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湄公河治理”是一个自主运作却又开放的组织集合,这种集合不仅仅是主权国、更是各类型组织组成的,因此它的治理直接面临着两个“根本性的难题”,即国际流域治理碎片化与各成员参与合作的约束与激励问题。因此如果单独采取科层制、市场机制或网络机制来协调澜沧江—湄公河治理中的矛盾都可能导致“囚徒困境”。根据西方各国经验并结合各流域国的国情,“澜沧江—湄公河治理”应着力于“整体性安排”,基本包括:完善合作的组织机构及机制、改善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治理的方式、流域政府的政绩评价、流域生态补偿与政府间平权机制、多中心的混合制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赣江流域水资源的社会公共性决定了无论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或是对资源的保护治理上都必然会涉及各种利益主体,而水资源保护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群策群力的共同努力,仅仅依靠行政主管部门这一单一主体的管理,势必难以有效的兼顾各方利益,必须调动各个利益攸关方,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文章立足于赣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公众参与机制为视角,系统分析和探讨了赣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显存的问题和不足,并就如何完善赣江流域的水环境公众参与机制、实现赣江流域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区作为联系、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其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实地调查发现,Y 社区虽已形成初步的应急治理体系,但仍然存在协同治理成效不彰、公共安全价值理念碎片化等短板,既有的治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以上困境。针对现实困境,以网络治理理论为指引,着眼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统合资源实现公共价值再生产等治理方向,能够有效优化社区应急治理体系。基于既有应急治理困境分析,围绕“主体—资源—价值”框架,提出纵横联动的治理组织架构、数字赋能促进治理效率提升等应对策略助力社区应急治理数字化转型,有效优化城市社区公共安全共同体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4.
网络强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加强网络谣言治理、破解网络乱象是应对数字化时代网络强国建设挑战的迫切任务,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文化改革的要求。对此,须正视现阶段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备受挑战、技术创新不足、主体协调不足、网络谣言治理机制不成熟等问题,提出树立谣言治理新思维、运用大数据构建谣言治理数据库、各主体加强协同治理以及完善辟谣机制等策略,以期提升公民网络素养,使网络谣言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共同完善互联网治理环境,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及治理规划方案,介绍了巢湖流域水污染的现状,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污染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的特征包括结构特征、行为特征和结果特征。大多研究都是在董事会结构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忽略了董事会的具体行为过程。通过回顾董事会结构治理和行为治理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董事会控制行为与战略行为的理论基础与演进过程,整合了董事会结构和行为治理研究模型,提出董事会行为是董事会结构与企业绩效间的中间变量。  相似文献   

7.
从政策网络的视域解读多元主体博弈合作下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借由《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出台探析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行为逻辑,以建立对公众参政现象的深度微观理解。利用政策网络理论,具体分析博弈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策略及其行为互动对政策出台产生的影响,得出具有不同价值理念、利益诉求和权利禀赋的多元行动者搭建的网络平台是该政策出台的最大推力,"价值-利益-权利"三角链条的互构作用主导着政策网络主体的行动逻辑。通过对案例的探讨以期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有效途径,为学界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典型范例,为政府解决类似公共事件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村生态治理需要不同层面的主体之间行为协调一致,关键在于建立不同层次主体之间协调的桥梁。本文提出以农村合作组织为平台,来协调农户生计发展和农村生态治理之间的冲突,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嵌入农村生态治理体系,改善农户生计策略,实现农户生计与生态治理的协调一致,降低农户生计过程对生态治理的负面影响,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和农户生计能力。  相似文献   

