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混合材种类及掺量的改性硅酸盐水泥(即阿利特硫铝酸盐水泥)性能变化,以及水泥细度、石膏掺量等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并借助XRD等测试技术对其机理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引入无水硫铝酸钙矿物有利于提高水泥强度,且水泥表现出微膨胀性。随着水泥中混合材掺量的增大,早期强度有所降低,但水泥胶砂流变性和外加剂适应性等有所改善,且混合材种类和品质不同,其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水泥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早期强度;石膏掺量对水泥性能有严重影响,应进行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水泥强度、凝结时间等物理性能的测定,研究了不同掺量的粉煤灰对水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水泥-粉煤灰体系的 3 d抗压强度呈线性较低趋势;粉煤灰单掺效果<粉煤灰与矿粉复合效果<矿粉单掺效果;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水泥中掺加适当的粉煤灰有助于改善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且对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凝结时间的影响不大;建议粉煤灰替代水泥的掺加量不大于 5%;粉煤灰替代矿粉的掺加量不大于 33%。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采用适宜的外加剂研制出粉煤灰掺量高达40%的426#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并对该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混凝土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小磨试验研究了二水石膏、硬石膏、半水石膏单掺、复掺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大磨生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泥中石膏掺量在5%左右性能较佳,且适当加入一定量的硬石膏即采用结晶水在8%左右的混合石膏,在保证水泥凝结、硬化性能的同时还能改善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种类及掺量的混合材对低碱水泥流动性能的试验研究,得出:低碱硅酸盐水泥中掺入矿渣粉、粉煤灰、石灰石等混合材有利于改善浆体流动性能,且双掺效果较单掺好;外加剂掺入量对流动性能的改善是随着掺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但外加剂的掺入存在一个适宜、经济的掺入量问题;石灰石为非活性混合材,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它能显著增大水泥流动性且保持较小的经时损失,但其掺量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6.
提高矿渣水泥中矿渣掺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幅度提高水泥中矿渣掺量、相应降低水泥熟料含量,必然引起水泥性能的变化。本研究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提高矿渣水泥中矿渣掺量,改善水泥的早期性能,提出了#425矿渣水泥的合理配比,采用了XRD、SEM、DTA等测试技术分析了该种水泥的水化产物及其水化机理。采用的技术措施简单,利于生产控制,生产的水泥性能稳定、成本低、能耗少。  相似文献   

7.
谭树成  唐华  徐迅  敬翰  吴鑫 《水泥工程》2023,36(1):11-14
本文通过向磷石膏中外掺可溶性磷,研究了可溶性磷含量对硅酸盐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及其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磷石膏中可溶性磷的含量影响着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外掺H3PO4、H2PO4-、HPO42-时,随其掺量的增加,硅酸盐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逐渐变差。相对于天然石膏而言,磷石膏中可溶性磷的含量仅引起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掺入石粉后的水泥基和外加剂的适应性。通过检测水泥净浆流动度和不同粉体的吸附量进一步解释不同岩性、不同细度的粉体对外加剂的适应性情况。结果表明外加剂的掺量极大的影响外加剂吸附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吸附量值随着外加剂掺量增加而增加。粉体对外加剂的吸附量随着粉体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存在转折点。同时石粉的岩性对外加剂的吸附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复配外加剂体系中不同外加剂(膨胀剂-减水剂-引气剂)、不同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HPC)基本性能及收缩性能的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掺量对HPC强度、弹性模量、收缩性能的影响程度.总结了对于有补偿收缩要求的HPC,综合对比了掺加不同外加剂时对其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各外加剂的最优建议掺量.根据试验所得最优掺量,为了阐明其内在机理,应用扫描电镜二次电子成像观测及能谱成分分析,阐明了复配外加剂的相容性及作用互补机理.研究不仅阐明了有补偿收缩要求的混凝土对外加剂的掺量要求,而且对有效控制混凝土开裂提供了理论配合比.由于配制HPC地材区域的差异性、外加剂批次和性能的差异性、相互之间相容性和匹配性的问题,本研究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钢渣沫取代炉渣、粉煤灰、矿渣作为水泥混合材,在最佳掺量范围内,掺加外加剂具有明显的作用,利用钢渣沫微粉“微细化程度”对水泥强度及性能有很大改善作用,能加速水化反应,提高混凝土泵送性。外加剂对钢渣沫细度变化影响规律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的特点.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使用减水荆、复合早强剂和粉煤灰配制道路水泥混凝土的方法,分析了粉煤灰掺入量对道路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在技术上证明了利用大掺量粉煤灰配制道路水泥混凝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工厂试验验证了掺加FeSO_4·7H_2O可有效降低水泥中水溶性六价铬含量,随着时间推移,其还原性效果略有降低,工厂应用时应根据还原剂掺加方式、空白水泥中六价铬含量及储存周期通过试验论证最佳掺量。磨前及磨后掺加各有利弊,磨前掺加均匀性较好,但影响还原剂的还原效果;磨后掺加虽然能够降低还原剂被氧化现象,但是还原剂易结块,大颗粒还原剂与水泥不易混匀。掺加少量的FeSO_4·7H_2O验进一步论证。FeSO_4·7H_2O对于不同品种水泥、减水剂相容性的影响应通过试验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13.
粉煤灰高强钢纤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低水灰比,用优质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加入一定量的钢纤维,掺人适量高减水率、低坍落度损失的减水剂",可配制出施工性能优良的高强钢纤维混凝土.  相似文献   

