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跃国 《山西建筑》2011,37(20):125-126
为提高过滤效果,开展了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作为微絮凝剂,可以明显改善过滤效果,PAM投量为0.01 mg/L,微絮凝时间为2 min条件下,出水浊度,CODMn,UV254的去除率增加了6.6%,5.6%和6.2%。滤池的水头损失增长规律与常规过滤工艺基本相同。初滤水浊度明显降低,相比于未进行二次微絮凝的滤池而言成熟期可以缩短为30 min~40 min左右。  相似文献   

2.
龚淑艳  郑君  王晓红 《供水技术》2014,(1):15-18,25
结合生产工艺现状,天津塘沽中法供水有限公司所辖水厂采用二次微絮凝工艺,在原有加药方式基础上增加了沉淀后二次投药点,以期改善过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FeCl3作为二次微絮凝混凝剂,在投加量为4 ~6 mg/L的条件下能保证出厂水浊度≤0.2 NTU.在实际应用中,二次微絮凝工艺可使滤后水浊度降低40%,同时制水药剂单耗较一次加药方式可降低18%左右.由于该絮凝方式对滤池的运行周期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加强滤池运行及反冲洗优化管理,以保持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3.
污水深度处理中过滤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阐述了粗石英砂气水同时冲洗滤池,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适用性。通过絮凝沉淀过滤、直接过滤和微絮凝过滤三种处理工艺的试验,表明该滤池较常规滤池显示更好的性能。针对污水过滤中的问题广重点对滤料、反冲洗、滤料支持系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在微絮凝-过滤工艺中超滤技术代替传统砂滤的可行性,在某微絮凝-砂滤工艺水厂现有运行条件下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材质的超滤工艺替代水厂现有砂滤池开展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同传统微絮凝-砂滤工艺相比,微絮凝-超滤工艺对水中藻类、浊度及有机物去除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UV254及CODMn去除率分别提高10%及9.34%,出水浊度小于0.1NTU;且运行期间膜通量无明显下降;产水率达90%以上;较传统砂滤制水成本仅增加0.18元/m3;可见,膜处理技术可有效应用于传统微絮凝-过滤水厂的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5.
二次微絮凝改善过滤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过滤效果,开展了沉后水的二次微絮凝过滤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当聚合氯化铝(PAC)投量为 0. 2mg/L、微絮凝时间为 2~4min时,可确保滤后水浊度<0. 1NTU的目标值。二次微絮凝过滤不仅解决了初滤水浊度偏高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对有机物和藻类的去除率,同时滤后水的铝含量没有升高,过滤水头损失也没有明显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砂滤池过滤效果,开展了混凝沉淀后出水二次微絮凝中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南方某自来水厂原水常规水质,当待滤水浊度在4NTU以下,常规絮凝工艺与二次微絮凝工艺对浊度的处理效果相当;当待滤水处于4~9NTU时,二次微絮凝工艺有效降低滤后水的浊度;不论常规絮凝工艺还是二次微絮凝工艺,只要把待滤水浊度控制在1NTU左右,滤后水浊度可以控制在0.1NTU左右;二次微絮凝工艺对TOC与三氯乙醛的处理效果都优于常规絮凝工艺;当二次投加PAC的量为0.3mg/L时,滤后水铝含量远低于国标限值。  相似文献   

7.
将微絮凝-砂滤工艺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深度处理,利用中试装置研究滤层厚度对砂滤池去除CODCr、TP、氨氮、SS的影响,并在昆山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微絮凝-砂滤工艺的V形滤池中取样,研究滤层厚度对砂滤池去除总大肠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过滤速度为5~9 m/h时,砂滤池对水中TP的截留主要发生在0~90 cm的滤层内,此时出水能够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微絮凝-砂滤工艺能有效保障出水的生物安全性,在絮凝反应和物理截留双重作用下,可将总大肠菌群数降低1~1.7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8.
根据霍泉的水质特征,采用以重力式无阀滤池为主体的微絮凝处理工艺,原水经配水井靠重力流进入净水车间,经无阀滤池进水管上的管道静态混合器混合后进入滤池的分配水箱,进行微絮凝,而后进入滤池过滤,出水经加氯消毒后进入镇区配水管网。该工艺流程简单,适合于以低浊水为原水的小型水处理厂。  相似文献   

