kg]和槲皮素[(2792.1±1186.4) μg/kg vs (1232.7±406.9) μg/kg]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基于66种酚类化合物图谱进行了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初步鉴定了可以区分林区不同区域中蜂蜜样品的标记物(如槲皮素、山奈酚、香草酸、乔松素、白杨素、异鼠李素、5-甲氧基高良姜素异构体等)。此外,初步鉴定了林区中蜂蜜中的55种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分析结果提示挥发性物质图谱在两个区域的中蜂蜜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后,蜂蜜孢粉学研究揭示了两个区域中蜂蜜中的花粉种类和含量也存在差异,提示植物源可能影响了蜂蜜的理化性质。结论 神农架不同区域的中蜂蜜在酸度、颜色、酚类化合物及抗氧化活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了植物源和地理源可能是影响不同区域中蜂蜜品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车厘子核为原料,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车厘子核油,并对其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脂溶性营养成分、抗氧化活性及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车厘子核油得率为(10.13±0.19)%,其酸值、过氧化值均符合GB 2716—2018要求;车厘子核油中有8种脂肪酸,主要是油酸(58.69%)和亚油酸(26.03%);车厘子核油富含甾醇,含量高达530.04 mg/100 g,以β-谷甾醇(428.00 mg/100 g)为主;车厘子核油抗氧化能力强,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效果,其IC_(50)值分别为12.51 mg/mL和1.92 mg/mL;车厘子核油中检出58种挥发性成分,以醛类物质(44.27%)和烃类物质(28.44%)为主,有特殊的果香味。  相似文献   

4.
马路凯 《中国油脂》2021,46(10):104-109
采用正己烷浸出法提取鹰嘴桃仁中油脂,对其主要理化性质(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脂溶性伴随物(生育酚、甾醇及角鲨烯)含量进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为提取剂,鹰嘴桃仁油得率为33.82%,酸值(KOH)为0.46 mg/g,过氧化值为1.66 mmol/kg,茴香胺值为0.86,符合我国植物油原油的卫生标准;鹰嘴桃仁油主要脂溶性伴随物为生育酚(174.28 μg/g)、角鲨烯(6.03 μg/g)和β-谷甾醇(2.68 μg/g);鹰嘴桃仁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93.56%),主要是油酸(76.56%)和亚油酸(16.89%);此外,鹰嘴桃仁油中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是鹰嘴桃仁油风味物质的主要来源,占总挥发性成分的7193%,其中苯甲醛、糠醛、壬醛和异丁醛是主要风味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有效实现鹰嘴桃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及鹰嘴桃仁油的进一步研究及高效利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牡丹籽油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和脂溶性伴随物,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品质和活性成分有显著影响。本实验采用5 种不同的方法(水酶法、微波辅助水酶法、水代法、冷榨法、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牡丹籽油,并对其理化性质、货架期、脂溶性伴随物含量以及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水酶法提取的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相对较低,货架期最长(4.67 h),脂溶性伴随物保留最多(γ-生育酚45.787 mg/100 g、角鲨烯8.925 mg/100 g、β-谷甾醇293.55 mg/100 g)。此外,对牡丹籽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其共有的挥发性组分有醛类(α-甲基肉桂醛和己醛等)、酯类(棕榈酸乙酯)以及烃类(十八甲基环九硅氧烷等烷烃等),其中冷榨法提取的牡丹籽油含有挥发性组分种类最多,有机溶剂浸提法最少。综上所述,水酶法提取的油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6.
