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G油田XX井区非均质油藏参数变化难于适应剩余油分布富集描述的问题,利用单井控制计算储量,将油层有效厚度、物性和原油性质接近的油砂层控制在一个单井计算单元内,考虑非均质油砂层参数平面和纵向上的差异及其油气采出量,计算出了各油砂层单井控制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利用单井控制可采储量,分析单井剩余可采储量和剩余油分布图表,阐明了剩余油平面和剖面分布富集井区、层位及其相应位置和形态,提供了目的层段剩余油挖潜规模、范围及其具体井位和富集量,为剩余油挖潜和高效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驱油之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聚合物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大庆油田所用的聚合物是聚丙烯酰胺.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靠增加注入水粘度,改善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进而扩大波及体积.聚合物驱通常可以提高采收率约10%,它之后仍然有的50%的原油残留地下,还需要采用其它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利用核磁成像技术、现代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在具有大庆油层地质特征的物理模型和地质模型上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韵律油层,从纵向上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从平面上看主要分布在主流线两翼,这些认识对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核磁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是选择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的重要依据。通过利用核磁成像技术,在二维纵向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和五点法井网仿真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上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核磁成像实验方法所得模型剩余油分布特征与常规实验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由核磁成像实验方法确定的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是,对于二维纵向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对于五点法井网仿真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远离注入井的边、角区域。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在聚合物驱后区块仍然有40%以上的剩余储量,准确预测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是挖潜这部分储量的关键。根据大量代表水驱后期和聚驱后期开发状况的测井资料,计算对比了单井垂向采出程度;通过绘制不同微相剩余油饱和度概率分布曲线和将井点所属饱和度区间标注在沉积微相图上,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平面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聚驱后,垂向上驱替趋于均匀,但油层上部剩余油比例较高,在垂向上,厚度小、渗透率低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基本没有变化,厚度大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剖面趋于均匀,但上部剩余油仍较多;在平面上,河道砂微相聚驱效果明显好于非河道砂微相,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相带尖灭、两相分界处以及渗透率变差部位和注采关系不完善的区域。该研究为进一步挖潜这部分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顶部油层剩余油难以动用,而聚驱后的主导技术尚无明确方法。在原油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油藏顶部注气、底部三元复合驱的思路。针对大庆聚合物驱后区块,进行了不同驱替方式的预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注气稳定重力复合驱效果最好,提高采收率幅度达到了13.53%。对比不同驱替方式的顶部油层剩余油饱和度,注气稳定重力复合驱能够将顶部低渗透油层有效动用,剩余油大幅减少。分析不同时间点的纵向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顶部注气后利用纵向压差驱替剩余油向下运移,底部实施三元复合驱利用平面压差驱替剩余油,实现了立体驱替。注气稳定重力复合驱技术为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主要对钟市油田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从平面和纵向两方面进行了分析。(1)采用水驱特征曲线和物质平衡法计算分析了各井点剩余水驱地质储量和出口端饱和度;(2)通过测井资井和地质动态,分层测试资料结合研究了油层层内剩余油饱和度纵向分布;(3)完成了剩余油饱和度等值图绘制,并提出油田调整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高渗复杂断块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高渗复杂断块油藏在中国陆上已开发油田中占有较大比例,目前开发水平不一,Ⅲ类开发水平油藏的比例较高,提高水驱采收率潜力较大。从开发初期调整完整注采井网、扩边增储、剩余汪研究有配套挖潜技术等方面,对中高渗复杂断块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提高水驱采收率做法和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针对剩余油分布形式及提高采收率潜力的分布,从地震技术、油表细描述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中高渗复杂断块油田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的主导措施。  相似文献   

8.
井楼油田一区核桃园组三段Ⅲ油组5、6层(以下用符号表示为Ehi3^3(5)、Eh3^3(6))浅层超稠油油藏已进入采出程度高达24.3%的高周期吞吐阶段,针对原油产量递减加快、纵向上油层动用不均、边水区域剩余储量难动用等开发矛盾,开展以精细油藏描述、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为基础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研究认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主河道砂体侧缘以及井网不完善、储层物性差和井间蒸汽未波及到的区域。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受沉积韵律和蒸汽超覆的影响,Eh3^3(6)层的2小层剩余油相对富集。同时针对蒸汽窜流与超覆现象研究氮气泡沫调驱技术,优化了楼J1830井区的直井与水平井组合蒸汽驱先导性试验方案,应用该技术可提高采收率13.5%,最终达到31.5%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通过聚合物驱前、后钻取的密闭取心井资料,研究聚合物驱后油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分析其挖潜机理,探索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途径,并研究其注入时机。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后剩余油饱和度在40%左右,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沉积单元顶部和发育较差部位,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主流线两翼;泡沫复合驱和蒸汽驱是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水驱后直接泡沫驱或蒸汽驱和水驱后聚合物驱,然后再泡沫驱或蒸汽驱,虽然两者含水变化不一样,但采收率提高值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非均质油层聚合物驱后粘弹性支化预交联凝胶颗粒(B-PPG)进一步提高剩余油采收率机理及驱油效果,设计了非均质微观玻璃刻蚀网络模型驱油实验、可视化平板夹砂模型驱油实验和非均质平行双填砂管调驱实验。结果表明,非均质微观玻璃刻蚀网络模型驱油实验中,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未波及到的低渗透区及高渗透区的边角区域,聚合物波及孔道中的剩余油主要以油膜和油珠的形式存在。B-PPG颗粒在不同孔径的孔道以阻塞—变形方式运移,致使驱替液不断发生转向,从而提高波及系数;B-PPG颗粒能有效地改善油层的非均质性,并有利于解决聚合物驱后水窜问题,可视化平板夹砂模型驱油实验较聚合物驱可提高采收率为21.7%。非均质平行双填砂管调驱实验中,注聚合物段塞调驱效果有限,转注B-PPG颗粒悬浮液段塞后可有效地改善非均质油层吸水剖面,使低渗透油层得以开发,非均质平行双填砂管调驱实验较聚合物驱可提高采收率为22.9%。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在今后几年里,河南双河油田几个注聚区块将陆续完成后续水驱,聚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油田技术决策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于合理选择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十分重要。针对矿场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河南双河油田地质资料,研制出具有该油田典型地质特征的3种物理模型,并在其上对影响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地层非均质性、聚合物溶液粘度和相对分子质量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聚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其中,低渗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为33.0%~52.2%。  相似文献   

