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油气微运移的烃类相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运移机制是目前油气化探等非地震直接找油的理论基础,只有研究清楚油气微远移的相态,才可能进一步研究微运移的机制;含油气水相是油气发生微运移最普遍和优先起作用的相态;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不排除油气以其它相态发生渗漏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研究综述   总被引:116,自引:11,他引:105  
石油与天然气都是流体矿产,在岩石中的运移主要是一种地球物理作用。油气运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动力学和运动学机制,也就是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数量。初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异常高压,二次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和流体势差。石油运移的相态主要是油相,天然气可以是水溶相、油溶相、气相和扩散相。石油以油相运移、天然气以气相运移最为有效,无需相态转变就能直接成藏。初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是微裂隙。并不是所有可渗透岩石都是二次运移通道,有效运移通道和主流向是二次运移的特征。断层在活动时具通道性,活动期后的封闭与成岩作用有关,长期活动的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油气运移动力的积蓄与释放和通道的开启与封闭交替出现,决定了排烃和二次运移都是幕式的,从而决定了充注圈闭和成藏的幕式性,这已得到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证实。油气幕式运移与地流体的幕式流动都与地壳的幕式构造活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油气运移是发生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事件,因此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动态分析和综合研究。目前油气运移研究仍存在很多理论和方法上的问题,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总结各类盆地的运聚规律、提高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模拟的水平,是今后油气运移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学背景与条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罗晓容 《石油学报》2001,22(6):24-29
利用数值盆地模型模拟分析在砂岩-烃源岩-砂岩所构成的油气初次运移系统内流体压力的分布形式和演化特征,讨论油气以游离相态通过烃源岩的孔隙喉道、微裂隙和干酪根网络等通道形式发生初次运移的动力学条件。模拟结果表明,烃源岩保持较高的过剩压力或相邻砂岩发生高压释放的地质过程有利于油气初次运移的发生。相关的地质条件与动力学背景的定量分析应是在宏观上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莺-琼盆地天然气(油)初次运移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莺-琼盆地烃源岩成岩史、油气生成史、能量演化史和孔隙发育史,系统地分析了高温高压含油气盆地天然气(油)初次运移的动力、通道和相态等问题,提出了本区天然气(油)初次运移的四种模式和八个亚模式,揭示了其初次运移机制。  相似文献   

5.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发现的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其形成与富集机理与常规油气藏有很大差异。页岩油运移机制是页岩油形成机理的重要部分,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化验及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页岩油运移的动力、通道、方向、距离和效率等方面。结果表明,页岩油在源内的运移效应不明显,油气的富集非源内规模性运移聚集结果;油气垂向向源外的运移效应较为显著,活动的大规模断裂会降低源内页岩油丰度。页岩油的初次运移以生烃造成的地层超压为动力,通过干酪根网络、纹层间及微裂缝发生了小尺度的运移,油气大部分滞留原地,运移效率极低。在输导断裂发育的地区,泥页岩生成的油气发生了垂向向上的二次运移,在芦草沟组上覆地层聚集成藏。页岩油的这种运移机制决定了页岩油连续分布、油水分异差、油气聚集不受构造控制及断裂活动区油气丰度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58,自引:8,他引:50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主要为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和砂岩上翘尖灭油气藏。受地层压力的影响,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表现为不同的成藏动力学特征。在正常压力系统,岩性油气藏油气运移的驱动力主要为浮力,油气沿断裂、不整合面或储集岩向上运移并在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运移相态主要为游离相;而在异常高压系统,油气运移的驱动力主要为压实和欠压实作用下产生的地层压力差,这种压力差可以驱动油气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并在岩性圈闭中成藏,运移相态主要为混(溶)相和游离相。  相似文献   

7.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油学说的提出及成功应用奠定了现代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人们开始真正从油气的生成出发,系统地考虑油气生成、排出、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分析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排烃,运移,圈闭及保存条件),并从盆地形成演化的角度研究油气运移过程中的相态、动力、阻力、通道、方向、距离、时间等特征,恢复油气成藏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盆地流体流动机制、流动样式、溶质运移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成藏(矿)效应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及定量方法的飞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研究发展的必然,是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地质条件、影响因素、动力条件及演化过程等的定量表征和分析。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应该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应重点关注油气成藏的时间、油气运聚的动力特征/背景及其演化、油气运聚的通道格架及其演化,实现运聚动力与通道的耦合,展现油气运移的路径特征、运移方向及运移量。  相似文献   

