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临清探区石炭二叠系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岩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相标志的分析研究,识别出了碳酸盐台地相、泻湖相、潮坪相、障壁岛相、三角洲相和河流相6种沉积相类型.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临清探区石炭二叠纪各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对石炭二叠系的沉积相纵向演化和横向展布有了系统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临清探区石炭二叠系自下而上发育了台地-泻湖、障壁-泻湖-潮坪、浅水三角洲和曲流河四大沉积体系.沉积演化经历了早期的陆表海海陆过渡沉积和晚期的陆相浅水三角洲及曲流河沉积.  相似文献   

2.
白额勘探区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煤岩系沉积环境是影响煤层气成藏的重要因素。研究区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纪的太原组,二叠纪的山西组。分析结果显示:太原组主要为障壁岛-泻湖-潮坪沉积和浅陆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其顸板-煤层-底板沉积相组合以泻湖-潮坪-台地相组合为主。山西组主要为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顶板-煤层-底板沉积相组合以沼泽-沼泽-沼泽相组合和天然堤-沼泽-沼泽相组合为主。山西期的沉积相组合较太原期沉积相组合更有利于煤层气藏的富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3.
登封煤田白坪一带山西组地层发育较好,主要为一套过渡相含煤沉积,划分为泻湖、潮坪等42个微相.属泻潮——潮坪及滨海三角洲体系沉积,所含二_1煤层形成于总体海退与短暂海侵的泻湖海湾及潮坪亚环境,其煤厚变化规律主要受潮坪亚环镜所控制.  相似文献   

4.
山西朔南勘探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形成于华北聚煤盆地北部,其含煤层段主要是太原组和山西组。太原组煤层形成于泻湖潮坪、下三角洲平原部分,其煤层厚度与砂体厚度具正相关关系。山西组煤层形成于上三角洲平原及内陆冲积平原,煤层厚度与砂体厚度为负相关关系。此外,煤层的物理性质,化学工艺性质,可选性等因素都受到成煤环境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禹县煤田是我国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南带中的重要煤田之一,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通过对三煤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笔者认为它是发育在二叠纪豫西~皖北海湾中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建设性三角洲的一部分,以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经历了建设→废弃→建设三个发展阶段。三_9煤形成于三角洲平原过渡带,发育在由分流间湾充填而成的泥炭沼泽环境中,其厚度变化、展布方向等主要受聚煤期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钻井、岩心等资料,对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聚煤环境及模式进行研究。西湖凹陷平湖组的主要聚煤环境为潮坪相潮上-潮间泥炭沼泽、潮控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综合聚煤环境和古构造因素的影响,建立平湖组沉积期的潮坪-三角洲聚煤模式,研究区潮坪和潮控三角洲较辫状河三角洲更有利于聚煤;平湖组下段至上段煤层平面上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西部斜坡带聚煤作用强于东部断阶带。  相似文献   

7.
晋城矿区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本溪组为泻湖、海湾等过渡环境沉积 ,含煤性差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煤层主要形成于海退时期发育的半咸水闭流泥炭沼泽 ,这些沼泽发育于滨海平原、三角洲间湾及泻湖海湾滨岸带 ,因而煤层稳定性普遍较好 ;山西组则主要为一套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煤层主要形成于淤平的湖沼和三角洲平原上发育的淡水泥炭沼泽 .沉积环境的演化决定了含煤地层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8.
晋城矿区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本溪组为泻湖、海湾等过渡环境沉积,含煤性差;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煤层主要形成于海退时期发育的半咸水闭流泥炭沼泽,这些沼泽发育于滨海平原、三角洲间湾及泻湖海湾滨岸带,因而煤层稳定性普遍较好;山西组则主要为一套河流及三角洲沉积,煤层主要形成于淤平的湖沼和三角洲平原上发育的淡水泥炭沼泽.沉积环境的演化决定了含煤地层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环境参数、相组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山西组分为4段19层42个微相,并归属为泻湖--潮坪及滨海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广布的二煤沉积环境就是在总体海退与短暂海侵、泻湖海湾、潮坪及泻湖海湾、沼泽进一步泥炭沼泽化而成;二煤层厚度主要是受聚煤坳陷基底差异沉降及沉积环境所控制(约占90%),并可用两个对数正态子总体分别描述之一;其次为河流冲蚀作用及后期构造变动的影响(约占10%)  相似文献   

10.
作者采用环境参数、相组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山西组分为4段19层42个微相,并归属为泻湘——潮坪及滨海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广布的二_1煤沉积环境就是在总体海退与短暂海侵、泻湖海湾、潮坪及泻湖海湾、沼泽进一步泥炭沼泽化而成;二_1煤层厚度主要是受聚煤场陷基底差异沉降及沉积环境所控制(约占90%),并可用两个对数正态子总体分别描述之;其次为河流冲蚀作用及后期构造变动的影响(约占10%),且具有在隆起区煤厚变薄尖灭、在场陷区煤层增厚连续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格局及其构造控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贵州省主要含煤地层是上二叠统龙潭组和长兴组,先前研究基本查明了其沉积环境和区域构造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进一步就区域构造对含煤地层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期间发育的同沉积断裂对含煤地层沉积格局起着区域性控制作用,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沉积与聚煤格局.总体来看,以横贯中部的遵义-惠水NNE向断裂带为界,东部地区海相沉积较为发育且煤层发育极差,西部地区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且煤层发育较好;以盎县-六盘水NNE向断裂带为界,西部主要表现陆源区,而东部为沉积区.在此构造背景上,六盘水-瓮安断裂带将贵州中、西部进一步划分为黔北隆起和黔南坳陷2个一级构造单元,2个单元的沉积作用和聚煤特征差异显著.不同断裂带在不同沉积阶段沉降活动的差异性,是导致龙潭早期、龙潭晚期、长兴期沉积格局和聚煤特征有所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1:50000陕西镇巴—高川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发现镇巴地区和高川地区二叠系具有完全不同的岩石组合特征及生物化石,前者主要为一套稳定的碳酸盐岩相沉积,后者主要为一套较深水相黑色岩系沉积。经对典型地区实测剖面、古生物及岩石组合特征详细对比研究,发现二者虽然时代相同,但是不能横向对比,应为同期异相的产物。在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探讨上述二叠系所表征的区域构造意义。两套二叠系岩相的差异性说明镇巴地区和高川地区当时曾分处在不同的沉积-构造环境:镇巴周缘以米仓山和星子山地层小区为代表的物质建造与扬子地块整体升降和海水的频繁进退密切相关,而高川周缘以褚河地层小区为代表的物质建造则更可能与早期地壳隆升、晚期地壳张裂成盆和海水贯入有关。综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认为,高川地区地层系统与勉略带地层系统相似,表明其早期与勉略带有着大致相同的构造演化史,也表明高川盆地曾经是晚古生代勉略裂谷—有限洋的一部分,只是被后期构造改造而残存于现今高川一隅。  相似文献   

