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掺磨细矿渣粉和高钙粉煤灰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俊梅 《山西建筑》2009,35(1):181-182
针对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掺入后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认识不足的现状,对单掺和双掺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混凝土的性能和胶砂强度进行了研究,对掺加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提高高强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外掺矿物掺合料磨细矿渣、硅粉和粉煤灰的方法来研究它们对提高高强混凝土抗裂性能的作用,并分析了相应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以抗裂特征长度为评价指标,单掺磨细矿渣时,当其掺量为25%,则高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较好;磨细矿渣、硅粉和粉煤灰各自复掺时,高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较单掺磨细矿渣的进一步降低,且降低幅度大致相当;三掺磨细矿渣、硅粉和粉煤灰时,高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3.
刘军 《山西建筑》2009,35(22):176-178
通过对单掺磨细矿渣、单掺粉煤灰的混凝土及磨细矿渣和粉煤灰复合配制混凝土性能的比较,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采用磨细矿渣和粉煤灰复合配制的方式,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互补效应”,配制性能好且成本更为经济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4.
混磨型混凝土掺合料的试制与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低品质粉煤灰采取复合、磨内改性等技术,试制了一种混凝土活化掺合料,并确定了生产混磨型掺合料的混磨细度参数和混磨时间参数.经过试验分析,最佳复合比例为粉煤灰:生石灰:石膏:矿渣=38:13:3:56,最佳水胶比为0.42,取代水泥最佳比例为30%,胶砂试验证明其性能指标高于单掺Ⅱ粉煤灰和单掺磨细矿渣.另外还对粉煤灰中所含氯离子对钢筋混凝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粉煤灰与矿渣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单掺粉煤灰、磨细矿渣及它们复合后的复合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掺Ⅰ级粉煤灰及磨细矿渣混凝土的3d、7d强度低于未加掺合料的混凝土强度,并且随粉煤灰或磨细矿渣掺量的增加,强度降低幅度增加;28d时,单掺Ⅰ级粉煤灰及磨细矿渣混凝土的强度达到未加掺合料的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持续增长。在相同掺量时,Ⅰ级粉煤灰,磨细矿渣复合掺合料混凝土的各龄期强度高于相同掺量Ⅰ级粉煤灰混凝土及磨细矿渣混凝土,磨细矿渣,Ⅰ级粉煤灰的合理比例为7:3。  相似文献   

6.
降低高强混凝土脆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外掺掺合料磨细矿渣、硅粉和粉煤灰及聚丙烯纤维的方法来研究它们对降低高强混凝土脆性的作用,并分析了相应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单掺磨细矿渣时,当其掺量为25%,则高强混凝土的脆性最低;磨细矿渣、硅粉和粉煤灰各自复掺时,高强混凝土脆性较单掺25%磨细矿渣的进一步降低,且降低幅度大致相当;三掺磨细矿渣、硅粉和粉煤灰时,高强混凝土脆性的降低幅度更大.当聚丙烯纤维的掺量控制在0.24%以内时,高强混凝土的脆性随着聚丙烯纤维的掺加而降低;当聚丙烯纤维与硅粉复掺时,高强混凝土的脆性系数又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通过试验和生产,对商品混凝土进行了单掺粉煤灰、磨细矿渣粉和复掺的试验研究,确定了复掺技术在商品混凝土应用中的配合比,并通过技术经济效果对比,显现了复掺技术的技术经济效果优势。  相似文献   