8.
油气倒灌不可能发生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对油气运移中的倒灌问题研究后认为,油气是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或侧向上运移的,油气倒灌是不可能发生的,油气倒灌的错误认识源于欠压实;欠压实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是对岩石变形理论的错误理解,用等效深度法计算烃源层压力也是一种错误做法,断层不是倒灌的通道,油气倒灌缺少动力的支持,当然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9.
川西坳陷是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生气中心,由于其超致密、超埋深、超压及圈闭形成历史复杂,勘探开发难度极高。文章分析了川西上三叠统油气的运移相态及油气疏导条件,据天然气样品碳同位素和轻烃指纹分析,天然气运移相态有油溶相、水溶相和游离相3种;油气运移疏导条件也较有利,在致密化之前还存在厚大的孔隙性砂岩,与烃源岩沟通的断裂系统及流体增压形成的微缝是良好的运移通道,流体低势区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带。应用BASINS 4.5盆地模拟软件对川西坳陷上三叠统进行了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和运移史模拟,进行了流体势计算,盆地模拟结果表明中坝印支期古隆起,绵竹—丰谷、平落坝—新津燕山期古隆起,在上三叠统烃源岩生排烃主要时期,始终处于流体低势区,是有利的天然气运移指向带,与现今勘探实际吻合。  相似文献   

10.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烃的运移相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从微观角度对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天然气运移的相态进行研究,认为本区天然气的运移经历了水相-气、水两相-气相的相态转换,为正确认识该区油气富集的规律及勘探目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塔深1井是中国目前第一深井,其钻探深度为8 408m,在6 800~7 358m处的下奥陶统—上寒武统碳酸盐岩中见有气态烃存在,而在底部8 404~8 406m处寒武系岩心中见有褐黄色的液态烃,如何解释该井深层油气相态特征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通过使用经验判识法和PVT相图法对深层油气相态进行了研究,组分Z值法和三角图经验法研究表明,该井在6 800~7 358m处的下奥陶统—上寒武统烃类流体可能为带油环凝析气藏。另外对塔深1井8 406m处的烃类流体组成进行了恢复,并使用PVTsim相态模拟软件对深层油气的相态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塔深1井深层油气的临界温度为182℃,临界压力为52MPa,临界点温度位于临界凝析压力点与临界凝析温度点之间,且与临界凝析压力点非常接近,从深层流体组成、温度和压力条件分析,该井8 406m处深部流体具有典型挥发性轻质油的相态特征,并非岩心中见到的纯液态烃或气态烃。  相似文献   

