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Planning》2013,(18)
现代水墨人物画是在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水墨人物画和西方绘画相交融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中国画种。它同以"书画同源"为审美追求的写意人物画有着十分微妙的差异。笔墨在现代水墨人物画中不再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是与造型、色彩等因素共同建构水墨人物画的演绎平台。文章分析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试图寻求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形式与内容、笔墨语言、视觉图式的拓展之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3)
意象图式是传统中国画在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重要体系,这也让传统中国画具有了与西方写实绘画截然不同的审美。在我国工笔人物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工笔人物画作品造型的意象处理并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表达自身的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笔人物画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我国工笔人物画的概念和特征方面入手进行概述,同时从传统绘画精神的弘扬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两个方面,对我国工笔人物画意象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和取象思维的影响下,古人从文论的"言意"关系中逐步发展出"言象意"系统,并形成以"意象"为核心的艺术理论。而随着禅宗思想的盛行,"意境"逐渐取代"意象"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园林的"言象意"关系中,意境作为联系"象"与"意"的中介,在造园要素及题名楹联等组成的"言"和园林承载的理想情思等形成的"意"之间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但在不同时期,造园立意理应有不同的侧重,意境创作也应随之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现代水墨人物画相对于山水画和花鸟画而言,是中国画中起步最晚的一个画种,宋代梁楷开启了写意人物画的大门,写意人物画的时代到来。这种水墨人物画的笔墨追求是以"书法用笔"和水墨设色"为主要形式,画家们追求的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造型方式。20世纪初,徐悲鸿等老一辈人物画家借五四新文化之际,将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强化中国画的造型,开始试图用"中西交融"的写实主义造型方式来改造传统水墨人物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6)
目前,水墨人物画所使用的笔墨语言基本上是从山水画和花鸟画语言中借用和转换而来的。首先,这种借用的语言不是水墨人物画自身真正的语言,有时往往"词不达意";其次,这种语言多是中国画绘画语言的古典形态。因此,水墨人物画需要建立自身的现代语言体系,使水墨人物画从对文人山水画、花鸟画语境的依赖中独立出来。最为理想的是探索出能够直接从物象中提炼笔墨语言,并使之直接成为笔墨程式的机制,使文言化的笔墨语言进入白话化的表述,使水墨人物画的形式表达更加自由。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8)
水墨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绘画样式。随着我国漫长的绘画历史的演变,水墨人物画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现了夸张、生动、诙谐幽默的人物肖像漫画。传统水墨人物画蕴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积淀了世代相传的实践经验。水墨肖像漫画是从水墨人物画中派生出来的,又吸收了西方现代美术的特征,形成了既幽默夸张、通俗易懂,又有超凡脱俗的艺术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5)
意是画家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表达,以及情趣、神韵;"象"是画家把客观事物情感化,成为表达情感的符号。意象结合,幻化了山水画的空间构造。绘画空间和自然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绘画空间取之于自然空间。明、清之后,出现了空间表现的意象化,促成了山水画空间表现的深度构造。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4)
文章从中西方绘画艺术出发,以中国水墨山水与西方油画风景为主线,揭示中国水墨山水与西方油画风景之间的差异,中国山水画讲究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山水画家将对大自然的感受酝酿为胸中意象,抒发为画面情景;西方油画风景则是通过创造如实的、完美的风景,使观者在一种如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对某种精神内容或情感世界的体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文化背景、意识领域不同。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5)
意象绘画作为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意象"学说的理论颇多。文章从"意象"溯源至绘画"意象"的解读,即如何将如此抽象的概念介入具体的绘画。意象绘画中的"意象"是主客体的"意"与"象"的统一,是主观对客观的有限超越,是超越了具象和抽象之外的一种心物交融的复合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的张大千、傅抱石、林凤眠和吴冠中是公认的高峰画家。四位画家基于海外留学或生活的背景,在绘画语言中融合中西,在两极中跨界游走,用探索手法将唐宋诗词文赋的咏秋、呤月意象,凸显在画作中,抒发胸意、表达情感、寻求审美,形成不同的走向与风格。彰显个性,开宗立派,继往开来,启迪后人。引领着画坛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蓬勃发展。本文是从四位画家咏秋呤月的两大特征中感受领悟其艺术魅力,摸索其中堂奥。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11)