14.
水泥和砂的质量、引气剂的种类均会对水泥砂浆性能产生影响,其中水泥中高吸附性材料对制备的砂浆工作性能影响较大,需严格加以控制。不同引气剂的起泡、稳泡能力和气泡尺寸不同,对砂浆的稠度、分层度和强度会造成不同影响,采用摇泡试验可快速甑选出合适的引气剂。另外,砂的细度模数,甚至洁净程度(泥灰含量)和堆积密度也会对砂浆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在控制水泥的砂浆性能时,应验证并确保重新配制试验用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施惠生 《水泥》2004,(4):5-8
介绍了利用生产混凝土外加剂时排放的工业废石膏作为水泥缓凝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废石膏作为水泥缓凝剂单独使用时虽然可能会影响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强度,但如果与天然石膏搭配使用,并控制适当的SO3掺量,就可以在原有生产工艺参数基本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出合格的水泥,而且可以配制出符合建筑工程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水泥浆体的结构,分析了水泥水化产物和浆体孔结构对砼性能的影响,近而阐明了水泥与砼强度和耐久性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高性能砼的制备,应更多地重视砼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和新型高效外加剂的研制.  相似文献   

17.
崔宁  栾仲豪 《硅酸盐通报》2022,41(7):2421-2429
利用建筑垃圾制备的再生微粉,可以有效替代水泥,减少水泥资源的使用,提高建筑垃圾的资源利用率。本文通过气泡参数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砖混类再生微粉和发泡剂掺量对低强度泡沫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微粉的掺入会导致胶凝材料抗压强度降低,微粉掺量大于水泥时,胶凝材料抗压强度随再生微粉掺量增加而小幅提高;浆体流动度随再生微粉掺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高;再生微粉掺量较小时,发泡剂掺量对浆体流动性影响较大,而当微粉掺量较大时,发泡剂掺量对浆体流动性无显著影响;不同批次再生微粉性能差异较小。通过调节再生微粉和发泡剂掺量可制备满足不同力学性能需求,同时具有良好流动性的泡沫胶凝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各个组分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将水泥、矿粉、粉煤灰视为一组总质量不变的混料,细集料和粗集料视为另一组混料,通过组合设计分析了矿物掺合料、水泥、砂率的混料效应,同时得到了以坍落度和抗压强度为目标的回归方程,实现了配合比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为了得到工作性和抗压强度都较好的高性能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和砂率均不宜过大.矿粉比粉煤灰先发挥强度作用,后期水泥与矿粉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大.砂率的增大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小,但会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先增加后降低.粉煤灰和矿粉的增加均会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加.研究结论能够为高性能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砂率的选择和配合比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强度测试、水化热实验、热重分析、毛细吸水实验以及压汞实验研究了内掺硅烷乳液憎水剂对混凝土强度以及毛细吸水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高掺量硅烷乳液一定程度上抑制水泥水化,从而导致混凝土早龄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下降以及28d养护后水泥净浆试块中毛细孔的体积增大。毛细吸水实验表明:28d龄期混凝土毛细吸水过程的初始吸水速率、二次吸水速率以及总吸水量因硅烷乳液的引入而显著降低;硅烷乳液通过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在毛细孔孔壁形成一层烷基疏水层,使混凝土毛细孔壁性质由亲水性转变为憎水性,进而显著降低混凝土的吸水速率和总吸水率;高水灰比混凝土的毛细孔体积较大,因此硅烷乳液对其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2007年10月山东某搅拌站由于变更外加剂后,因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变差而出现配制混凝土经时流动度损失大,甚至到场出现急凝的不良现象;从水泥产品角度,详细分析了该批次水泥本身存在的与外加剂相容性不良的潜在因素和相应的改进措施。水泥生产企业实施调整措施后,所生产的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