12.
Information on phase behavior and phase equilibria is essential for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refinery processes; however, such data are not readily available, especially under high-pressure conditions. In this work, phase behavior and equilibria of several heavy oils and light hydrocarbon systems were observed and measured. The heavy oils include petroleum residua, FCC decanted oils, and their blend. The light hydrocarbons are propane, isobutane, and pentane. Phase behavior was observed through a sapphire window on the PVT instrument. The phase coexistence conditions for L-L-V, L-L, and L-V were determined.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solvent to oil ratio on compositions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using a whole phase sampling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凹陷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层序—构造角度对其油气分布及成藏进行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表明,明下段可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中、晚期是储集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也是油气分布的主要部位;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指向,正向构造带是油气长期运移、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纵贯深、浅层的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至新近系的主要通道,晚期断裂主要对油气起到调整和再分配的作用。层序—构造耦合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层位和富集程度,断裂(尤其是油源断裂)与储盖组合的良好匹配关系是油气在明下段富集成藏的主要原因,层序—构造决定了新近系圈闭的有效性,并控制了岩性-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复合油气系统特征、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复合油气系统是同一区域内多个油气系统的复合与叠加,其范围内的不同油气系统一般不是独立的,储集层和盖层往往是共有的,所形成的油气藏为多油源混合的结果。准噶尔盆地发育包括16个油气系统的4个复合油气系统,一般具有多套烃源岩,具有多生烃期以及油气多源多期混合成藏的特点,同一复合油气系统内多个油气系统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演化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玛湖-盆1井西复合油气系统包括佳木河组油气系统、风城组油气系统和下乌尔禾组油气系统;昌吉复合油气系统由株罗系油气系统和中二叠统油气系统组成;东道海子-大井复合油气系统由石系油气系统和二叠系平地泉组油气系统组成。这3个复合油气系统含油气丰度高,应是目前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应坚持富油气系统内继承性正向构造单元及其斜坡区勘探,并应加强株罗系的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15.
海相层系成烃成藏地球化学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多期构造活动背景下、结构复杂的叠合盆地中海相层系油气系统的演化具有其特殊性,油气实验地质技术特别是地球化学测试技术的发展,对深入认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的基础理论、油气勘探开发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实验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近年来形成的适合于叠合盆地复杂性与特殊性的勘探实验技术系列,重点包括烃源成烃评价、油气运移示踪和成藏过程等方面,促进认识叠合盆地油气富集机理与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未来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预测了世界中长期油气能源需求将以低幅度增长.中国在能源发展中油气仍需保持必要的比例,认为100年来,石油地质理论经历了三个重大阶段,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随着对油气的不断需求,石油地质学面临着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挑战,从世界石油地质和勘探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地质和油气发展状况,提出了9个方面的石油地质理论问题,即跨若干重大构造期油气藏的形成、深层油气藏形成机制、大型油气田形成条件的有效配置、新构造运动形成的高成熟裂解气藏和生物降解为重油——沥青矿藏、未成熟原油的聚集规模、非构造油气藏聚集区带、天然气区的形成、构造与沉积对成烃与成藏全过程的具体控制和封盖层在油气聚集区对烃类相态和分布的控制等.  相似文献   

17.
烃源岩排烃方法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烃源岩是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的基础,国内外油气地质学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目前烃源岩排烃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排烃门限理论能够很好地解决烃源岩的排烃问题,根据此理论可以定量计算排烃量,并对其排烃模型进行了修正。排烃门限理论目前已被用来判别油气源岩、综合定量评价源岩、研究油气运聚机理与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根据储层有机包裹体分布、相态类型、荧光及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研究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成熟度、油气运移期次;通过有机包裹体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对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的油源及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利用有机包裹体中的生物标记物参数对SN地区的下含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及成藏机理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含氮化合物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从而为该区油气运聚提供了更直接的微观证据和研究手段。这一成功研究实例表明,随着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的提高,有机包裹体分析在含油气盆地油气运聚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陆油区具有3个经油气勘探证实的含油气系统,分别是惠西、惠东、惠中北含油气系统。惠西与惠东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为始新统文昌组中深湖相;而惠中北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为下渐新统恩平组煤系。惠陆油区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存在2种类型即: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模式与三角洲砂岩及生物礁外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前者油气运聚成藏的主控因素,主要取决于半地堑洼陷内生烃灶充足的烃源供给、优质储盖组合及圈闭的良好配置。这种油气藏分布于半地堑洼陷之内,具有自生自储近源运聚成藏特征,由于此类油藏埋深较深,深部储层物性优劣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后者油气运聚成藏主控因素,则主要取决于富生烃洼陷及其附近的油源断裂和输导砂体及不整合面组成的复合运聚疏导体系与浅层不同类型有效圈闭的连通配置和相互衔接耦合。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叠合复合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必须结合盆地的形成演化,考虑盆地经历的多期次构造-沉积演化、盆地类型、成烃热机制以及组成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明确每一个含油气系统的时空分布和动态演化。四川盆地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表现为多个生烃灶在平面上相互叠置和共享运聚通道(断及不整合面),共享相同的盖层,存在多个关键时刻,这些关键时刻即具同性(或相近),也有先后差异。地史时期的古隆起是多个油气系统早期油气聚集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