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资料,确定了陕北富县探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测井相,利用多种沉积相的识别标志及特征,进行长6油层组沉积相、沉积微相的划分,并进行各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研究。依据测井曲线综合解释、岩性特征及试油、试采资料,分析石油富集规律。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分析沉积微相与石油富集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有利含油砂体进行预测。长6油层组沉积属于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以北东物源方向为主,总体来看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均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长6油层组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受岩性控制,分布不均匀,属岩性油藏,通过生、储、盖组合综合评价,认为骨架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2.
为了搞清江桥地区江75区块SⅡ+Ⅲ2层(主力层)砂体展布特征,指导油藏开发。本文在前人区域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江75区块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通过岩电对比,应用录井相标定测井相,建立测井相解释标准;综合单井相、剖面相和三维地震预测成果,编制SⅡ+Ⅲ2层沉积微相平面图。结果表明:江75区块SⅡ+Ⅲ2层沉积体系为齐齐哈尔物源沉积,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前缘;发育沉积微相类型有4种: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分流间湾。沉积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主。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由南向北发育三支河道,以中间一支河道为主,纵贯南北;在工区中南部各类砂体展开沉积。结合构造特征,江75区块主要发育断背斜构造背景下的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3.
刘艳  冯辉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23):145-148
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资料,确定了陕北何家集探区长4+5-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测井相,利用多种沉积相的识别标志及特征,进行长4+5-长6油层组沉积相、沉积微相的划分,并进行各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研究。依据测井曲线综合解释、岩性特征及试油、试采资料,分析石油富集规律。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分析沉积微相与石油富集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有利含油砂体进行预测。长4+5-长6油层组沉积属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以北东物源方向为主,总体来看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均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长4+5-长6油层组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受岩性控制,分布不均匀,属岩性油藏,通过生、储、盖组合综合评价,认为骨架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4.
大情字井油田位于保康三角洲前缘。青山口组一段沉积时期的湖盆扩张使三角洲前缘的水下河道、河口坝等骨架砂体规模变小,从而表现为砂体井间侧向变化快,规律性难以把握,直接制约着下步高效开发部署,也是影响下步潜力寻找的瓶颈因素。本文利用岩屑、岩心录井、岩心描述资料,结合区域研究成果,确定本区沉积体系、物源方向、沉积相带,划分沉积微相类型及识别标志,制定测井相模式,以小层或单砂层为单位判别各层单井相,测井相图描述沉积微相分布特征,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对产能和生产规模进行预测,为油藏认识及下一步调整开发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哈尔温油田葡萄花油层砂体分布零散,分布规模小。通过对测井、岩心等基础资料分析后发现,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微相。油水分布规律复杂,纵向上油层、同层、水层间互发育,同一时期沉积砂体含油性不同,可见含油性不仅受沉积相控制。储层物性及断层对油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油藏类型总体上为断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6.
王萌  高万朝  杨玉东 《辽宁化工》2020,49(9):1155-1158,1161
通过对岩石类型、颜色、沉积构造、粒度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单井沉积微相、连井剖面等综合分析,确定了定边油田贾崾岘油区长2~1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微相划分,并进行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贾崾岘油区长2~1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上分流河道和河道间微相,总体来看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均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目的层馆一段属河流相沉积。依据现代沉积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单井相分析,结合逐井各层测井相解释和剖面对比:综合砂体厚度展布特征和地层厚度特征,确定了研究区八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该断块区曲流河沉积模式。结合砂体的分布特征、储层非均质性、油水运动规律等资料的分析提出了挖潜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8.
