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开车不能打手机,这是目前的现状, 众所周知的事情。然而,你有没有奢望过,未来你要在汽车上办公。未来的智能汽车系统可能就是具有4个轮子的计算机,而司机只是车轮上的计算机浏览者。当车内计算机系统与车外通讯系统连接后,车主无需对行驶操纵费心,不能在车内做许多事情,系统还自动进行每年的车辆登记、驾驶员执照更新,车辆保险、联系车辆租赁公司,几乎无所不包。这已经不是想象也不是不可触摸的,这是汽车技术的第三次浪潮——智能汽车交通系统技术带来的必然结果。 随着现代汽车消费者对车内工作、娱乐及安全要求的快速增长,网…  相似文献   

2.
向日葵 《电脑》2015,(4):108-110
智能化是未来全球发展大势,从基本普及的智能手机,到客厅里的智能电视、智能机顶盒、智能路由器等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来看,智能汽车也会有着光明的前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汽车的所谓智能化,是伴随着信息量和数据量的增加而出现的,比如说90年代,汽车的电子模块不是很多,车内的数据传输就是K级别的,而随着舒适度、安全、影音等需求增加,各个电子感应模块成倍增加,信息量,数据量大了很多,车内的"局域网"信息传输达到了M级,而大宽带的MOST技术则达到了百M级的,?  相似文献   

3.
微软的滋味     
如果微软制造汽车……如果微软制造汽车,则以下事情将会发生变化: 1)只有等到那年以后,汽车样式奇异年才会到来,而不是在那以前。 2)他们每次重漆路线,你就必须买一辆新车。 3)僵尔你的车无缘无故的熄火了,你必须重后它。对于一些特殊原因,你只有接受它。 4)你的车内,一次只能容纳一个  相似文献   

4.
沃尔沃VCC:永远在线VCC智能型豪华概念车所代表的设计宗旨,就是把客户对汽车的遐想集中地体现在沃尔沃汽车公司将要开发的V型系列汽车上。“永远在线”是VCC智能豪华概念车的设计宗旨,致力于探索车内各项配置充分互动的可能性,这种探索昭示了未来十年汽车设计可能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邢帆 《中国信息化》2014,(14):52-53
《变心金刚4》再一次掀起了人们对于汽车机器人的热情,而热情背后是人们逐渐接近智能汽车的梦想。就如同《人与机器共同进化》中所描述的那样,“这是一个野心勃勃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的确,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努力追赶技术的速度,让自己能够不被落下太远。从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未来不仅是汽车人进化的过程,还有智能汽车的现在。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道路有限、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传统的汽车管理方法不再适用,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其中车牌识别技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利用车牌这唯一标识性来索引和统计车辆信息是实现交通管理的关键手段,但由于外界环境等因素使得车牌识别技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研究其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黎明 《个人电脑》2014,(7):111-111
正一直以来,车内体验并没有受到广泛重视,不过令人激动的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汽车也开始了转型——从机械系统到智能设备,而我们亦将重新审视爱车。你知道吗?汽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驾驶工具,物联网时代,爱车将彻底颠覆你的认知。它们正在默默地记录你的驾驶偏好,随时随刻为自己体检,并与道路、其它车辆相连,为你的出行保驾护航、提供体贴入微的服务。来自英特尔物联网解决方案事业部的高管分享,带你一谈究竟。如今,实时数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不仅更加容易获取,应用也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数据的依赖程度不断强  相似文献   