9.
不同源水的过滤堵塞及臭氧预氧化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污染水质期的黄河水作为对比,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污染水质期源水(滦河水和黄河水)中的有机物和藻类对滤池堵塞的影响,以及臭氧预氧化的控制效果.研究显示,藻类对滤池堵塞有重要影响,滦河水以个体较大的蓝藻为主,黄河水以个体较小的绿藻为主,其中处理滦河水的滤池堵塞较为严重.两种微污染源水中,颗粒态有机物、溶解性有机物所占的比例不同.其中,黄河水的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造成气浮出水的大粒径颗粒比例增加,容易缩短滤池的运行周期;同时臭氧预氧化强化去除颗粒物的效果不明显,但能延长滤池的运行周期.滦河水中的"颗粒态"有机物所占比例较大,臭氧预氧化强化去除颗粒物的效果明显,但水头损失增长曲线表明,经臭氧预氧化后其过滤呈现出表层过滤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微絮凝/涤纶高弹丝纤维球过滤工艺除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主研制的涤纶高弹丝纤维球为滤料,采用微絮凝/纤维球过滤工艺处理含藻水.结果表明,微絮凝/纤维球过滤工艺的除藻效果较好,对于藻类总数为(6.8×106)~(8×106)个/L的高藻水,在PAC投加量为15mg/L、滤速为15m/h的条件下,出水的藻类总数可保持在1×106个/L以下,除藻率最高可达90%以上,水头损失<15.7kPa,工作周期为9 h.  相似文献   

11.
以三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PAC)作为絮凝剂,采用石英砂、沸石、锰砂和颗粒活性炭滤柱进行了单独及串联微絮凝过滤预处理低浊度海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独微絮凝过滤对浊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锰砂的相对较差;颗粒活性炭滤柱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较高,其余3种滤柱只能去除小部分的有机物;4种滤柱单独过滤的除盐能力均很弱。而串联过滤工艺明显提高了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和除盐能力,几乎全部的浊度和绝大部分的有机物均能被有效去除。当采用三氯化铁作絮凝剂时,石英砂滤柱与颗粒活性炭滤柱串联的除盐效果最显著;而采用PAC作絮凝剂时,锰砂滤柱与颗粒活性炭滤柱串联的除盐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12.
深床直接过滤工艺深度处理城市污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深床直接过滤工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进行了深度处理,考察了同考脱氮除磷的可行性和运行条件。研究表明,通过铁盐絮凝剂的加入,借助微絮凝直接过小可有效去除水中的PO^3-4-P(去除率>90%);通过在滤池前加入甲醇作为外碳源,在滤池中进行同步脱氮,气水联合反冲洗相的冲洗方式可使过滤周期长达40h左右。  相似文献   

13.
丁卫  盛德洋  梁曦  巢猛 《供水技术》2014,8(6):22-24
分别通过小试和生产性试验研究了强化混凝和强化过滤对三卤甲烷前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强化混凝能有效提高三卤甲烷前体物的去除效果,两组试验去除率最高分别可提高至50.62%和44.75%;相对石英砂滤池,采用炭砂滤池和活性无烟煤滤池进行强化过滤可将三卤甲烷前体物的去除率提高10%~20%,强化过滤出水加氯消毒后三卤甲烷生成总量比石英砂滤池出水低30%~40%,强化过滤后三卤甲烷生成风险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床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组合工艺,中试结果表明其出水TP为0.89 mg/L、浊度为9.7 NTU、氨氮为8.8 mg/L、COD为37.3 mg/L.采用流砂微絮凝过滤工艺、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对其出水进行了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运行结果表明:在微絮凝剂PAFC投量为3.1 mg/L的条件下,出水TP、氨氮和COD浓度分别下降到0.38、7.2和26.6 mg/L,浊度也降至2.2NTU;当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接触时间≥30 min、游离余氯>0.5 mg/L时,消毒后出水总大肠菌群≤3CFU/L.该系统维护简单、运行稳定,出水水质优良,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T 48-1999).  相似文献   

15.
微絮凝-深床直接过滤及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针对北京市水源九厂的低浊水质进行了将聚合氯化铝应用于微絮凝-深床直接过滤工艺的中试,讨论了滤档深度与质超大粒径的滤料优选、直接过滤过程最佳化学与水力学参数以及反冲洗技术参数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最后与现有水厂运行处理的综合效能有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为微絮凝-深床过滤工艺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孔宇 《中国给水排水》2011,27(24):50-52
结合苏州某水厂工程,介绍了二次强化微絮凝过滤的机理、主要设计参数及设计要点,对于以微污染湖、库水为水源的水厂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某大豆综合加工企业废水再生利用工程包括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工程,二级处理采用无机膜分离预处理/气浮/生物氧化工艺,深度处理采用二级曝气生物滤池/微絮凝直流过滤工艺,出水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中冷却用水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水质标准,回用为生产车间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用水及厂区绿化用水。  相似文献   

18.
改性砂高速过滤技术用于污水再生回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J材料作为改性剂对石英砂滤料进行改性,经测定,其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能优于石英砂.将改性砂应用于煤砂双层滤料高速过滤工艺,并处理某污水厂的二级出水,其出水的平均浊度、COD、UV254、PO43--P分别为1.23 NTU、27.4 mg/L、0.133 5 cm-1、0.42 mg/L,对各项指标的去除率均高于石英砂滤料,且完全符合GB/T 18920-2002标准中的城市杂用水水质要求.研究发现,高速过滤工艺应该以自然条件下的最大滤速为起始滤速;污染物积累和滤层负压导致水中溶解气体的析出会减小有效过水断面面积,这是引起滤速衰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