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杂合"概念为理论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翻译实例入手,分析了理雅各《孟子》英译本的杂合现象。研究发现,理雅各倾向于异化的翻译策略,译本表现出了程度很高的杂合性,这种杂合性也体现了译者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从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两个角度探讨了钱钟书独特的语言风格,着重研讨了比喻和象征这两个修辞手法的经典运用,分析了《围城》在现代白话小说中的特殊地位,使我们对《围城》语言艺术的某一个侧面有了更明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文学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族裔文化身份的阐释,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和当代美国小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就《我爱比尔》和《最蓝的眼睛》在族裔文化身份阐释的问题上进行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4.
旨在以会话含义理论为指导对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人物语言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一些学者对钱钟书《围城》一书所作出的文学研究及批评,并对会话含义理论作了详细阐述。然后,选取了《围城》中一些比较典型的人物对话,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运用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对该小说主要人物的对白进行分析,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小说《围城》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性,而且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语言简洁生动、幽默含蓄,描绘出一个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环境氛围。本文从图示理论的角度分析英译本中译者对原著作的"创造与背叛",从中总结出对译者的几点启示,希望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一种解殖民化的策略,具有抵制文化霸权,重塑文化身份的功能.文中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从译者文化身份、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后殖民剧本《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身份的重构作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为解读其他后殖民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有助于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凸显其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由于作者的双语能力和双重文化背景使该作品具有杂合的特点.从语言杂舍的角度分析了程乃姗译本和田青译本的特点,认为此类文学作品应以异化翻译,保留原文本特色为佳.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杂合过程,既涉及语言杂合,又涉及文化杂合;翻译又是一种世界观建构的过程,译者的语言选择会影响世界观的传达;翻译还是一种再度叙事化过程,原文本的叙事性在译文中得以呈现.因此,杂合、叙事与世界观紧密相关.Susanne Klinger教授所著的《翻译与语言杂合:世界观的建构》一书将三者融合为一体,探讨文学翻译问题,其翻译理论可以视为认知诗学翻译观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中文化传播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凝结,对文化意象词汇的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以《三国演义》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为例,从杂合的视角分析传统翻译策略的不足之处,进一步阐明杂合的翻译策略能对文化意象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并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经典文学作品通过网络媒介得到广泛传播,在享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文学经典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异字、错字现象,如《离骚》中的"茝"字,存在与"茞"字混淆的情况.通过对照名家释读《离骚》的作品、追溯"茝"字的字形及意义,得出符合《离骚》本意的"茝"字的字形,为经典文学作品在网络中的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围城》中人物的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语言顺应论,分析了在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影响下反讽的语境顺应性,列举了多种社交因素制约下的人际关系顺应,指出反讽的顺应性就是其功能性的语境体现,也为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言语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之张谷若中译本与中国民族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学翻译作品被公认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的今天.从翻译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德伯家的苔丝》之张谷若中译本具有其现实意义。通过分析《苔丝》张译本中所体现的张谷若先生在译介他国文化、研究原文作者以及传承本国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翻译主张,探讨其译作在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学中所起到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钱学对中西文化的双重批判的要旨之上,《围城》的主题意蕴体现了作家对中西文化交融后形成的近代文明的反省和批判。作品中的邮船、围城、老钟这三个文学意象,渗透了作者对现代人的文化多重意识的哲理思考与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围城》以其幽默、机敏的语言受到中西方文学界的大力推崇,其英译本也成为了广大翻译研究者的研究阵地.然而,鲜少有研究者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究其中大量的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本文从译者意图、文化意识与译者创造性对《围城》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讨论,认为译者应当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对于英美文学的研究由于受不同的文化意识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结合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研究中产生的影响,注重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英美文化,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透彻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感因素,是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备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文学翻译不仅要"达意",而且要"移情".从译者主体性、文化和比较美学的视角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移情".  相似文献   

17.
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能理论,结合文学翻译的文体特征,对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学作品《呼啸山庄》的两种中文翻译进行了相关的实例分析,提出了文学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产生了文化全球化之说。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文化翻译作为文化全球化的桥梁,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进一步探索文化翻译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鲁迅作品的杨译本实例,从文化层面探讨文化的翻译不仅仅是实现同质化的发展或适应异质化的趋势,文化的翻译呈现杂合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性别歧视的现象及其根源所在。文章以《圣经》中男女关系的原始模板为切入点,对英语中存在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归类和分析,这对理解和解释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比较《边城》和《围城》可以发现,两部作品尽管在文学表达形式和对现实的关注角度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它们存在着共同的文化立场,两部作品的最终精神旨向都是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人性追求、人格尊严的深切关注,都有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