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城市中轴线横穿城市中心区域,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城市人流和物流最集中的地方。它是城市发展轴线,又是交通走廊和景观轴线,及公共空间汇聚廊道。从轴线交通在城市交通所起作用入手,重点考虑轴线交通不同的布置型式,并与轴线所处区位和周边用地相结合,提出城市中轴线交通解决策略。明确指出规划组织好中轴线交通,理清各交通模式之间关系,特别是处理好交通体系和城市用地之间关系,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各种交通模式和节点交通型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地面、地上和地下一体化设计为主导方式进行的立体交通网络设计。  相似文献   

2.
建筑中轴线与45度开口轴线在主楼围合成的内院中形成一个平台节点,成为视觉上的中枢。通过大台阶及平台景观设计,将人流有效地引入到内庭院中,形成更丰富的商业内界面,整体规划与周边非常契合,并可以形成最佳的空间互动。  相似文献   

3.
建筑中轴线与45度开口轴线在主楼围合成的内院中形成一个平台节点,成为视觉上的中枢。通过大台阶及平台景观设计,将人流有效地引入到内庭院中,形成更丰富的商业内界面,整体规划与周边非常契合,并可以形成最佳的空间互动。  相似文献   

4.
深圳CBD中轴线公共空间规划的特征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深圳CBD中轴线公共空间的规划特征与规划实施案例。中轴线是CBD公共空间的一条"脊梁",是交通轴线、多功能轴线、立体轴线、景观轴线、文化轴线,中轴线城市设计的历史经验具有示范作用;中轴线实施过程曲折漫长,其深刻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5.
《钢结构》2005,20(1):97-97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外航道沙丘岛,全长12km。依据功能分布、交通组织、空间格局和景观特征四个基本方面,划分为8个区段。轴线的南北两端分别是城市的水陆交通门户,轴线中部的临江区段是新城市中轴线和珠江作为城市景观主轴线的交叉处,拟设置对于新城市中轴线乃至整个城市都具有统领意义的城市意象节点。  相似文献   

6.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未结合周边建筑的形式、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接驳空间与周边建筑的结合概念。系统地介绍了三种车站接驳空间与周边建筑结合的主要模式,分别从空间组织、功能组织、交通组织三个方面剖析了不同结合模式,并结合国内外具体的案例印证了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作为轨道交通和城市空间相衔接的节点,起到了集散客流的重要功能,在改善城市形象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但在规划过程中却没有得到更多重视,由于整体设计与管理机制的缺失,出现了诸如空间关系混乱、空间可达性差、空间品质低、交通换乘效率低等问题.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合作展开的《北京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利用案例分析及对策》项目,针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与乡村斗争的产物,存在脏乱差环境的同时,也为城市外来人口提供了栖身之所,全面拆除的方式已不符合当下城市存量式更新的大方向。文章借助空间句法技术,结合实地调研,对北京海淀水磨社区这一城中村中公共空间的更新优化进行研究。运用Depthmap软件,建立轴线拓扑模型,分析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线段整合度和可理解度。提出打开临城市界面,增强社区开放性;梳理内部路网,提升空间可理解度;合理布置节点空间,激发社区活力三个策略,优化城中村公共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9.
贾建玲  汪民 《华中建筑》2012,(10):134-136
轴线是西方传统园林和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典型特征,现代公园规划设计中轴线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轴线所营造的空间序列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强烈的平衡感、秩序感和控制性,但通常会显出一些单调性[1]。该文以武汉市解放公园为例探讨现代公园轴线空间序列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方法,以期为今后的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青岛中央商务区中心广场及周边道路地下空间(青岛中央广场)项目在地下商业空间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着重从地下交通与周边交通的衔接、地下空间活力塑造、景观特色及技术角度对项目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晨  李绍天 《华中建筑》2008,26(4):32-36
通过对潋江书院这一历史建筑群的考察以及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该文对潋江书院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建筑作了简要地介绍;深入剖析了潋江书院的建筑空间,指出该建筑群在“空间组织和轴线转折”、“空间组织与高差变化”、“尺度把握和紧凑布局”,“空间效果和手法控制”,以及“建筑特色与地方材料”等方面的特点;揭示出潋江书院建筑和空间特色,潋江书院建筑群在采用多种设计手法成功地控制空间效果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段兴平  翟辉 《华中建筑》2012,30(4):94-97
该文首先介绍了空间句法的五个句法参数变量和三种空间分割方法,然后建立基于空间句法的轴线模型,定量分析了清束时期、1953年、1982年和2009年昆明市的城市全局集成度、局部集成度和智能度的句法参数变量,并总结昆明市的空间特征规律。  相似文献   