9.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社会的微观化缩影,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城市作为现代化文明的载体,其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全方位的意义。因此,城市社区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起着重大作用,城市社区治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随着政府治道变革的兴起,转变的社区治理范式强调政府权力的分散与下放,它具有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多中心、多主体特征,要求承认参与治理的各要素的平等,社区治理中的主体间性问题就此突显出来。从社区治理中意识到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将"主体间性"的哲学范畴应用于实践,从主体间性的维度探索辽宁和谐社区治理模式的思路,认为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和谐有助于社区的和谐建设,从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失范现象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治理策略:加强网络立法,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普及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建设;引导网络舆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政府治理,从治理对信息的需求来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是政府治理向善治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行政公开是现代社会有效解决公共信息沟通问题的正式制度安排;且只有变传统的行政理念为现代的行政理念,加强与行政公开相关的制度建设,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施电子政务的构建电子政府才能真正实现行政公开,实现政府的善治.  相似文献   

12.
在智慧城市与物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新时代,用户创新也获得了新的创新渠道和方式.文章分析了面向社会治理主体的用户创新活动,提出面向社会治理主体的智慧与物联网企业的用户创新机理,并运用博弈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治理主体能通过治理和创新的综合行为获得有效激励.创新系统与社会治理系统能够顺利融合和长期合作的关键在于企业和政府通过智慧与物联网平台提供长效支持,这有助于创新激励的实现、成果的认可与保护以及关系契约的稳定缔结.  相似文献   

13.
行政垄断是指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力排斥和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对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行政垄断的本质、根源及其治理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治理行政垄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行政垄断是指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力排斥和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对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行政垄断的本质、根源及其治理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治理行政垄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对城市治理的新要求,城市治理主体由政府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也参与到城市治理中。各个主体由于利益定位的不同,进而拥有不同的目标绩效,但是在共同参与城市治理中,对城市治理目标进行了统合。由于我国城市治理处于转型期,因而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城市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参考路径:提升公民参与度、多中心城市治理、"无缝隙城市"。  相似文献   

16.
对应用协议识别技术的若干技术要点做了深入分析,对比最常见的两种应用识别技术DFI和DPI在各个性能参数上表现,提出了一个基于此建设的UAAE系统,并介绍了其在网络行为分析中的若干应用。  相似文献   

17.
立法工具主义根植于法律工具主义,后者在我国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渊源、制度实践和社会认同。无论法律工具主义还是立法工具主义,都是从主体的视角与需要出发而赋予法律或立法以某种工具属性。治理话域中的地方立法工具主义是立法者和社会公众等将地方立法视作实现某种治理目标的工具的心理与实践现象。地方立法工具主义在治理实践中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能够在观念、制度和实践等层面发挥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忽略或伤害法治价值、所立之法质量不高等负面影响。为更加精准高效地发挥地方立法的治理功能,立法者和相关主体应当在法治和治理双重价值中重塑其功能,奉行地方立法克制主义以及引入系统性思维等。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优化生态安全和区域协同发展整体格局的重要战略。整体智治强调数据驱动、组织整合、公众需求回应,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在技术、结构和目标方面相契合,是实现流域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当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着行政分割、数据壁垒、监管缺位、伦理失范的困境。在整体智治理念下,通过统筹推进区域联动开放、以强化数据共享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制度与技术双重供给保障监督落实到位以及通过价值引领进行技术祛魅等4个方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破解跨省际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难题,以嘉陵江川渝段的协同治理为分析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其动力和制度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川渝嘉陵江流域协同治理的外部动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内部动力是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川渝两省市通过区域协同立法的形式搭建了具有合宪性的“决定+条例”法律框架,以法定化的协同治理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同时指出,新生的协同治理制度存在流域协商机制实效存疑、公众参与制度缺位的缺陷。可通过加强流域协商机制的独立性建设和制定提供公众参与的制度来优化。  相似文献   

20.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是贯穿新时代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价值 指引。乡村社会治理数智化的推进,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行为,也是乡村社会治理自 适应的发展革新,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建设乡村数字化美好社区,实现乡村居民对美好生 活向往的新型治理实践。当前,乡村社会治理数智化推进过程中还存在数字基础设施薄 弱、主体数字素养欠缺、数字形式主义等阻滞因素。在人民至上的价值驱动下审视乡村社 会治理的数智化进程,提出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素养提升、治理理念优化等方面推进乡村 社会治理数智化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