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精神性是千百年来一直被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画的核心问题之一。美术之于社会,是一个微缩世界。中国人物画最大的画谱,即在亘古不变的精神性。文章先从中国画的方法论探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精神性,号召水墨人物画家紧跟党、国家和时代的步伐,响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努力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作品。文章通过分析美术史与李伯安、袁武、任惠中三位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创作中表现藏族人民精神性的实际案例,探讨水墨人物画创作如何在同一民族的精神性中区别体现。同时,通过黎小强的少数民族水墨人物画创作探讨一位画家如何表现不同民族的精神性。画家首先应该熟悉掌握自己的技法语言,其次要在实际生活中深入表现人物的生存状态,用心体会他们的精神气质,最后根据自身的艺术诉求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2)
画家以开放的心态摄取古今中外的精华,从造型、色彩、图式表达与材料技法上加以创新,使得今天的工笔人物画语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我们可以从许多当代工笔人物画作品中看到西方的绘画语言,同时也可以窥探当今工笔画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9)
顾恺之和任伯年,一为魏晋"六朝四大家"人物画代表画家,一为晚清"海上画派"人物画代表画家,他们都在人物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物画的理解,思考人物画的发展方向,激发人物画的写实创作。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作为主要建模形式的线条已被各个时代的画家使用。随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和演变,线条本身的作用不再仅仅停留在为绘画造型的服务上。线的各种表现形式逐渐上升到理论水平,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0)
郑军里是我国著名人物画家,其人物画艺术按不同时期的风格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工笔人物画,二是写意人物画——历史人物主题,三是写意人物画——少数民族风情主题。他的写意人物画——少数民族风情绘画用笔灵动,墨分五彩,水墨淋漓,意趣十足,格调清雅。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园林"立意"中部分问题的认识仍存在争议和模糊之处。研究结合传统美学、艺术理论及审美心理学,对园林立意的内涵、表达方式和达意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园林创作中"立意"实指"创立审美‘意象’",所立之"意象"包含"意"(情感、思想)与"象"(形象、景象)两部分,二者在审美中是高度融合、不可分离解析的整体。园林"立意"主要由山水等园林语汇"象征性"表达,又辅以其他艺术门类的语汇外化。在园林审美中达到"意会"的理解层次即算"达意"。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1)
雷尼·马格利特是20世纪比利时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绘画因充满哲学性的思考而展现出与其他超现实主义画家截然不同的面貌。在他的绘画中,"真"作为永恒美的绘画主题被解构,审美经验的断裂与异变使绘画独立于所指物而确立了自足存在的逻辑。  相似文献   

17.
立意·忘象     
正古往今来,"象""意"之辩一直争论不休。在哲学中,《道德经》有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种理解是美妙的音律不能用声音来表达,真正的大道没有形式的束缚;在文学创作中,有讲究"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意思即不能过分拘泥于文字与现象,而应直达其背后的意义;同样,在绘画中也有对形式之美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思辨。由此看来,无论是哲学、文学、绘画,对于"象"与"意"都有相通的理解。而在设计领域,如何在作品中做到立意而忘象,丰富设计语言的同时突破形式的  相似文献   

18.
立意·忘象     
《Planning》2017,(8)
<正>古往今来,"象""意"之辩一直争论不休。在哲学中,《道德经》有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种理解是美妙的音律不能用声音来表达,真正的大道没有形式的束缚;在文学创作中,有讲究"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意思即不能过分拘泥于文字与现象,而应直达其背后的意义;同样,在绘画中也有对形式之美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思辨。由此看来,无论是哲学、文学、绘画,对于"象"与"意"都有相通的理解。而在设计领域,如何在作品中做到立意而忘象,丰富设计语言的同时突破形式的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12)
在发表绘画作品说明或展签"材质"一栏,"纸本水墨"已成为中国画这一传统画种的代名词。概念的微妙变化说明了以笔墨为技术核心、以"修身养性""天人合一"为主要功能和精神归宿的中国画价值系统的悄然转换。水墨这一中国传统媒介未必一定承载传统中国画的功能和价值观,而"八零后"水墨画家在艺术上尚未形成特有的面貌。从作品上讲,观念的缺失可能是他们精神空乏的根源。媒介材料与技术语言的选择日趋多元化,在"八零后"画家看似充溢着个性的选择的背后,却是精神指向的缺乏,炫丽的技术和媒介掩饰不住观念的苍白无力。水墨画何去何从是每位中国画家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15)
在中国传统的陶瓷绘画装饰艺术中,最高的审美理想就是"意",其与美学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陶瓷绘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超越现实,在有限的场景和事物中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整个历史、人物甚至宇宙都形成了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就是所谓的意境。贯穿陶瓷艺术作品的灵魂就是意境,了解陶瓷作品的审美意境,有利于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得到更广泛、更生动的延伸与传达。文章通过分析陶瓷绘画的艺术特色,从其审美意境层面对写"意"手法进行研究,望能与业内人士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