13.
建筑的布局方式会显著影响居住区的微环境,建筑布局在空间上表现为建筑单体本身、建筑体的组合以及建筑体之间的敞开空间三类空间要素。在对建筑布局的环境效应进行定量评价时应基于上述三类因素,结合BIM软件提供的工具,对不同建筑布局方案的日照、光环境、风环境、热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实际工程案例,通过对目前居住区最常采用的两种布局方式(围合式和矩阵式)的一系列综合评价可以看出,不同建筑布局方案的环境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会影响到相应居民的居住感受以及小区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不同建筑布局方案对于建筑物使用阶段的全寿命周期能耗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袁继峰  白静 《四川建材》2013,(6):119-120,123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也被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所关注。因此,在大学学生宿舍的结构和功能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学习的便利,整体布局、规划合理,并改善宿舍的物质文化环境,不断满足学生的新期待。本文在对多所高校学生宿舍调研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空间布局模式,对学生宿舍的空间布局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浩  徐英 《中国园林》2006,22(6):56-60
绿地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宿迁、临沂、盐城3个城市为例来分析绿地系统规划强化城市特色的手法,总结为“三步走”。首先对城市资源进行梳理,从空间特征、文化特征、产业结构特征这三个方面来提炼体现城市特色的资源要素;其次从宏观层面(特色资源在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层面的体现)对特色资源作整体、全局地调控,使之成为城市的特色骨骼框架;再次详细考虑公园绿地规划中特色资源的分级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16.
渠滔  程云杉 《华中建筑》2008,26(4):79-82
对于民居范例的空间解读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探究,而且也应是重新思考现代建筑本质问题的一次契机。该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百万庄园为例,从空间的格局、组织、塑造和美学等视角对这一中原古建筑群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城市传统空间特色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近年的规划设计实施,分析传统空间设计中的构成要素、空间组合、形态序列等层面,阐述传统空间的基本形状、围合限定、尺度比例;剖析传统空间收放开合、曲折错动、节点标点;思考传统空间的虚实、动静、轴线、序列等问题,探讨了城市传统空间特色的价值与复兴。  相似文献   

18.
对城市绿地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远 《中国园林》2006,22(8):56-60
传统的绿地指标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但这些指标均未对城市绿地的分布均匀度提出要求。要使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居民的亲绿需要得到满足,应该增加绿地分布均匀度的概念,并可以利用洛伦茨曲线作为分析方法,以基尼系数作为指标来测算城市绿地分布均匀程度,从而在城市绿地规划以及在城市绿地建设的比较上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参数。通过绿地在城市范围内的均匀分布,使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得以优化,使绿地分布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9.
公共空间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人群聚集下拥挤踩踏事 故的频发,凸显了公共空间安全危机的时代 背景。风险评估是预测人群聚集风险点和空 间盲区的有效手段,也是指导公共空间安全 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 论,以整合度、连接度和可理解度等句法参量 为评估因子,建立公共空间人群聚集风险的 可视化定量评估模型,并运用于重庆动物园 案例中,实现对人群聚集风险点和空间盲区 的预测。结果表明:第一,整合度高、连接度 高的空间是人群聚集的风险区域;第二,空间 可理解度低将增加人群聚集风险。在此基础 上,提出优化路网结构、规划展区布局、完善 设施系统的空间干预策略,为构建安全的城 市公共空间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巴渝传统观演空间为例,从现代视角解析传统空间营造手法,探索传统观演空间模式语言。从观演空间的平面布局、功能组合、营建技术及光线和声音的处理等方面,结合现代剧场建筑的基础理论,分析传统观演空间在现代建筑活动中的优势,初步探索观演空间回归传统的可行性,以期传承传统观演空间的营造精髓和把握观演关系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