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纤维增强树脂基摩阻材料的摩擦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纤维增强树脂基摩阻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主要分析了树脂基体、增强纤维和填料以及温度和PV值对摩阻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简述了摩阻材料磨损机理的研究现状和主要磨损类型。并提出了今后研究摩阻材料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制动摩擦副为例,讨论了在摩阻材料中添加含氟、硫或铜元素的化合物时,与金属对偶件在干摩擦条件下其表面膜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不同成膜添加剂对摩阻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含硫的成膜剂,可减少对偶件表面的磨损,但不利于稳定摩擦系数;而添加含氟和铜化合物的成膜剂,既利于减少对偶件表面的磨损,又可提高摩擦的稳定性。文中提出了在干摩擦条件下,在摩阻材料中添加表面成膜剂是控制或稳定摩擦系数及减少磨损的重要途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以丁腈橡胶改性酚醛树脂作为树脂基体,芳纶纤维-玻璃纤维混杂纤维作为变量,经热压烧结制备出一种混杂纤维增强摩阻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其摩擦学性能。经实验表明: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着载荷、滑动速率的增大整体呈现减小趋势,磨损率随着载荷的增加出现波动,随滑动速率的增大呈现减小的趋势。在不同载荷和滑动速率条件下,含有芳纶/玻纤混杂纤维增强摩阻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摩擦学性能。摩擦过程中,含有芳纶-玻纤混杂纤维的摩阻材料磨损形式为犁沟和塑性变形,未含有的磨阻材料磨损形式主要为疲劳磨损。  相似文献   

4.
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半金属钢纤维摩阻材料和对偶的摩擦磨损性能,从大量的试验结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对摩擦表面层的结构、成分以及形成机理作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钢纤维效应”理论,并研制了适宜与这种新型摩阻材料配对的对偶材料。  相似文献   

5.
金属的磨损是由于金属与金属、非金属、流动液体或液滴相互接触作相对运动而引起表面及近表面材料的塑性变形,以及材料微粒的脱离的结果。它可以包括氧化、腐蚀、蠕变、疲劳、摩擦效应(发热、摩  相似文献   

6.
1.国内学术活动情况1984年经过总会批准,摩擦学学会安排了11项活动。它们是摩擦学工业调查,流体润滑与弹流测试技术座谈会,润滑理论计算座谈会,农业机械磨损技术交流会,内燃机三对摩擦副技术交流会,气体轴承技术讨论会,磨损测试技术座谈会,聚合物摩擦学特性座谈会,摩阻材料测试技术交流会,流体密封知识学习班,摩擦学教学工作座谈会。  相似文献   

7.
PCD刀具磨损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PCD刀具的前刀面磨损形态、刃口磨损形态、后刀面摩损形态及刀具脆性破损形态等几种典型磨损形式进行分析 ,系统研究了PCD刀具的磨损形式和规律 ,并对其磨损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元件清洁度是指元件装配后清洗的清洁程度,也反映使用中元件被污染及磨损的情况。对液压元件进行维护性清洁度控制,可以有效地避免“早修”及“拖修”。1995年我国规定了各类液压元件的清洁度指标,即JB/T7858-95《液压元件清洁度评定方法及元件清洁度指标》行业标准。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在制订评定液压元件清洁度的有关国际标准(ISO/CD18413,草案),它包含样液采集、污染分析和数据报告的原则及具体方法等内容。 1.液压件常见污染故障分析 (1)元件磨损 使用中生成和侵入的污染物加剧了液压系统中元件的磨损。元件磨损的部位很多,如柱塞泵中滑靴与斜盘、缸体与配流盘、转向阀、助力器、齿轮啮合面和密封件  相似文献   

9.
摩阻分析对大斜度井施工具有重要的影响,因其具有水平段、大井斜角等特点,摩阻的预测和控制是成功地完成大斜度井修井的关键和难点所在。在归纳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建立了磨铣打捞管柱摩阻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对钻柱设计、管柱下入和井下作业等阶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挂链条的道路行驶试验与台架模拟试验,研究了汽车链的磨损失效机理,微观分析了销轴、套筒和滚子等元件的磨损表面形貌,进而分析其磨损机制。试验分析表明:在汽车链传动中,链条元件存在典型的疲劳磨损和微动磨损,并伴有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现象。针对这种磨损失效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强化汽车链耐磨性的措施,如:合理选取链条元件的材料、采用合理的强化工艺以及合理选择汽车链传动的润滑剂和润滑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12150发动机磨损分析与油液监测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2150发动机的磨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总结了该发动机的磨损类型与磨原因,文中针对基于油液分析的12150发动机磨损故障监测方法进行研究,给出了油液监测机理。  相似文献   