8.
实验型高速智能汽车导航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实验型智能汽车的导航技术,重点论述了机器视觉技术、GPS导航和数字地图技术及激光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并提出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是智能车辆导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它是能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车联网技术是多领域多学科高新技术的集成,是解决交通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也是我国重要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0.
汽车智能称重管理系统即是在原有汽车称重管理系统上附加了利用远距离RFID技术实现的对称重车辆的自动识别功能,并将自动采集到的称重车辆信息.合并到称重管理系统中。应用于蒙达电厂的智能称重管理系统使电厂燃料部计量处的过车速度提高了3~4倍,通过车号自动识别和精确计量,有效地防治了人为舞弊给电厂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系统实施后还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人工称重的失误率,提高了燃料管理流程的透明度,推动了电厂的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大众硬件》2007,(12):87-96
语音正在成为关键应用。无论在计算机.智能电话、还是你的汽车中.和语音有关的功能已经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并正在推动这些消费类市场的持续成长。无线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话可以无缝连接到车载免提:因特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创新高,1800万辆的数字让中国再次领跑美国.成为全球汽车销量最高的国家。汽车已经成为很多人除去家庭与办公室外的另一个主要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上下班.约会、周末郊游、长途旅行……汽车销量的显著增长也预示着用户对车辆的需求将是多样化的。世界正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而如何让汽车变得更智能.也是IT业者的努力方向。当汽车和电脑相遇.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夜间远光灯智能应对、CO浓度智能检测、自动报警等功能,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基于51单片机的智能车载安全系统。该智能系统以STC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开发设计,主要包括GPS定位、CO浓度监测、自动报警、GSM通信、SOS一键求救、智能警报提示等功能模块。系统主要实现夜间远光灯应对功能,汽车驻车车内空调开启CO浓度过高进行换气及智能提示功能,汽车因高温自燃或其他因素着火时的报警功能,汽车一键求救功能等。实验表明,所提系统可以有效解决驾乘人员的部分安全问题,尤其是当车辆突发意外情况时能为驾乘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是针对驾乘人员打造的一款贴心的安全辅助保障产品。  相似文献   

14.
汽车技术是当前变化最快的市场领域之一,几乎汽车中的所有应用都在再创,以提高经济性,减少排放,提高安全性和增强联接性。汽车照明技术也日益智能化,尤其是LED技术的发展,使汽车照明进入新里程。因此汽车照明是汽车行业重要的大趋势之一,也是半导体制造商投资的领域,将在便利性、安全性以及个性化方面为现代车辆提供更加精密、智能的照明方案。  相似文献   

15.
让家庭都变得更智能,从目前来看,这已经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你可以在办公室里就远程遥控家里的电器设备,让洗衣机开始工作、电饭煲开始做饭。目前,国家电网正在试点的智能小区将帮助家庭实现这一切愿望。  相似文献   

16.
《微电脑世界》2014,(9):58-62
不要总因为谷歌智能眼镜的华而不实,就开始抹黑智能眼镜的未来。看看这款XOEye智能眼镜,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智能眼镜还有更大的用武空间。将来某一天,当工厂工人戴着智能眼镜操作着重3000磅的冲压机时,智能眼镜的真正价值才算是得到了体现。而今天大家津津乐道的,游戏玩家在虚拟现实里重重践踏坏人的场景,真算不上什么。这种“面部电脑”的真正价值应该是扫描工厂流水线上的二维码,而不是在旅游风景区里用眼镜显示虚拟游览图。明白了吧?智能眼镜其实讲的是一个提高生产力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把事情做完。这是XOEye Technologies(www.xoeye.  相似文献   

17.
此套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称治安卡口系统)包括智能车牌定位技术、字符分割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CR)和图像智能容错匹配技术。真彩色序列图像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独有视频触发、硬件识别等技术,实时记录经过监控区域的所有机动车辆的全景和车牌特写图像,并对车辆号牌和车牌颜色进行自动识别.存储.和处理。  相似文献   

18.
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智能汽车.虽然完全实现自动驾驶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充满了危险性,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政府政策的扶持,无人驾驶必将迎来蓬勃发展.无人驾驶不仅只是节约人类花费在驾驶上的精力并且提高生活品质及效率,最终目标是建立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规划.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无人驾驶汽车的主要应用情况,总结了无人驾驶汽车所面临的技术难点与存在问题,提出了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的可能应用场景及技术和伦理道德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智能汽车产业链价值的最大比重在于智能应用。人一旦从驾驶中解放出来.车辆可拓展的功能空间就非常巨大。那些兼具软硬件优势,能够供综合性解决方案的企业将成为智能汽车产业链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软件》2017,(10):162-168
在车辆上设置传感器用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态势,从而使得车辆能够根据感知信息进行自主决策,进而实现自主行驶,这是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环节。然而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有着各自的长处与短板,若车辆仅依赖单一类型的传感器,难以保证获取信息的全面性与可靠性。如何利用融合技术进行车载传感器信息的融合,从而进行高效、准确的决策,是全球汽车业界关注的问题,对于我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专利分析对全球及中国的智能汽车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专利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整合,总结出其发展路线与趋势,为各方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