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俊 《水资源保护》2009,25(S1):55-56
从底泥耗氧、底泥污染物的释放这两方面综述了底泥对河流水质影响的模型研究。通过总结底泥污染河流的模型研究,提出耦合底泥河流水质模型的发展方 向,指出建立环境疏浚模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分析城市河流治理突出难题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水位运行下底泥污染物生化降解机理及河流生态构建原理,创新提出了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生态修复理念。相对于高水位,低水位运行使河道水体光照、溶解氧、水温和水动力等条件明显改善,显著提升泥-水界面好氧硝化效率,快速消除底泥黑臭,并驱动底泥深层厌氧反硝化效应,实现污染底泥碳、氮、硫等耗氧物质同步去除,从而将底泥从污染“源”转变为“汇”,有助于上覆水体净化。此外,低水位运行有利于营造洲-滩-槽多样化生境,构建更为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显著提升城市河流污染“免疫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被直接排放至河流水体中,对底泥造成污染,且破坏了水体环境。为研究底泥的污染情况,参考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量文献,对河流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赋存形态研究现状、迁移转化研究现状以及底泥重金属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许多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理底泥污染,但是在对底泥污染的高效低耗联合修复技术方面仍需努力。  相似文献   

4.
底泥是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泥污染直接影响河道自净能力和水体水质。采用"消毒剂+微生物制剂"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对千灯样板区河道污染进行治理试验,探讨适合千灯河道底质污染的修复技术。该技术操作简单、低成本、无额外运行费用,底泥污染处理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湖底泥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底泥中氮、磷等营养元素,重金属及难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及其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及实例;简单介绍了底泥修复的物理化学控制措施,并着重阐述了污染底泥的生物修复方法研究进展、修复机理与应用实例;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和思考,旨在为河流湖库底泥及水体环境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江垭水库淹没区底质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对水库蓄水后库水水质的影响,在江垭水利枢纽蓄水前,对淹没区内河流底质和土壤质量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布设44个采样断面(点),对样品中的Cu、Pb、Zn、Cd、Cr、Mn、FeO2、Hg、As、总磷、氟离子、有机质、六六六、滴滴涕、有机磷农药以及半挥发必表机污染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垭库区河流底质和淹没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基本符合自然背景范围;入河支流是干流主要污染,使淹没区底质和土壤中Cd、总磷含量偏高。  相似文献   

7.
黄廷林  任磊 《水利学报》2004,35(10):0125-0128
本文建立了一维河流石油类污染物“解吸为主”的动态水质模型。模型方程中考虑了河流悬移质、推移质泥沙和底泥与石油类之间发生的吸附\解吸的动态过程,以及河流弥散作用对石油类污染物在多沙河流中迁移的影响。模型还考虑了底泥解吸与泥沙解析在速率上的差别,使模型更加精确实用。运用拉普拉斯变换,求得了模型方程法的解析解。用室内烧杯试验的方法确定出了研究区域内的污染底泥解吸常数kdw;结合室内水槽动态试验,对解吸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一维多沙河流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解吸过程。  相似文献   

8.
河道清淤对两岸农业土壤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英卓  薛茜 《人民长江》2002,33(3):34-35
河流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导致下游河道淤积越越严重,河流的清淤整治工作非常迫切。随着河道水体及底泥受到污染,清淤淤泥对两岸 农业土壤的环境影响问题较为突出。以海河流域青龙湾减河清淤对两岸农业土壤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分析河道清淤底泥及浸出液的变化规律。青龙湾减河清淤淤符合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可作为农田污泥处理,堆放在河岸两侧。底泥堆放后短期内对两岸农业土壤基本不会造成污染,但经过长期的雨水淋溶,污染物理呈累积性析出,需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加以防护。  相似文献   

