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盐源盆地是四川尤其是川西一重要聚煤盆地,其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三叠系上统博大组、东瓜岭组、新近系盐源组。主要聚煤环境为河流岸后沼泽、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潮间泥炭坪及滨湖沼泽环境,滨湖沼泽及河流岸后沼泽环境为本区最有利的聚煤环境,其形成煤层层位及厚度较稳定,煤质较好;同时,盐源盆地主要控煤构造样式表现为褶皱断裂组合及单斜断块组合,褶皱断裂组合为本区最有利控煤构造。该项成果将为在四川西部的找煤工作提供宝贵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太原组-山西组煤层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伟伟  杨辰雨 《煤炭技术》2014,33(12):104-105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太原组-山西组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钻井岩芯观察及测井曲线识别性,分析煤层的发育特征及环境对煤层的控制作用。太原组T1小层顶部和山西组S1-3小层顶部煤层发育好,厚度大,连片性好,具工业开采价值。潮坪-泻湖中的泥炭沼泽和三角洲平原洼地中的泥炭沼泽都是聚煤的有利场所,其中潮坪-泻湖中的泥炭沼泽是煤层发育的最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聚煤规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构造资料,分析了含煤地层沉积环境,总结了含煤地层发育特征及煤层分布规律。其中西山窑组下段煤层发育于湖退时期,煤层发育好。从古环境、沉积微相、湖盆水平面变化及构造4个方面分析了煤层聚集规律,在温暖湿润气候中大量生长的植被为聚煤提供了物质基础;泥炭沼泽环境为聚煤提供了有利场所,并控制着煤层的平面分布;湖盆水平面上升期是聚煤的有利时期,湖盆沉积速率和有机质堆积速度动态平衡是是煤层持续发育的条件。埋藏后的构造运动决定了煤层的形成及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西山窑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聚煤时期的沉积环境及构造运动对聚煤和煤层保存的控制作用,认为西山窑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三角洲平原的泥炭沼泽是煤层发育的主要场所,西山窑组下部含煤性较好,厚煤层主要发育于凹陷区,凸起区煤层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四川省盐源地区寻找煤炭资源,得出该地区聚煤规律,以卫星遥感、实测地层剖面、钻探、测井及相关测试为主要手段,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盐源地区龙潭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聚煤规律,在龙潭组识别出潮汐三角洲平原相及潮坪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平原的泥炭沼泽及潮间泥炭坪为盐源地区较有利的聚煤环境;同时,根据研究区地层、构造、聚煤特征、煤层、地形地貌等条件,在小高山及盖祖-桃子含煤远景区圈定了3个重点含煤区——和坪子、中梁子、桃子重点含煤区,为该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有利靶区,并为在四川西部二叠系的找煤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郑曦  王文恒 《煤炭技术》2015,34(4):113-114
宣威组是川南地区二叠系主要的含煤地层,通过对成煤时期沉积环境的分析,划分了河流冲积平原、泻湖潮坪、碳酸盐台地3种沉积环境。其中泻湖潮坪是最有利的聚煤环境,有障壁海岸的潮上泥炭沼泽和潮间泥炭坪是煤层聚集的最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5,(9):125-127
采用岩相古地理研究的编图方法与沉积学原理,结合研究区内及周边地区的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及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对南华北盆地通许地区石盒子组地层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内石盒子组的含煤地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和堡岛沉积体系,煤岩分布和聚煤规律受到其沉积环境的控制,三角洲平原的泥炭沼泽微相和堡岛体系的泻湖环境是最为有利的聚煤场所,太康地区为本研究区石盒子组的聚煤中心。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15,(10):114-116
通过收集整理贵州省龙潭煤系勘探资料,分析龙潭组内不同环境成煤序列,对比龙潭组早期和晚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对煤层发育的影响,认为贵州省龙潭组厚煤层主要分布在习水-仁怀、织金、六枝、普安和水城区域,均处于潮坪和三角洲-泻湖沉积环境中。在潮坪环境中,厚煤层发育于潮上带的泥潭沼泽中。在三角洲-泻湖沉积环境中,泻湖中发育的泥炭沼泽是厚煤形成的最有利场所。龙潭早晚期,为海进时期,三角洲砂体大面积萎缩,煤层发育好,有利聚煤环境发育面积大,是最有利的聚煤时期。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16,(8):106-108
