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学何以为"大",是一个既具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概括起来真正体现大学之"大"的理念中应包含: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所,享有学术自由,保有学术自治的权利,培养全人,有大师级的教授等几大要素.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3)
法权是法定之权,法权配置是大学"善治"的基础和前提。现代大学存在多种法权类型:大学自治权、学术自由权、学术控制权、董事决策权、院校管理权、师生参与权等。大学治理的法权配置应遵循法权位阶、分权制衡、有限权力与权利自治三原则,通过国家法律、大学章程和学校规章制度等予以确认。大学法权的理想结构是"互动式"法权结构,各种法权类型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相互尊重、协同,又相互监督、信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7)
纵观我国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大学之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学之魂,即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行却不见明显成效的今天,从大学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反思中国大学之魂,对于端正当代大学生的学术态度、净化学术氛围具有实用意义,同时能为高等教育改革深化提供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0)
通过制定和实施章程促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是大学章程的应有之义。大学章程应更加注重制定的操作性和有效实施。高校要在大学章程形成的内部治理结构框架的指导下,树立现代大学理念,细化规章制度丰富制度设计,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使学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最终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学术自觉是针对当前我国大学学术不兴、秩序混乱等状况提出的学术自觉,倡导我国大学要有自己的学术理想、学术规范、学术标准,要勇于担当学术使命,为振兴大学的学术事业而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6.
大学的“大”有其特定的内涵。不仅在规模和设施设备等有形物的“大”,关键在于无形的诸要素之“大”。“学”则是对无形的诸方面的修炼和塑造。但人们不仅忽略,也混淆了大学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的目的功能,个人和家庭大都做了“正确的错误”选择。大学教育是大学精神的弘扬和塑造。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一者在于阐明"明道",二者在于对"道"之修证,而修证则一方面着眼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涵养,另一方面更在于道德之外显,即日常言行的礼仪。儒家以礼仪为重,认为礼仪即是道于日常生活中之示现,这与道门释门的看法同出而异名。《大学》篇幅不长,却涵盖了道之名相以及修证之法,实是精辟之言,尤其对于如今混乱以及被误解的礼数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是小到个人修证、大到国家治理普皆适用的依据。《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是在个人的层面上的"内明"之学,亲民则是"内明"之学发为外用,"至善"则是对个人道德的最高实现。后文又进一步提出了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在"内明"的层次上论述个人如何实现对"道"的修证。本文则从对《大学》中"大学之道"的详细探讨来而阐释个人修证所需立之本。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大学精神的形成成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标志。我国当代大学精神的衰微,既有“官学”色彩浓厚和发展过程中继承性不足的历史因素,也有大学在社会转型期面临困境的现实因素。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从人文精神、自治精神、学术自由精神、批判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精神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致力于寻求真理的共同体"的观点是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最为重点论述的一个观点。以此观点展开,雅斯贝尔斯认为,科学是通往真理的最重要的道路,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在大学里寻求真理的最典型方式。"大学是致力于寻求真理的共同体"的观点是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最为重点论述的一个观点。以此观点展开,雅斯贝尔斯认为,科学是通往真理的最重要的道路,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在大学里寻求真理的最典型方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3)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有诸多令人不满意之处,关于通识教育的讨论也经久不衰。事实上,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凌驾于现实之上的理念,具有纵横包容之美以及自由、和谐统一的本质。通识教育的本质可理解为体验美、审视美、挖掘美的本质,从一般之美扩展至贯通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大美",其理想即为让人在体验"大美"之和谐与自由的同时形成完整人格。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9)
在当代大学快速发展的背后,隐含着人们对大学使命的偏识,需以哲学思维指导教育行动。大学挑战与机遇并存,应化挑战为机遇,大学的使命可从学生、大学及国家社会三方面加以审视与守护,三个方面相互统一,构建出"人本论"的哲学理念。重拾哲学之维,对学生、大学及教师俱有益处。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大学快速发展的背后,隐含着人们对大学使命的偏识,需以哲学思维指导教育行动。大学挑战与机遇并存,应化挑战为机遇,大学的使命可从学生、大学及国家社会三方面加以审视与守护,三个方面相互统一,构建出"人本论"的哲学理念。重拾哲学之维,对学生、大学及教师俱有益处。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8)
《大学》是儒家最著名的"四书"之一,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精髓,是我们修齐治平的智慧宝典。文章从中撷取与理财相关的少量名言警句,分"理财之本"、"生财之道"、"用财之方"和"悖本之果"四部分对《大学》中的理财智慧作粗略阐发,为处于高度竞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个人如何正确地追求财富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4)
产学合作从"成果转化"的线性模式向多方协同创新的"全面战略合作"模式转变,大学科技园需要从政府和大学获得更多的支持,其有必要转化为非营利组织,重建与大学的关系,以充分地利用大学的优势资源。从而,大学科技园能真正成为"政产学研"多方协同创新的大平台。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
寂寞,是德国核心古典大学观之一,它对世界大学和我国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唯有守住内心的那片宁静,不受喧嚣世俗的影响,才能专心于研究。中国的大学应该坚守寂寞的理念和品格,专注于学术的发展。当前中国高校中存在着快节奏的生活、物欲利益等诱惑使学生与"寂寞"相离、实用主义的影响使学生与"寂寞"相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中国大学为学生创造"寂寞"的环境,在多领域积极践行"寂寞"的理念,加强对师生"寂寞"的熏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校训”本质上是院校办学理念的文化反映和哲学思考,是大学理念凝练后的符号和象征,具有历史性、稳定性、科学性和独特性等特征,校训已经成为大学之魂,具有院校象征、隐喻和借代的功能,是大学理念的集中反映。时下各高校重新审视、厘定、释义大学校训和弘扬大学校训精神内涵业已成为大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和必需。  相似文献   

17.
研究型大学要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内涵,具有历史性、延续性和创新性。研究型大学应从学术自由的本质、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学章程的规范、大学文化的视角等方面出发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3):107-108
君子是儒家比较重要的概念,是儒生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大学》作为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从君子之意、君子之性、君子之径构建了一套有体系的君子观,即君子意为"慎独者","明明德"是君子之性,"格物致知"君子之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2)
学术评价机制是学术资源分配的标准和程序,分为"人性化管理"的定性评价机制和"契约化管理"的量化评价机制。人性化管理与定性评价机制实质是一种人治模式,好坏取决于这个学术群体的政体类型。契约化管理和量化评价机制实质是一种法治模式,利弊源自规则治理的固有特点。当代学术评价和大学管理的弊端在于两种评价机制和管理模式的错位。大学学者分属不同的两个世界,不应采取单一的评价机制和管理模式。第一世界适于人性化管理为主的定性评价机制,第二世界适于契约化管理为主的量化评价机制。两个世界具有的学术自由也不同,对应着不同的学术能力。学术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就是从第二世界筛选出具有卓越学术能力的学者,赋予高阶学术自由。第二世界筛选机制的失效,导致初阶学术自由的泛滥和高阶学术自由的匮乏。学术评价标准和大学管理模式的选择,最终是学术发展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刘廷新  邓涛成 《建造师》2011,(3):96-97,98
大学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类的进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推动着大学的发展。大学独立与学术自由、理想主义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含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和谐校园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维系和谐校园的长效法宝,尤其现在应该传承、弘扬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