9.
太湖重污染底泥的生态疏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荷生  张永健 《水资源研究》2004,25(4):29-31,35
太湖湖盆沉积物(底泥)是湖体营养盐的储积库,是重要的污染源。在湖泊外源污染治理得到一定成效后,以减少内源污染负荷为目的疏浚是控制湖体内源污染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技术措施之一。太湖底泥疏浚有别于港口、河流疏浚,属生态工程范畴。其基本核心要解决;疏浚必要性,疏浚区域范围、疏浚适宜深度、疏浚技术工艺、二次污染防治,环境风险评估,底泥合理处置和基底修复等生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底泥耗氧量占据河流溶解氧消耗的一大部分,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类型河流的底泥耗氧量展开大量试验研究.对国内外非悬浮底泥试验和悬浮底泥试验的主要试验方法进行总结,并阐述了不同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及相应的适用范围.底泥中生物系统的作用、水温、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影响河流底泥中生物和化学氧化过程,从而影响底泥耗氧量.另外,底泥的组成情况、上覆水体的流动速度和水深,以及上覆水体的水质等因素与底泥耗氧量也有一定相关性.最后,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代表性的水域底泥耗氧量的试验方法、底泥耗氧量主导影响因素以及河流中的底泥耗氧量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盐城市河流水环境,维护河流健康,针对盐城市9条代表性县域(地区)河流开展了底泥重金属监测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9条河流底泥重金属Cu、Zn和Pb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累积,Pb富集程度相对最大,各河流Pb均表现为偏中度-中度污染,在部分河流的生态危害等级为中等;Zn和Cu富集程度相对较小,污染程度相对较轻,形成的生态危害等级为轻微。总体上,Cu、Zn和Pb所形成的生态综合危害风险在9条县域河流中均较为轻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河流、湖泊底泥污染日渐加剧,底泥的处理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依据固废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即所谓"三化"原则,对底泥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水系、东太水系、大步水系3条中小河流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应用污染负荷指数法进行了评估研究,为中小河流清淤疏浚、淤泥处理处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新基、东太、大步水系综合污染等级分别为III级、 I级和II级;Cd、 Cu污染较为普遍和严重。  相似文献   

14.
水体底质异质性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湖泊、河流不同底质条件对高等沉水植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人工模拟,进行曝气泥、河道底泥、掺砂泥和细砂4种不同底质条件下的轮叶黑藻生长影响试验。轮叶黑藻的分根数、成活率和生物量等指标的变化表明:曝气泥和掺砂泥的试验组中的轮叶黑藻的生长情况优于底质为河道原泥和细砂的试验组,水体底质条件对水生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这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中水生植物的重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国河流尤其是中小河流水质污染及河道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切实有效解决河流水质污染和河道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及实用技术的基础上,综述了对受污染河流水质、水生动植物、河流滨岸带及河道底泥等的生态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重金属污染程度一直在增加,大多数重金属都储存在河流沉积物中。为研究重庆市中小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情况,2020年6月,以江津区流域面积大于50 km2的李市小溪、石板溪、綦江、笋溪河、壁南河、桥溪河、大溪河、安家溪等8条河流,以及山区的卫星水库,作为研究对象,共布设22个监测点位,对其底泥Cd, Cr, Cu, Pb, Zn和As等6种重金属进行本底调查,通过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法对其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江津区中小河流底泥重金属整体污染状态不高,依据Igeo评价,Cd达到中度污染水平,其余元素处于低污染或者无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大部分处于中度风险状态,Cd对RI的贡献率最大(平均贡献率为93.05%),需要作为重点监控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Cr, Cu, Zn, Cd, Pb元素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且重金属污染主要发生在工业为主导的区域(S17,德感工业园区)、人口集中的城市区域(S18,双福街道)和污水管网不全的农业污染区域(S4,李市小溪;S22,卫星水库)。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水环境污染较为突出,特别是城市内河、内湖污染加剧。为此,许多地方政府花巨资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湖泊水质与底泥污染情况是湖泊治理的基本资料,以武汉外沙湖为例,介绍了湖泊水质及底质监测方法,并对其水质及底质质量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外沙湖水质为劣Ⅴ类,底质表层0.1~0.5 m厚度范围的淤泥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建议在外沙湖的治理中,清淤平均厚度为0.5 m左右,清除的淤泥可以用于农业种植,不会对堆放区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引言在许多天然水域(湖泊、河流、河口)的水底常积累相当厚的沉积物。这种底质的形成,一是由于长时期的污水排放,其中有机物絮凝沉降积聚到底泥层中;二是由于水生生物死亡,其残骸沉积在水底。底质中有机物由于细菌的作用而产生分解。这种分解作用以两种基本方式影响上方水体:  相似文献   

19.
河流底泥冲刷沉降对水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褚君达  徐惠慈 《水利学报》1994,(11):42-47,69
河流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是对水质影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本文将环境水力学、泥沙运动学及水化学相结合进行研究,从水流中污染物的对流扩散方程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得到包括有底泥刷及沉降,底泥释放等因素的水质基本方程,通过实验确定方程中的有关因素,用实测资料验证,取得较好的结果,并付诸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彻底治理县河流域铬污染,改善县河水质,文章分析了项目区概况及重金属铬污染情况,采用单因子和内梅罗污染指数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工程范围内的铬污染以及潜在环境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结合实际,提出采用河道清挖、底泥脱水、底泥及土壤整治、河道生态整治、干扰区原位修复等技术,进行重金属治理,以达到消除铬污染风险,维护周边土壤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总结一条具有普遍作用的底泥复合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