通过大量钻井岩心观察、野外地质剖面测量、矿区煤田地质调查及室内样品测试分析,结合大量区域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重庆永川地区二叠系龙潭组聚煤环境进行研究。龙潭时期主要沉积环境为局限海湾中的潮坪亚相(龙潭早期)和泻湖亚相(龙潭晚期)。在潮坪亚相中,潮上泥炭沼泽和潮间泥炭坪是主要的聚煤环境。煤层形成的厚度往往决定于泥炭的沉积速率和海平面变化速率,后者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平衡时,厚度往往较大,同时层位稳定,连片性好。潮间泥炭坪中的煤层随海平面的变化,具明显的迁移性,煤层发育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田矿区含煤地层研究,探讨了矿区龙潭组的沉积特征和聚煤规律,得出矿区龙潭组为三角洲与泻湖~潮坪沉积复合体系,成煤时期的不同沉积环境,聚煤沉降幅度小,沉积速度和物质补偿均衡,有利于泥炭堆积,因此矿区含煤层数、煤层厚度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在对渤海湾盆地内各坳陷区上百口钻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芯、测录井及地震等资料,探讨了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建立了含煤岩系沉积模式,揭示了含煤岩系的残余地层展布规律。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太原组及山西组,岩石类型包括煤岩及暗色泥岩(包括炭质泥岩)。其中,太原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以陆表海堡岛沉积体系下泥炭坪为特征,沉积物泥炭的显微组分以腐殖组为主,普遍富硫,且矿物质含量较高,成煤后以镜质组为特点,壳质组相对丰富;山西组由于受物源区碎屑物质供给能力增强及大规模海退的影响,各类泥炭坪等主要成煤环境随时间推移由北向南发展,并逐渐被浅水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聚煤环境取代,该类泥炭沼泽形成煤层厚度较大,但受分流河道冲刷作用,因此横向厚度变化较大,结构复杂,硫含量一般较低,灰分含量高。根据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及成煤环境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堡后泥炭坪、潮坪泥炭坪、潟湖泥炭坪、潮汐三角洲泥炭坪及浅水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5种模式类型,它们各具不同的沉积岩相组合及成煤特点,多种成煤模式可同时共存且相互演化。通过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残留厚度较大,分布广泛,但受中新生代构造断裂影响,部分地区遭受剥蚀。通过对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有机质丰度等烃源岩指标的分析,结合不同类型的测井曲线,估算了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有效煤系烃源岩的厚度。其中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有效煤系烃源岩在黄骅坳陷南部、冀中坳陷的苏桥—文安地区分布较厚,有效煤系烃源岩厚度在150~200 m,最厚可达250 m以上;临清坳陷及东濮坳陷中东部有效煤系烃源岩厚度普遍在50~100 m;济阳坳陷有效煤系烃源岩呈零星分布,在各次级凹陷中均有小面积累厚较大的煤系烃源岩发育。  相似文献   

12.
孙国忠  石彦强  王志光 《中州煤炭》2023,(5):97-103,109
下霍井田位于华北聚煤盆地中部,含优质的二叠纪煤层。针对沁水煤田下霍井田煤系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开展研究,根据沉积特征,研究了煤系沉积环境及垂向演化;通过煤系及煤层顶底板沉积特征、煤层厚度变化、煤岩组分、煤中灰分硫分等分析了聚煤环境及煤层、煤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太原组为本溪组填平补齐基础上的聚煤期泥炭沼泽—碳酸盐台地—瀉湖—三角洲—碎屑“废弃”相沉积组合,显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约代尔旋回,属正常的海进海退沉积;山西组为太原组海侵末期形成的泥炭沼泽—三角洲旋回沉积,煤层形成于海侵减弱、陆源碎屑尚未增强的过渡时期,是聚煤期植被控制下发育的动态泥炭沼泽在碎屑贫化的基础上泥炭纯净累积演化而成;成煤期后,河流下切冲刷破坏泥炭层。该研究成果对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华蓥山北段处于四川前陆盆地东部隆后沉积区,笔者根据钻孔岩芯、野外露头、测井等资料,对该区金刚矿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含煤岩系的岩石类型、沉积环境以及聚煤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区须家河组从下到上划分为7段,须一、三、五、七段为含煤段,二、四、六段为砂岩段,共识别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等5种岩石类型,区内主要发育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物源主要来自江南古陆。构造作用、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等因素影响该区聚煤作用,经历了3次逆冲推覆作用、2次推覆后静止期及最终构造稳定的均衡回弹期,煤层主要形成于推覆后的静止期(须三段和须五段)和均衡回弹期(须七段),四川盆地东部聚煤作用有自西向东、自下而上逐步增强的趋势,华蓥山北段则成为晚三叠世末重要富煤区,可采煤层主要赋存在须五段和须七段,须五段聚煤环境为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聚煤作用相对较差,须七段聚煤环境主要为曲流河泛滥盆地,聚煤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14.