毛国兴 《中国油脂》2021,46(2):97-101
以番木瓜籽为研究对象,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番木瓜籽油,运用GC-MS对番木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对其理化性质和脂溶性伴随物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番木瓜籽油得率为(28.62±0.27)%;番木瓜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54%),主要是油酸((44.03±1.21)%)和亚油酸((42.25±1.32)%),脂溶性伴随物主要有β-谷甾醇((5.11±0.16) mg/kg)、菜油甾醇((0.33±0.02) mg/kg)、生育酚((150.41±3.13) mg/kg);此外,番木瓜籽油酸值(KOH)((1.25±0.15) mg/g)、过氧化值((0.25±0.04)mmol/kg)均符合GB 2716—2018要求;番木瓜籽油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效果,IC50值分别为9.21 mg/m L和0.53 mg/m L,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储藏稳定性和热加工稳定性。番木瓜籽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油料资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陕西秦巴山区漆树籽油脂肪酸组成、植物甾醇、维生素E及多酚类化合物等油脂伴随物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了精炼过程中脱色工艺对漆树籽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漆树籽油是一种高亚油酸植物油,含量达62.8%。油脂伴随物中,检测出8种植物甾醇,β-谷甾醇含量最高,脱色前为3438.67 mg/kg,脱色后为2506.46±28.96 mg/kg,损失率为27%,此外,检测出漆树籽油中特有的β-扶桑甾醇,柠檬二烯醇;检测出3种生育酚和1种生育三烯酚,生育酚(维生素E)总量为645.06±16.12 mg/kg,其中δ-生育酚含量为435.12±10.94 mg/kg,γ-生育酚含量为190.61±16.60 mg/kg,还有少量的δ-生育三烯酚和β-生育酚,分别为2.16±0.34 mg/kg、4.89±0.12mg/kg,经过脱色工艺后维生素E总量降到241.80±21.20 mg/kg,δ-生育酚含量降到190.61±16.60 mg/kg,γ-生育酚降到47.25±4.29 mg/kg,维生素E总损失率为62.5%。漆树籽油中总酚含量为176.11±17.42 mg/kg,经过脱色工艺后总酚含量降到141.99±10.6 mg/kg。结论:漆树籽油是一种近年新开发的特色木本食用油,该植物油亚油酸含量高,并且含有丰富的及特有的多种油脂伴随物等微量功能营养成分。精炼过程中脱色工艺对漆树籽油营养成分的种类并无明显影响,但对维生素E、植物甾醇、酚类物质等油脂伴随物含量的影响较大。本文为全面了解漆树籽油营养成分,尽量保留其功能微量营养成分,进一步提高漆树籽油营养健康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黄皮疣柄牛肝菌Leccinellum crocipodium(Letellier.)Watliag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从黄皮疣柄牛肝菌子实体中提取得到水提粗多糖(LPS),再用碱提醇沉法从菌渣中提取得到碱提粗多糖(LPJ),研究两种黄皮疣柄牛肝菌粗多糖理化性质与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水提粗多糖LPS与碱提粗多糖LPJ得率分别为18.44%±1.30%与5.50%±0.69%。LPS呈海绵状,颜色呈浅咖色;LPJ呈蓬松粉末状,颜色呈黄褐色。LPS多糖含量、糖醛酸含量、硫酸根含量、总酚含量均显著高于LPJ(P<0.05)。LPS与LPJ抗氧化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LPS、LPJ浓度为4 mg/mL时,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87.55%±0.51%、54.31%±2.72%)、羟基自由基清除率(54.53%±1.61%、46.50%±0.64%)、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81.56%±4.43%、68.79%±1.23%)、还原力吸光度值(1.41±0.02、1.16±0.01)均达到最大值,而浓度为3 mg/mL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89.16%±2.42%、85.94%±2.98%)达到最大值。说明LPS与LPJ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且LPS优于LPJ。  相似文献   

9.
刘芳 《中国油脂》2022,47(4):52-57
为了了解不同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油茶果为原料,采取鲜榨法、浸提法、新水法、冷榨法和热榨法5种制油工艺分别制取油茶籽油,研究对比了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所制取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生物活性成分(生育酚、角鲨烯及多酚)含量及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5种制油工艺的提油率均在73%以上,其中浸提法((96.45±3.02)%)最高,冷榨法((73.72±2.76)%)最低,鲜榨法((82.36±224)%)、新水法((81.91±3.21)%)和热榨法((80.34±2.09)%)没有显著差异;5种工艺所制取的油茶籽油具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在α-生育酚和总生育酚含量方面,新水法制取的油茶籽油含量最高(α-生育酚含量(263.77±1.58)mg/kg,总生育酚含量(280.55±1.64)mg/kg),鲜榨法、冷榨法和热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接近,在233~244 mg/kg之间,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中总生育酚含量只有(17.10±0.76)mg/kg;在角鲨烯和多酚含量方面,鲜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明显高于其他工艺的,分别为(350.56±7.60)mg/kg和(45.04±4.50)mg/kg,新水法制取的油茶籽油角鲨烯含量最低,为(249.99±3.73)mg/kg,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多酚含量最低,为(706±003)mg/kg ;在清除DPPH 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方面,鲜榨法制取的油茶籽油的清除能力最强,浸提法的最弱。  相似文献   

10.