12.
关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水淹级别进行研究,将油水相对渗透率资料进行处理,得到线性回归公式,求出水驱可动油饱和度和水驱剩余油饱和度,利用水驱特征曲线法和产量衰减曲线法,求出油田的可采储量;利用水驱最终采收率法求出油田的剩余可采储量;利用油井的产液剖面和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分别求出水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和剩余可采储量;利用油井的产液剖面和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分别求出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和剩余可采储量。以文南油田文136断块油藏为例,  相似文献   

13.
统计分析国内外47个结束稳产期的油田实际资料,研究了油田稳产期的特征和一般规律,应用统计预测方法建立了稳产时间与稳产阶段采油速率、稳产时间与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率的定量关系。只要能确定合理的采油速率,就可以保证油田较长时间稳产,认为保持可采储量采油速率2.5%、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率8%,是油田至少稳产10a的界限经验值。从油藏工程原理出发,依据油田开发特点,研究了确定保持油田稳产的合理采油(液)速率的方法,对埕北油田、大庆油田进行了实例分析。图3表1参4(张永庆摘)  相似文献   

14.
双河油田437块Ⅱ1-2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挖潜难度越来越大,认识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依据.在油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油藏工程法及动态监测、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油藏工程法、动态监测等方法可以时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描述.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可对该区块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濮城油田东沙二上4-7是一个复杂断块油藏,投产以来一直存在层间干扰严重,水驱程度低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认识濮城油田东沙二上4-7,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多学科集成研究的工作方法,根据该油藏动静态资料,进行了精细油藏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确定出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为下一步方案实施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平面上,剩余油潜力主要集中在井间未动用的部位、构造高部位以及曾经动用过但水淹不是太严重且有效厚度较大的部位,而构造低部位水淹严重;纵向上,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动用相对较差的二、三类层,砂体发育较好的层位水淹严重.  相似文献   

16.
加密井提高注水开发油田采收率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庆油田杏 4-6 区自 1967 年投入开发至今,先后经历了 3 次加密开发过程。分析 3 次加密后的开发动态资料,得出了评价加密井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实用方法。3 次加密后的技术采收率分别为 40.1%、53.0%和 57.8%.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谢尔卡切夫的井网密度法原式进行推导;并利用大庆油田杏 4-6 区等 5 个油田的实际数据,建立了水驱开发油田采收率和井控面积的相关经验公式。将杏 4-6 区的流度值和平均井控面积值代入相关经验公式,得到一次加密后的采收率为 38.7%,这与产量递减法确定的采收率 40.1%很接近,表明相关经验公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胜坨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措施挖潜难度越来越大.根据近几年措施挖潜和方案调整过程中剩余油分析的经验,通过建立储层地质模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采用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的油藏工程方法,结合油藏特点应用弱水淹厚度法、动态监测资料辅助分析法、水淹图辅助分析法、注水主流分析法等动态分析手段,在油田综合含水高达94%的情况下,对20个单元进行了剩余油分布的综合研究,利用研究成果对其中的11个单元进行了工艺配套综合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相关问题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CO2驱后储层及剩余油物性变化的研究还不多。据统计,成功进行CO2驱后剩余油饱和度约30%,为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CO2驱后储层及剩余油物性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CO2驱后储层物性变化、CO2驱后剩余油物性的变化及剩余油与储层之间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9.
用于锦州9-3油田驱油技术的聚合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驱油技术适用于非均质的中质和较重质油藏,与其他提高采收率技术比较起来相对简单,更符合海上油田安全环保要求。根据渤海锦州9-3油田油藏特性和聚合物结构性能,结合海上平台特点,研制出具有高效增黏、较好的抗剪切性、良好流动性和驱油效果的高抗盐聚合物3640D。该聚合物首次用于海上油田单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见到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正在进行中的井组聚合物驱试验也已初步显示出增产效果,表明聚合物3640D作为锦州9-3油田的驱油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海上类似油田的聚合物驱技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