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永顺县芙蓉镇一轩街“两进院子”保留了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营造技艺。本研究通过两次调研和匠师访谈,以一轩街两进院子为例,从平面布局和建筑构架两个方面介绍土家族传统院落型民居的建筑形制,对土家族传统建筑技术——升山和乍墨进行研究。同时,从建筑保护视角出发,简要说明传统建筑的保护现状,并提出传统建筑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艺术则是其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外部造型与内部空间营建,以及对山地自然环境的充分适应与巧妙利用,不仅体现了实用与审美、建筑与场所的完美结合,而且反映了土家人对于生活与美的理解。从鄂西土家民居的审美视角出发,通过对吊角楼建筑形态美学特征的研究和分析,试图揭示土家民居建筑中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品质,吸取其设计精髓,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传统民居的改造成为了设计的热点之一。绿色建筑在城市中已有大量的实践与研究,但在乡村还较为缺乏,对传统民居的绿色更新设计研究变得十分必要,其也将带来一定的生态、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文章选取笔者的一次课程设计实践,以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传统民居绿色更新设计为例,在简要介绍设计概况后,深入地探讨土家族传统民居绿色更新设计中的设计策略,以期为传统民居的绿色更新设计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刘薇薇  陈戈  殷昆仑 《重庆建筑》2021,20(10):72-79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了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思想,凝聚了传统匠师们的技术智慧和经验,是研究原生的绿色思想和建筑技术的瑰宝.该文通过研究永州传统村落、古建、民居适应当地气候、地形的性能特征,对湘南传统民居营造模式进行归纳与总结,探讨适宜湖南地区民居的营造智慧及其再生设计策略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建筑营造模式及其绿色技术的分析和提炼,探讨时代转型的重构模式与类型,总结湘南地区地域资源条件下的现代建筑设计模式与策略,为现代建筑设计、人居环境营建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理论与设计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21,(3)
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地区传统合院民居在建筑空间形态上的气候适应性为切入点,通过空间组织、空间类型和空间界面三个层面的分析比较,探讨了传统合院民居既重视物质空间的变通策略,又支持使用主体行为的主动适应的重要特征。对其多层次应对气候变化的营建模式与文化逻辑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认知并传承民居建筑与自然往复互动的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6.
凉桥是鄂西南土家族对廊桥的一种地方称谓,是当地城乡常见的一类风景园林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并沿袭传统匠作手法。本文结合现场记录和匠师访谈,着重从匠语和匠技两个角度记录了一座凉桥的匠作流程和关键技术,包括构件加工方法及安装过程,如开篙与画墨、讨退与挖退、榫卯类型等。只有深入“第一现场”,方能探明传统匠作技术,体会匠师营造智慧,使土家族传统营造技艺得以记录和留存。  相似文献   

7.
秦岭南麓传统村落百年来极具地域适应性与文化生命力,但在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今天,民居建筑的营建却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伴随现代建筑材料的普及,建筑技术的更新,民居建筑的功能提升总处于被动适应的状态。此次研究基于秦岭南麓传统民居营建现存问题,就更新过程中空间布局与营建技术两个重点内容展开研究,推动秦岭南麓传统民居建筑营建更新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吊脚楼是鄂西土家族传统山地民居的建筑形式,其中体现出很多特色鲜明的自然观念。建筑中包含的很多设计要素,具备更多符码意义。文章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空间与建筑构件两个方面进行切入分析,反馈了崇拜自然、顺应自然并与自然一体的建筑文化观念,既是一种建造智慧,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
台风是浙东南地区传统民居之大敌。为了应对这一特殊的气候灾害,该地域的传统民居营建注重宏观环境的藏风、微观手段的避风、具体措施的抗风。其独特的营建技艺体现了地域性传统建筑高超的营建智慧。  相似文献   

10.
对青海省南部擎檐柱式碉楼进行地域性解读,选取班玛县科培村典型新老碉楼民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营建智慧和民居更新中的问题,通过擎檐柱式碉楼更新设计案例,探讨空间功能优化、太阳能绿色建筑技术、再生资源利用、民族建筑文化等要素的整合设计方法,指出乡土民居更新应是传统营建智慧与现代绿色设计理念融合有机更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祖国繁荣发展,作为中华民族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特色民居建筑的土家族,受到了有关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文章针对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吊脚楼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建筑的背景现状,结合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民族特点,分析其建筑的特色构筑方式与艺术形式,从中探寻艺匠方法,继而为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传统乡土民居承载着可供解读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营建智慧,千百年来,当地人为应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以生土为代表的营建智慧。文章针对河西走廊武威地区当前民居营建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传统营建智慧与新型民居设计实践,探索了河西走廊乡土民居"适宜性"改造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鄂西土家族民居审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雅琼 《山西建筑》2004,30(13):10-11
通过对鄂西土家族民居建筑形态的美学特征的分析 ,试图揭示土家族建筑中包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研究对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吸取传统民居的设计精髓  相似文献   

14.
六家畈作为巢湖地区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江淮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对六家畈古民居进行研究,探析其营建特征及地域性材料在古民居中的应用价值,揭示当下民居改造及修缮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融合的地域性材料和新型材料融入传统的空间环境中。为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形成物质和文化的对话与共生,促进民居建筑的更新并解决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严寒地区的传统民居生态营建经验进行分析,从庭院空间、建筑单体空间、建筑形态、细部构造等不同角度,找出其中蕴含了方位选择、庭院纳阳、体形简单封闭、营建热缓冲空间、采暖保温构造等多种生态措施。同时,论文提出当前民居的生态营建是在继承传统民居生态营建基础上的创新,并指出当前民居营建的一些不足,也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当前建筑行业研究的前沿领域,重点探讨如何进一步拓展并将其应用于传统民居建筑的活态化保护利用.研究阐述工业化制造与基于构件的传统建造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及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的应用优势,以典型民居建筑更新为例,针对更新中设计和建造的核心问题,探究工业化技术和传统营建技术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建造工序信息模型的研发运用完成具体的建造工艺和工序,并初步建构一种结合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的传统民居活态化保护利用工程思路,也可为设计营建一体化提供相应的工具插件.  相似文献   

17.
当代民居的地区化改造是达到资源有效利用和地区化特征继承发展的整合途径。建立当代民居地区性改造方法的序列是以体现地区性特征的传统民居为基础原型,依据关联程度分类提取民居建筑的造型要素,将蕴含地区性文化意义的形态与当代营建技术结合并运用于当代民居建筑的改造之上,从而形成对地区性特征继承和发展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18.
谢莹 《山西建筑》2009,35(19):8-9
指出湘西民居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建筑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以湘西永顺县土家族民居双凤村和小干溪两个村落为例,探讨了湘西传统土家族民居聚落建筑的特点、保护现状和前景,以便进一步认识湘西民居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9.
当代民居的地区化改造是达到资源有效利用和地区化特征继承发展的整合途径.建立当代民居地区性改造方法的序列是以体现地区性特征的传统民居为基础原型,依据关联程度分类提取民居建筑的造型要素,将蕴含地区性文化意义的形态与当代营建技术结合并运用于当代民居建筑的改造之上,从而形成对地区性特征继承和发展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陕南两个乡村民居的改造设计,系统梳理了当地民居中传统的建筑技艺,并在设计中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对传统的建筑技艺进行了诠释,同时尝试对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本土化、地域化处理,并将其应用于传统民居的改造与更新之中。通过以上的探索与实践,以期针对乡村建设领域中的文化传承问题从建筑的角度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并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建筑技艺的再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