柠檬精油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测定抑制酪氨酸酶活性,DPPH (1, 6-双(二苯基膦)己烷)清除自由基能力以及铜离子螯合能力,研究了柠檬精油和其组成中的六种挥发性成分抑制酪氨酸酶的机理。结果表明:柠檬精油和挥发性成分对酪氨酸酶均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和清除氧自由基等非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部位的机理;其中柠檬醛(含量为2.16%)和乙位蒎烯(含量为14.30%)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6.64%和61.82%,表现出显著的抑制能力;然而,D-柠檬烯(含量为61.41%)的抑制率仅有33.25%;六种挥发成分的协同效应使得这些物质的混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强于柠檬精油;随着浓度的增加,柠檬精油抑制能力增加,其中达到50%的抑制能力的浓度为620±15.72 μg/mL;Linewear-Burk曲线说明柠檬精油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并且Km=0.30±0.003mM;基于DPPH实验得知柠檬精油和柠檬醛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两者的50%清除率浓度分别为123.65±20.20 mg/mL和176.54±23.20 mg/mL;铜离子螯合实验证明六种组分虽然表现为良好的抑制酪氨酸酶作用但均不与酪氨酸酶活性部位相结合。以上结果表明柠檬精油在食品和化妆品行业中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性和功能性天然原料。  相似文献   

11.
以小桐子毛油为研究对象,通过碱炼脱酸、活性白土脱色、真空水蒸气脱臭对小桐子油进行精炼获得小桐子精炼油,研究了精炼前后小桐子油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同时,采用烘箱加热加速氧化油脂法研究小桐子精炼油的氧化稳定性,并预测小桐子精炼油的货架期。结果表明,精炼后油脂的色泽由(11.00±0.00)降低至(4.00±0.00),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由(7.50%±0.26%)降低至(0.50%±0.19%),酸值由(6.62±0.02) mg KOH·g-1降低至(0.26±0.01) mg KOH·g-1,碘值、皂化值和平均分子量无显著变化,精炼后分别为(104.37±0.24) g·100 g-1、(191.78±0.16) mg KOH·g-1和(877.57±2.43) g·mol-1;精炼前后脂肪酸组成变化不显著,精炼后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3.36%±0.15%)、硬脂酸(4.25%±0.03%)、油酸(32.61%±0.10%)和亚油酸(43.36%±0.26%),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75.97%±0.36%);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小桐子精炼油储存温度越高,POV值越高,添加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维生素E(VE)抗氧化剂后小桐子精炼油POV值降低,当添加0.02% TBHQ时,抗氧化性能较佳,可使小桐子精炼油在储存温度20 ℃条件下的货架期延长到208 d。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壶瓶碎米荠种子中富硒油脂的理化特征及体外抗氧化能力,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壶瓶碎米荠种子中富硒油脂,参照国家标准对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进行评价,利用HS-SPME-GC-MS和GC-MS法鉴定油脂组成及其油脂挥发性物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油脂中硒的含量,福林酚法测定油脂中总酚含量;以该油脂对DPPH、超氧阴离子...  相似文献   

13.
程敏 《中国油脂》2021,46(8):16-19
为了对元宝枫籽油的精炼提供指导,分析了精炼过程中元宝枫籽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脂肪酸和有益油脂伴随物(植物甾醇、生育酚)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精炼工序的进行,元宝枫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氧化诱导期显著降低(p<0.05),脂肪酸组成变化不显著(p>0.05),植物甾醇和生育酚两种有益油脂伴随物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分别由毛油的950.3 mg/kg和1 107.4 mg/kg降至脱臭油的569.9 mg/kg和743.4 mg/kg,损失率分别为40.0%、32.9%。研究结果说明精炼能够显著影响元宝枫籽油的品质,应有效控制脱臭条件,尽量减少有益油脂伴随物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对金樱子籽油进行提取和精炼,考察了籽油的理化性质,并用气质联用仪对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金樱子籽油的出油率为5.24%;酸价为0.36 mgKOH/g,过氧化值为46.10 mmol/kg,碘值为160.90 gI2/100 g,皂化值为193.76 mgKOH/g;金樱子籽油中检出5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86.10%,亚油酸和α-亚麻酸分别为43.99%和42.11%;饱和脂肪酸占13.90%,由棕榈酸、硬脂酸和花生酸所组成。金樱子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营养保健油源。  相似文献   

15.