根据野外露头、岩芯、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了青平川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长8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结果表明,长73、长72、长71油层组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两种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长82和长81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到三角洲平原亚相的过渡相,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砂和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对长7、长8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微相为长7、长8油层组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参考区域地质背景,结合锡14块内岩心、录井分析化验结果,挖掘锡14块都一段岩心相标志信息,识别沉积微相类型和沉积特征。通过提取反映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形态和幅值信息,分析测井资料与岩心相对应关系,建立锡14块都一段的测井相模式。综合岩心相、测井相综合分析,明确了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及垂向演化,为各小层平面沉积微相和砂体分布研究及储层非均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野外露头、岩心观察,结合测井相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对同类地区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的。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有利储集砂体为在平面和纵向上相互连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其中长612和长611-2是三角洲建设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砂岩粒度分布特征及砂体形态的研究,确定了区内东河砂岩段的沉积相类型,微相组成以及主要沉积微相的特征。并在小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层沉积微相的特点和平面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研究区杏子川油田楼坪区位于鄂尔多斯沉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对长6层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岩心化验、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长6各小层的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分布的平面和剖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楼坪区长6油层组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为主,局部发育河口砂坝和远砂坝,河道砂体顺物源方向,连通性较好,油气分布于岩性圈闭中。  相似文献   

13.
王超  庄红红  展宏图 《辽宁化工》2013,42(3):300-302,308
新寨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西部,本区东北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之上,结合测井资料解释及岩心的观察,通过大量物性资料和测井资料的分析统计,最终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新寨地区长61油层的沉积类型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且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四种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各种沉积微相的特征及各种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展布规律。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长61储层的主要沉积微相,也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4.
以录井、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岩性分析、岩石成分、粒度、沉积构造和测井相等沉积相标志分析,开展了靖边油田中山涧油区延安组延9沉积相研究。研究表明:中山涧油区延安组延9发育曲流河沉积,以河道和泛滥平原为主,河道砂体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15.
利用岩心分析、录井、测井以及电镜薄片等资料,在岩石相-测井相相关性分析基础上,识别并划分鄂尔多斯盆地史家畔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编制相应沉积微相展布图。通过长4+5油层组小层砂体沉积特征与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长4+5期研究区处于较强湖泛区,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河道砂体分布较好。尤其是长4+5油层组的分流河道微相作为最佳储集层,有利于油气富集,是下一步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研究区有限的取芯资料,通过砂体的沉积特征、测井相特征及砂体的空间分布对北汉庄油田三垛组一段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三垛组一段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边滩、决口扇、泛滥平原、心滩、河道间5个微相。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单井剖面和井间剖面对比分析,研究沉积微相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并综合砂体厚度展布特征和地层厚度特征,编制了研究区内不同砂层组沉积时期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结果表明,三垛组一段底部辫状河河道沉积微相沉积的VIII砂体在研究区是最好的储层。这种对储层的详细解释以及对其沉积微相的精细描述有助于优质储层的鉴别和分布预测。  相似文献   

17.
在VSP测井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砂体和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及储层特征、油藏特征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井动态资料,对锦270井区进行开发效果评价;最后,综合沉积特征、小层划分、储层特性及油水分布特征,进行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提出下步工作方向及部署有利井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八面台油田北部青一段20号小层油藏分析,对其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的由弱到强分为四个层级:一级为烃源岩油源供给充足。源于中央坳陷区广泛分布的青一段湖相泥岩生成的轻质原油向西高部位侧向运移进入青一段储层聚集成藏;二级为断层的控制作用。近南北向断层与渗透性砂体构成断层-岩性圈闭。断层控制了区域上原油分布范围,但对局部原油富集控制作用有限;三级为构造高点。从构造精细解释成果来看,单一因素的构造圈闭,分布面积十分有限,构造高点对油藏富集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四级为沉积微相砂体。本区对原油富集最有利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其次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19.
大芦家馆三段发育河道充填、心滩、天然堤、漫滩沉积、道间洼地、泛滥平原等6种沉积微相,其中河道充填微相分布最广,心滩砂体厚度最大。由于每种微相的分布范围、砂体厚度、物性不同,储层在平面上和纵向上都产生了较强的非均质性,这是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岩心类型、粒度曲线、测井相、单井相及剖面相综合分析,李家岔地区长2属于三角洲平原相沉积,并重点测井曲线形态刻画微相类型,其中长2油层组测井相以厚层齿化箱型、钟型河道沉积为主,含少量薄层钟型天然堤,泛滥平原为低幅齿状。沉积及砂体展布为东北-西南向,主要在油藏中部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