鸡西盆地含煤地层城子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鸡西盆地含煤地层城子河组的沉积体系、分布及沉积环境、演化的分析,阐述了鸡西盆地含煤地层城子河组的分布、沉积规律。  相似文献   

15.
The strata of Jurassic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ectonic sequences and eight sequences of third rank,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ing feature of the tectonic inconformity and the transforming feature of the depositional system tracts. Also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base-level cycle of different period were carried through. Therefore three cycles of super period, eight cycles of long period, twenty-four cycles of middle period and some cycles of short period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overall character of the coal-accumulation in the Mesozoic, we can see that the Yan’an formation is of the best nature of coal bearing. When the coal bearing systems of Jurassic were depositing, the Ordos area is the coal accumulating basin of terrene of large scale and located in the same tectonic unit. But the local structure of different part and the paleolandform are different in the basin, which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ce o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So the layer numb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coal beds are different in the different part of the basin. The coal-accumulating action migrated regularl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evolvement and migration of the depositional systems. The layer numbers of the coal beds, which can be mined, are more in the north and west fringe of the basin, whose distributing area is extensive, and they are more steady in the landscape orientation, also the total thickness is great. Therefore the nature of coal bearing and the coal-accumulating action of different part changed obviously in the space in Ordos area. Supported by National Basis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2003CB214608)  相似文献   

16.
吴金水  刘景  谢卫东  李伍 《煤炭工程》2019,51(7):129-133
开滦矿区是河北省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矿区内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含煤丰富。为了探究矿区内14煤赋存特征,通过对开滦矿区见14煤钻孔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沉积地层学、煤田地质学、煤岩学,深入分析开滦矿区的原始沉积环境与煤层赋存特征。研究认为14煤赋存特征主要受原始沉积环境影响,其沉积环境早期以澙湖相为主,由于水下障壁沙坝的存在,使得澙湖内水动力弱,并在沙坝向陆一侧较早沉积泥炭。由于陆地不断向海推进,研究区逐渐过渡到潮坪相最终暴露于地表,使得研究区内广泛沉积泥炭,后期又由于海侵作用过渡到浅海相,终止了泥炭的堆积。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及地震等资料,结合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相关方法和理论,对公婆泉勘查区老树窝群聚煤沉积环境及含煤性进行研究。公婆泉勘查区老树窝群煤层主要见于湖泊三角洲相的粉砂岩、泥炭沼泽相的炭质泥岩,位于老树窝群的下岩组。聚煤沉积环境方面,考虑到古构造的影响,总结出公婆泉勘查区的聚煤模式:泥炭沼泽相为主要的聚煤环境。从含煤性看,勘查区含煤性沿东西方向西部较好、东部变差,南北方向中部较好,两端变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区域构造、区内构造及含煤地层沉积环境方面入手,对红锈沟盆地北部含煤地层红锈沟组聚煤规律特征进行简要分析,并阐述了火山喷发活动对煤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根据同沉积构造的方法理论,阐述黑宝山一五三含煤盆地聚煤特征受成煤初期古地理环境对成煤条件的影响,同沉积构造对成煤期间的环境控制、成煤期后遭到的破坏是由于古河流的冲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