13.
In recent years, 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strata of the Bohaiwan basin, especially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marine transgression, using data from drilling, outcrops and carbonate acid-insoluble residue experiments together with the tectonic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peripheral orogenic zones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Tan-Lu fault zone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marine transgressions took place on six occasions during Carboniferous–Permian time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The marine transgression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wo marine transgressions occurred in the early Late Carboniferous, and the scale of the first was smaller and the time was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second. The other four marine transgressions happened in the late Late Carboniferous, the first and the fourth of which were larger in scale and longer in time tha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The seawater came from the Jiaobei area, the eastward part of the Qinling–Dabie residual sea basin, and invaded progressively as a planar flow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from east to west. These findings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strata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4.
区域资料研究表明,早寒武世,宁夏贺兰山地区经历了前寒武纪长期隆起后开始下降,接受滨海浅滩相、碳酸岩盐潮坪相沉积.至中晚寒武世,鄂尔多斯西缘海侵不断扩大,呈现为开阔陆棚海,沉积环境由滨海浅滩相向潮坪相、台地边缘浅滩相、陆棚内缘斜坡相过渡,沉积中心转移至贺兰中段.通过对贺兰山地区寒武纪沉积地层特征、沉积相及古生物群时代分析对比,将寒武纪地层划分为早期海侵体系域(TST1)、中期海侵体系域(TST2)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其中,TST2与HST被饥饿段(SS)开分.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玄武岩由夹于二叠纪沉积岩系中的两套玄武岩组成,被普遍认为是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对其喷发时限,目前有270~290 Ma和290 Ma前后两种认识。这些认识不仅在时限上存在明显差别,也与该区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地层划分方案不协调。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碎屑锆石定年方法,对采自3个剖面不同层位7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结合已有其他资料,试图通过限定夹有玄武岩的碎屑岩沉积时代,间接探讨该区玄武岩喷发时限。采自下部玄武岩之下的3个碎屑岩样品都含有数量可观的年龄介于275~290 Ma的碎屑锆石, 指示其沉积时代不早于早二叠世晚期;采自下部玄武岩中陆源碎屑岩夹层的1个砂岩样品,除了含有20粒年龄介于280~290 Ma的碎屑锆石外,还含有11粒年龄介于270~279 Ma的碎屑锆石;采自两套玄武岩之间陆源碎屑岩的3个砂岩样品都含有大量年龄介于260~280 Ma的碎屑锆石。这些碎屑锆石的年龄表明,柯坪地区夹有玄武岩的二叠纪地层沉积时代不会早于早二叠世晚期,很可能是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早期。因此,该区的这些沉积岩所夹玄武岩不可能是在早二叠世期间喷发的。考虑到这些碎屑锆石从结晶经过隆升剥蚀搬运再到沉积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两套玄武岩之间和上部玄武岩之上的沉积岩中所含的古生物化石,推测柯坪地区玄武岩喷发时限可能为中—晚二叠世。这些资料揭示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玄武岩的喷发时限有可能与峨眉山玄武岩是大致相同的。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的海侵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陆表海具有多旋回幕式海侵和慢速海退的特点.依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和含蜓地层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中海相层的追索对比,指出晚石炭世早期西部的祁连海和东面的华北海互不连通,晚石炭世晚期沿北侧汇合;早二叠世形成统一陆表海;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早期沉积盆地为一近海内陆坳陷,间或受到海泛作用影响;晚石炭世可能与北侧兴蒙海槽局部连通;海侵作用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升降.  相似文献   

17.
以沉积学、岩石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为基础,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并结合华北盆地其它地区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了邯邢煤田煤系沉积相类型和聚煤作用。结果表明:邯邢煤田煤系地层从中石炭世开始沉积到早二叠世,主要经历了潮坪、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二叠纪浅水三角洲平原发育了全区稳定可采的2号煤层。  相似文献   

18.
鹤壁六矿二_1煤层的相对厚煤带(大于8m)与相对薄煤带(小于8m)呈相同排列,且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并显示出由北东向南西煤层厚度呈造减的趋势。在影响二_1煤层厚度变化的诸因素中,聚煤环境、聚煤古构造是普遍的、主要的,而河流冲刷、后期构造的影响则是局部的、次要的,由于煤厚变化而影响了六矿回采率、采掘部署、矿井正规化循环作业、工作面的划分等,故针对性地提出了在采掘过程中应采取的技术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