火麻仁油组分含量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火麻仁油的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含量和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火麻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9.83%,其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10.93%、58.79%和20.11%,亚油酸和亚麻酸搭配的比例更为合理,且维生素E总含量高达537 mg/kg,是一种重要的营养保健油脂资源,极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萝卜籽油的组成及其对小鼠的通便作用。通过化学方法测定了萝卜籽油的各项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多种活性物质含量;以高、中、低三个浓度的萝卜籽油喂食小鼠及便秘模型小鼠,检测小鼠排便重量、粒数、首粒排黑便时间、墨汁推进率。结果表明:萝卜籽油含多种脂肪酸,其中芥酸含量为36.18%,亚麻酸20.22%、油酸19.80%、亚油酸12.35%,其余脂肪酸含量很少;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8.74%。萝卜籽油中含有维生素E 1.5984 mg/g、莱菔素55.35 mg/kg、甾醇14.3201 mg/g。用25%~100%的萝卜籽油取代基础饲料中的大豆油,有明显促进小鼠排便的作用。灌胃1.0 g~3.0 g/(kg·bw)萝卜籽油,具有明显改善便秘小鼠通便及推动便秘小鼠小肠蠕动的作用。2.0 g~3.0 g/(kg·bw)萝卜籽油几乎可以达到治愈小鼠便秘的目的。萝卜籽油品质优良,具有通便作用,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问思恩  刘涛  王丰  陆斌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7):288-293,299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岷县高原鳅(Triplophysa minxianensis)肌肉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岷县高原鳅(鲜样)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胆固醇、牛磺酸和维生素E的含量分别为75.43%±0.32%、17.87%±0.14%、1.72%±0.01%、1.57%±0.06%、(114.2±0.8) mg/100 g、(2738.4±50.6) mg/kg和(915.1±3.7) μg/100 g。岷县高原鳅肌肉中共检测出18种氨基酸,总含量(TAA)为15.04%,其中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为5.98%,占氨基酸总量的39.76%,必需氨基酸(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的比值为81.47%,其必需氨基酸比例符合FAO/WTO的理想模式。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5.40,鲜味氨基酸(DAA)含量为5.21%,占氨基酸总量的34.64%,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F为2.97。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26.79%,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为40.79%,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含量为28.77%,必需脂肪酸(EFA)含量为10.40%。分析结果表明,岷县高原鳅具有合理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是一种营养成分均衡、营养价值较高且极具市场开发前景的名特土著鱼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研究索氏提取法、亚临界萃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对杜仲籽油得率、主要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亚临界萃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杜仲籽油的油得率分别为34.47%、28.42%、18.68%。索氏提取法得到的杜仲籽油过氧化值((0.087±0.002) g/100 g)和酸价((1.64±0.02) mg/g)最高,相对密度(0.87±0.01)和碘值((190.4±0.8) g/100 g)最低,提取的杜仲籽油品质最差;与索氏提取法相比,超临界CO2萃取法和亚临界萃取法提取的杜仲籽油表现出较好的产品特性。不同方法提取的杜仲籽油的颜色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杜仲籽油亮度最高,颜色最好。气相色谱分析三种方法提取的杜仲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以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为主,但各种脂肪酸的含量有所差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超临界CO2萃取法 > 索氏提取法 > 亚临界萃取法。经综合评价得出,超临界CO2法萃取法提取的杜仲籽油品质较高,如果综合考虑成本因素和工业化操作方便程度,亚临界萃取法也是杜仲籽油提取的一种新型绿色工艺。本研究为杜仲籽油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油用牡丹籽为原料,探究未处理、微波、烘烤、炒籽四种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毛油出油率、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四种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出油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微波处理80?s时的出油率最高,为(23.34±0.02)%。四种预处理方式得到的牡丹籽毛油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及碘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酸种类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显著(P<0.05)。总之,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毛油出油率及品质影响显著,其中微波处理是一种高品质的预处理方式,能够保留较高含量的亚油酸、亚麻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