12.
汽车轮胎磨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综合分析了汽车轮胎和路面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磨损形式和磨损机理,以及研究轮胎磨损常采用的方法。运用摩擦学原理提出了轮胎磨损的分类形式,为正确预测正常工作条件下的轮胎磨损率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3.
金属陶瓷硬质涂覆层材料耐磨损性能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陶瓷硬质涂覆层材料是一种具有高耐磨性能的新型覆层材料,许多学者对其耐磨损性能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主要是对该材料耐磨损性能的影响因素、磨损失效形式、磨损机理进行试验研究和接触分析。定量研究集中于材料的磨损率及摩擦系数的确定,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磨损体积法、磨损失重法、能量法等。文中在对上述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航空发动机滑油磨粒在线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航空发动机轴承部件磨损是导致发动机失效,引起飞机重大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了航空发动机突发性剧烈磨损的疲劳磨损失效机理,陈述了磨粒尺寸和数量表征磨损程度的关系,系统介绍了各种航空发动机滑油磨粒在线监测技术,讨论了各技术方法的原理、技术特点、典型参数、典型应用、最新研究成果及技术适应性。滑油磨粒在线监测技术,能有效发现航空发动机突发性剧烈磨损,及时预警失效,避免出现重大事故,具有重大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快速磨损试验机及其试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摩擦这的系统分析方法,提出内燃机缸套--活塞环快速磨损试验的磨损形式-条件模拟原则,研制成功了快速磨损试验机,并完成了试验方法的定型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全尺寸石油套管冲击滑动复合磨损试验机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胜利  樊建春  张来斌  温东  李杰 《润滑与密封》2007,32(7):125-128,155
介绍了一种新型石油套管磨损试验机的工作原理和检测方法,该试验机能模拟存在钻井液介质润滑条件时钻杆接头外壁与套管内壁之间以恒定加载、脉动加载或冲击加载工况下的套管磨损状况。试验前钻杆接头试件被固定在一个可上下直线运动的滑动平台上,固定不动的套管试件有间隙地套住钻杆接头试件。试验时利用变频调速电机驱动钻杆接头试件旋转,同时由液压伺服系统推动滑动平台下行带动钻杆接头试件外壁挤压套管试件内壁实现恒定或脉动加载,或者由偏心轮机构驱动滑动平台先上行后下落来带动钻杆接头试件对套管内壁进行冲击。在数据采集方面该试验机综合利用多种传感检测技术、数据采集和软件处理方法实现了对试件的线性磨损量、接触载荷、摩擦因数和近摩擦表面温度等摩擦学参数的在线测试。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可利用该试验机对套管磨损问题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从而为深入研究套管磨损机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讨论了砂轮磨损对型面磨削精度的影响及其补偿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型面磨削中可采用轴向补偿或径向补偿。当采用径向补偿时,非法向外补偿误差δ可由下式加以估算:δ=△R(1-cosγ)限制△R可以减小此误差,但更有效的办法是限制补偿角Υ。根本消除误差δ的最有效方法是法向补偿:由于这时γ≡0,磨损量△R理论上不造成误差。介绍了作者研制的两种能从主靠模型面自寻法向的法向补偿机构——“导电滚轮”式与“偏心曲拐”式法向补偿机构。  相似文献   

18.
简要论述碎磨机械衬板的磨损机理和对制造材质的要求,指出了提高其使用寿命的关键.对如何选择和正确使用耐磨材料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Archard磨损模型,建立高分子复合材料齿轮磨损量模型;分析黏弹性体高分子复合材料齿轮的啮合特性,探讨高分子复合材料齿轮磨损量测量原理。设计了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齿轮磨损量测量系统,该系统的测试原理是,通过单铰链支撑的悬臂梁和枢轴箱对齿轮动态加载,使齿轮轮齿表面发生磨损从而导致枢轴箱发生旋转,通过位移传感器测量枢轴箱的偏转角,然后由建立的偏转角与齿轮磨损量之间的关系模型计算得到磨损量。在设计的测试系统上对尼龙66齿轮进行疲劳磨损实验,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计算结果基本吻合,既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也为高分子复合材料齿轮磨损测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摩擦磨损导致能源浪费和零部件失效,纳米自修复添加剂能够降低摩擦磨损,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还可在不拆卸的情况下对机械零件表面进行在线修复,实现终身免大修,给传统的维修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探讨了摩擦磨损自修复的原理,指出摩擦磨损自修复的原理主要有摩擦自修复、原位摩擦自修复和摩擦自适应修复等。概述了几种纳米自修复添加剂的研究应用现状,包括纳米金属粉末、纳米金属氧化物、纳米硫化物、纳米硼系和稀土类化合物及其它新型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