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兴通讯技术》2019,(2):57-62
梳理了当前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提出了中兴通讯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络智能化解决方案。认为网络可以在网元智能、运维智能和业务智能3个层面引入人工智能(AI),并按照分层、按需、分阶段的引入原则,最终实现网络泛在智能。同时提出了一套多维度智能化分级标准,结合通信工作流程和智能化范围,将网络智能化水平分为5个等级,这将有助于网络逐步向目标架构演进。  相似文献   

2.
1前言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多媒体化、移动化、实时化、个性化已经成为广大用户的普遍需求。然而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固话运营商原有的PSTN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业务需求。实现PSTN的智能化、移动化,就成为适应新市场竞争形势的必然要求。中兴通讯针对广州电信的业务需求,设计了完整的网络智能化方案。2方案特点广州电信网络智能化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采用NGN体系中的TG(中继网关)设备对原有本地网汇接局进行替换,将固话网络中的端局通过TG接入到NGN中,所有PSTN端局的呼叫出局到软交换汇接局。…  相似文献   

3.
中西Internet服务网络是国内国际互联网服务商中最有特色的一个网络。它庞大、复杂、智能化的网络。国内四大国际出口的互联、遍布北京市东西南北的五大机房,为用户带来了快速接入、安全可靠、价格优惠的全方位报务。当你进入“中西网络”很快便会体会到做为智能化网络的极大优势。一、网络运行速度快首先“中西网络”应用最先进的技术一改各网使用的IP地址是独立的互不认识的弊病,将各网的独立地址进行互相学习和自动转换,网间访问只在中西网内就可完成,访问速度可大幅度提高。此外,由于中西网络是多网并行的,实现了多网之间的智能化分配,使中西网络用户在接受服务时,并不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4.
史杰  于洋 《电信科学》2006,22(11):94-96
1四川电信网络智能化状况 2004年四川电信开始启动全省网络智能化改造工作.中兴通讯承建了四川电信21个本地网中的15个.初步实现了网络智能化、PSTN和PHS融合。2006年四川电信在TDM网络智能化的基础上全面引入软交换.并推进NGN(下一代网络)在全省的部署.将全省21个本地网划分为5个软交换大区.其中中兴通讯承建了绵阳、南充、内江3个大区共14个本地网软交换和网络智能化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5.
张苏颖 《电子科技》2013,26(8):139-141,145
为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和设备智能化程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节水控制系统。重点分析了应用于传感器网络中的路由协议,并实现了算法设计,将各传感器构成智能化传感器网络,同时引入太阳能供电电池,从而全面提升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采用网络仿真的方法对所提算法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网络可显著改善灌溉的准确度,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5G网络带来了一些全新的架构和技术,如SBA、Massive MIMO、网络切片等,这些新技术的引入对网络的运营运维带来了新的挑战,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网络智能化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对网络智能化的相关课题做了全面综述.从智能化的定义及分级出发,提出了网络智能化的三层架构,总结三个层次上当前算法研究的主要方向及进展,并介绍...  相似文献   

7.
杨海英 《现代通信》2006,(10):53-55
传统固定网络运营商因为移动电话分流、低端用户大量增加等原因,造成ARPU值不断下降。而且业务的创新和提供能力有限,不能满足用户业务综合化、独特化、个性化的要求,不能提供很多新业务,如彩铃、移机不改号等。因此,固网运营商纷纷开始计划利用智能网,通过引入多业务平台和多专业网灵活接入,为用户快速提供专业网内和跨网络组合的丰富业务。本地网固定电话号码的编号方案选择直接关系到交换机局数据的设置、各支撑系统的数据设置和业务流程的确定,因此需要在网络建设之前尽快明确。固网网络智能化的实现原理固网智能化采取类似移动交换机…  相似文献   