8.
秦鸿根  张亚梅  孙伟  李毓鑫 《工业建筑》2003,33(8):13-15,24
利用磨细矿渣粉、粉煤灰及二者复掺取代 30 %的水泥配制缓凝大流动性C80混凝土 ,测试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及干燥收缩、抗冻性、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干热 -水浸泡循环作用下的性能等。研究表明 ,磨细矿渣粉单独掺入混凝土中仅有微弱的减水效应 ,但与高效减水剂共同使用时显示了显著的辅助减水效应。以掺合料与缓凝保塑高效减水剂共同配制的C80混凝土不仅流动性好 ,4h坍落度经时损失小 ,而且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特别是掺磨细矿渣粉的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与对比组接近。同时 ,掺磨细矿渣粉、粉煤灰或二者复掺的C80混凝土具有比对比混凝土更优越的抗干燥收缩性能、抗冻性、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及抗干热-水浸泡循环作用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泥标准中矿渣和粉煤灰的最大限量.以及我国水泥标准中混合材料最大限量的制定依据,结合国内外掺加矿渣粉和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性能的研究结果,认为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P·I型硅酸盐水泥中活性掺合料的最大限量宜为:粉煤灰40%;矿渣粉60%;两者混掺55%,且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30%;其他种类硅酸盐水泥中的混合材料含量应计入掺合料掺量中.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单掺矿渣粉时不宜大于185 kg,单掺粉煤灰或粉煤灰与矿渣粉混合掺加时不宜大于180 kg.应大力推广使用P·I型硅酸盐水泥,尝试在混凝土中掺加一些非活性掺合料.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水泥标准中矿渣和粉煤灰的最大限量,以及我国水泥标准中混合材料最大限量的制定依据,结合国内外掺加矿渣粉和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性能的研究结果,认为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P·Ⅰ型硅酸盐水泥中活性掺和料的最大限量宜为:粉煤灰40%;矿渣粉60%;两者混掺55%,且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30%;其他种类硅酸盐水泥中的混合材料含量应计入掺和料掺量中。混凝土单方用水量:单掺矿渣粉时不宜大于185kg,单掺粉煤灰或粉煤灰与矿渣粉混合掺加时不宜大于180kg。应大力推广使用P·Ⅰ型硅酸盐水泥,尝试在混凝土中掺加一些非活性掺和料。  相似文献   

11.
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忠  黄利东 《市政技术》2005,23(4):255-257
试验选用粉煤灰部分取代硅灰,用天然河砂取代石英和石英粉,利用本地原材料制备RPC,并研究其抗收缩、抗氯离子渗透、耐磨性及抗渗性等耐久性能。研究证明钢纤维RPC具有极佳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2.
张景发 《化学建材》1995,11(4):170-171,179
调查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掺用外加剂质量事故,总结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3.
绿色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美东 《特种结构》2004,21(4):80-82
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建材的发展和绿色混凝土的概念 ,郑重介绍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生态混凝土的概念及其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晋 《福建建筑》2008,(5):79-82
结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案例,从方案、材料、施工、养护、温控和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水化热聚集引起的裂缝,同时做好温度测控措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5.
毋雪梅  周颖 《建筑节能》2010,38(1):50-52
介绍了绿色混凝土的概念和发展状况,即从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再生混凝土技术、混凝土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技术、生态混凝土技术4个方面总结了混凝土绿色化途径。分别阐述了这4种混凝土技术的概念、发展、应用、存在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清水混凝土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清水混凝土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试用,其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原始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镜面清水混凝土和彩色清水混凝土四个阶段。由于目前国内尚无严格的清水混凝土质量验收规范和技术标准,因此,清水混凝土在设计和施工中存在一些问题,应根据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解决。  相似文献   

17.
利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二级优质粉煤灰和GHPC海洋耐蚀掺合料三元复合胶料作胶料,破碎的礁石作粗集料代替石子,礁砂作细集料代替大陆河砂,配制了礁砂高性能海洋混凝土。对三元复合胶料礁砂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并对其高性能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利用现有材料和技术,通过对岛礁原料进行新的组合,可以使礁砂混凝土高性能化,配制出C30~C50的大流动、免震捣、自密实、耐腐蚀、寿命长的高性能海洋礁砂混凝土。  相似文献   

18.
为防止γ射线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除保证混凝土模板的强度和挠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外,对底板、墙体和顶板还采取了一些有效的保温措施,确保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9.
将智能材料应用于混凝土中,发展具有自诊断、自调节、自修复功能的智能混凝土是智能化时代的要求,是传统混凝土材料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了智能混凝土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论述了智能混凝土的种类、智能机理以及智能方法,阐述了智能混凝土的应用意义,预测了智能混凝土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郭鹏  梁伟 《工业建筑》2006,36(Z1):929-93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是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它受到结构设计、结构施工等各方面过程的影响。主要从混凝土施工方面讨论了施工过程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包括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两个主要方面;提出了增加混凝土施工管理方面对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的设计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