8.
胡浩 《现代通信》2006,(6):30-32
NGN中国特色之路固网NGN:固网智能化救其一命NGN在中国固网领域已经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从2002年固网开始引入NGN,到2006年NGN已在全国进入了实质发展的阶段。目前,有2000多万端口的软交换应用在中国通信网的各个层次,包括长途骨干网、端局、汇接局、关口局。在全国31个省的固网改造和转型中,NGN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被利用实现了网络智能化的改造。固网智能化成为固网NGN在中国应用的一种最常见模式。固网智能化主要是利用软交换和集中用户数据库技术,引入HLR这样一个概念,使得固网具有一定的移动网络功能:方便实现新业务,集中管…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固定电话业务市场面临来自移动通信I、P语音等通信业务的巨大冲击,同时目前固定电话网络存在全网交换机型过多、设备老化、网络结构不清晰、业务支撑能力弱等问题。固定电话网络智能化工作正是通过引入集中的用户数据库来提升网络的业务支撑能力。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福建、江苏、广东、上海的网络智能化试点方案,并阐述了关于网络智能化实现方案上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0.
软交换是NGN的关键技术,在传统的电信交换网络中,引入软交换技术进行网络的优化和演进是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传统PSTN本地网中,引入中继网关,替代汇接局和长途局的建设方案,对于探讨软交换网络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of the future will exploit two new network architecture concepts that are currently being implemented, or soon will be. These are the Intelligent Network and ISDN, the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which together will support a full range of voice, data, and image services that Information Age telecommunications users will demand. These new network architectures, operating synergistically with intelligence in terminal systems, will constitute a framework in which us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will link together standardized functional components to create customized services. These components, along with interfaces and signaling protocols at the interfaces and within the network will result from continuing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efforts. In the planning of these new architectures, a few major goal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 the achievement of a flexible network structure in which functionality is distributed among the network components in a way which supports the timely and economic introduction of new services in response to user needs; •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y standards at the interfaces between network elements such that service suppliers can choose among a set of available systems products in building their networks and avoid dependence on a small set of suppliers, •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 user interfaces supporting signaling procedures which can provide the user with increased control of, and access to, services to satisfy his needs; Achievement of these goals will result in the realization of an Open Network Architecture. The ISDN and Intelligent Network architecture concept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2.
Personal Network (PN) Applic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pplications of PN will be realised under many scenarios where users can have access to their personal network all the time. This network will enable the user to share critical information, play games, control their home remotely, etc. All this will be achieved with seamless interworking and handover between networks and user device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rray of use case scenarios that validates the ubiquitous usage of PN.  相似文献   

13.
张庆 《世界电信》1998,11(4):14-16
上海市电话局用户接入网建设经历了调研、网络规划、启动实施和进一步完善、规范四个怅阶段、现已基本形成了覆盖政府机关、大专院校、医院、商务大楼及高层建筑、新建住宅小区、区级以上图书馆等范围的用户光纤网络,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满足多层次用户需求、拓展电信新业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一代的以太接入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谦 《世界电信》2001,14(2):7-9
接入网是一个公共的网络环境,应用以太网技术需要解决用户信息隔离、用户管理和业务保证等问题。目前的以太网接入解决方案存在不少问题。适于公共网络环境的新一代以太接入网方案具有高度的信息安全性和强大的网管功能,可以保证用户的接入网方案具有高度的信息安全性和强大的网管功能,可以保证用户的接入带宽,而且成本低廉,将在今后的宽带接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丹墨  龙彪  王庆扬 《移动通信》2020,(4):28-31,44
首先介绍了网络智能化及其网络数据分析功能和应用感知互操作的概念,然后探讨了几种可实际操作的网络智能化在应用感知互操作和多频组网中应用的场景,最后对网络智能化标准进展、应用感知互操作标准进展以及后续研究重点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前提下,网络智能化及其网络数据分析功能为提高多频组网的协同能力提供了有效、可行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面对成为互联网流量管道供应商的尴尬,运营商需要构建一张具有以下特征的高能效接入网:高带宽(每用户达到50M以上甚至更高),低延时,成本最优化的全IP宽带接入;采用可以同时满足家庭宽带用户、商业用户和移动基站回程等应用的统一融合的接入网平台;具有用户/业务/应用智能感知功能来保障正确的流量处理。高效能接入网络将帮助运营商成为急速增长的高附加值互联网内容产业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未来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络将采用EPC作为承载,IMS作为业务控制层架构在EPC网络上为用户提供多媒体应用。在漫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本地疏导的方式对用户的媒体数据进行路由。本文讨论了支持本地疏导的EPC漫游架构;分析了用户接入网络漫游时接入实体的选择;研究了漫游用户接入业务控制层的实现方式,比较了两种实现方式的异同点;对采用本地疏导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一种相对可行的解决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信、信息技术在新的世纪面临巨大的变革,从网络平台、网络结构、交换技术、网络接入、网络业务、用户终端、三网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针对ad-hoc用户接入蜂窝与ad-hoc混合网络的接入管理问题,从减少和避免引入自组网通信模式后对蜂窝系统造成严重干扰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换策略的混合网络用户接入控制算法。以ad-hoc网络的可靠性和保证蜂窝的通信质量为优化目标,提出了对应的优化公式,将之进一步转换成0-1背包问题,并使用融入交换策略的蚁群算法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控制干扰的同时,使得ad-hoc用户接入比例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未来5G网络切片技术关键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G是一个广带化、泛在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节能的网络.将满足人们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超高移动性的需求.从核心网新技术的引入角度看,未来5G核心网关键技术将以NFV及SDN为实现基础.为实现未来极富多样化的用户及网络性能指标,文章对未来业界公认的5G关键技术网络切片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对网络切片概念、特征、未来功能要求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5G基于NFV及SDN技术的网络切片网络架构及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