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超滤膜污染是限制超滤膜在水处理得到应用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导致超滤工艺的运行维护费用增加,膜使用寿命大幅度缩短等。本文首先总结了超滤膜污染的原因、膜污染类型及主要影响因素,综述了膜前预处理技术、膜清洗技术、改性膜应用等目前控制膜污染的主要方法以及超滤与其它工艺组合控制膜污染新方法,最后指出了超滤膜污染防治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水处理中超滤膜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超滤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超滤膜污染已成为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有关超滤膜污染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引起超滤膜污染的物质,阐述了膜的性质、操作条件与膜污染之间的关系,归纳了超滤膜的污染机理以及引起污染的原因,并指出今后超滤膜污染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腐殖酸为代表的天然有机物对超滤膜的污染是限制超滤技术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腐殖酸对超滤膜污染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阐述了聚砜超滤膜去除腐殖酸的优势,提出了通过化学添加的方式对聚砜超滤膜进行改性,可以有效控制腐殖酸污染。  相似文献   

4.
针对截留分子质量和材质对浸没式超滤膜处理微污染地表水过滤性能的影响问题,研究了两者对膜去除水中颗粒物和有机污染物的特性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膜截留分子质量的减小,超滤膜对浊度和各有机物指标的去除率逐渐升高,但超滤膜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较低;不同材质的超滤膜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存在差异。不同截留分子质量和材质的超滤膜过滤原水时的污染程度不同,截留分子质量较小的超滤膜污染程度较轻,但容易引起不可逆膜污染;聚砜(PS)膜抗污染的能力要强于聚偏氟乙烯(PVDF)和聚氯乙烯(PVC)膜,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水质特点合理选择超滤膜的截留分子质量和材质。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多巴胺(PDA)和溶菌酶(Lys)在聚砜基膜上共沉积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具有耐污染性能的超滤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接触角测量仪、固体表面Zeta电位仪等表征手段对膜的结构及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研究多巴胺和溶菌酶的质量比对超滤膜耐污染性能的影响,探索出膜的最佳制备参数,最终制备出具有优异耐污染性能的溶菌酶超滤膜。  相似文献   

6.
利用浸没式中空纤维膜小试系统,基于膜污染指数(FI)建立超滤膜污染的评价和试验方法。通过试验考察超滤膜污染变化规律,以及运行周期对膜污染指数计算的影响,并确定计算膜污染指数的运行周期;并对膜污染指数评价方法的可重复性进行检验:对化学清洗前后膜污染指数进行比较。试验表明,在过滤初期,滤饼污染和吸附污染并存,所以初期水力不可逆膜污染指数(HIFI)增长较快;中期超滤膜的吸附能力不断减弱,膜污染主要是滤饼污染,所以膜污染较为稳定:后期跨膜压力过大,压缩滤饼层,减小滤饼孔隙率,增加滤饼阻力,所以HIFI有所增加。同时短期的膜污染试验可以用来反映长期的膜污染情况,该超滤膜污染的评价方法重复性好,污染后的超滤膜经过化学清洗后。可以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7.
超滤膜污染的成因及模型表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安稳  时翔云 《广东化工》2012,39(11):153-154
文章从超滤膜的理化性质、分离的料液性质和运行操作条件三方面介绍了超滤膜污染的成因,阐述了膜污染的数学模型研究概况,并对膜污染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对达标外排市政废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EM、能谱、FTIR等分析手段对被污染超滤膜面的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超滤膜面存在复合污染,其中无机污染主要为Ca、Mg、Si和Fe形成的胶体和垢,有机污染物主要为聚丙烯酸类聚合物和磺胺类化合物,且有微生物污染。同时超滤膜的清洗液分析结果也表明,超滤膜污染主要为有机和无机污染,其中碱洗能有效去除较多有机物及部分两性Si胶体等,酸洗能有效去除有结垢倾向的Ca、Mg、Mn、Fe及部分两性硅铝胶体。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在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和膜清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选用四种不同的膜清洗剂对牛血清蛋白溶液超滤后污染的三种超滤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蛋白质的等电点取得在不同PH值下蛋白质对膜污染的最佳清洗效果,清洗效率与蛋白质的所荷电荷有关。采用适宜的清洗过程将会延长膜使用寿命和增强超滤膜性能。  相似文献   

10.
粉末活性炭-淹没式中空纤维膜过滤装置系统除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淹没式中空纤维膜过滤装置对污染物的去除,不仅是超滤膜的截留筛分在起作用,曝气作用及超滤膜对污染物质的吸附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超滤膜无法截留酚,但膜过滤装置具有一定的除酚能力,曝气强度与酚去除率基本呈线性关系。粉末活性炭的投入,增强了淹没式中空纤维膜过滤装置的除酚能力,系统酚平均去除率为94.99%。  相似文献   

11.
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过程中膜生物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许坚  许振良 《水处理技术》2002,28(3):125-128
本文论述了用于污水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及其影响因素,同时,重点分析了膜生物污染的形成机理、微生物粘附和繁殖生长,并讨论了膜的生物污染现象、形成过程、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膜生物反应器中影响膜透水率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研究了影响膜 -好氧生物反应器中中空纤维膜透水率的几个因素 ,如组件长度、操作压力、膜面流速、活性污泥浓度和温度。中空纤维膜内 ,压力沿料液流动方向呈抛物线型分布 ,所以在膜内径和膜面流速一定的情况下 ,存在一个最佳的膜组件长度 Llin使得膜利用率最高 ,且最省能 ;操作压力对膜透水率的影响分为三个区域 ,各个区域膜的主要过滤阻力不同 ,不同污泥浓度时 ,为了使中空纤维膜内腔不堵塞 ,膜面流速必须高于某一范围 ,膜透水率随温度呈正比例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3.
微滤,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与清洗   总被引:80,自引:6,他引:80  
本文综述了在微滤和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影响因素,防止膜污染的措施的清洗方法的选择,指出料液粒子或溶质尺寸,膜结构以及膜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都和膜污染程度有关;通过膜孔径,膜材料,膜结构,组件结构,料液温度,流速和压力的控制可以减轻或控制污染。  相似文献   

14.
共混超滤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振  崔永芳 《水处理技术》2000,26(3):125-129
本文综述了共混超滤膜的发展现状、工艺条件与膜性能的关系 ,并阐述了共混超滤膜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渗透汽化过程中膜的溶胀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吉中  江成璋 《化工学报》1998,49(4):400-408
以壳聚糖和硫酸交联壳聚糖膜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两种膜在乙醇──水体系中的溶胀特性.实验发现,在溶胀过程中存在强烈的耦合效应.为了分析溶胀过程中的耦合效应,定义了组分在膜中的活度与体积分率的关系,同时,建立了溶胀过程参考态的概念,用以描述单个组分与膜之间相互作用对活度系数的贡献.在溶胀过程中,组分的活度系数相对于参考态活度系数的差异反映了膜内组分间耦合效应的影响.水的溶胀特性基本受控于水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乙醇而言,其溶胀特性强烈地受水在膜中溶胀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不可逆污染形成机理和可逆污染形成机理分别进行了研究;还进行了膜表面改性工作。不可逆污染速度初期快,然后逐渐减缓,第9d不可逆污染达到稳定。过滤初期,膜可逆污染速度较快,之后趋缓,第300min可逆污染达到稳定。膜不可逆污染发展缓慢,而膜可逆污染发展迅速。与原膜相比,膜改性后不可逆污染上升速度和污染程度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7.
膜过程中膜清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膜清洗技术的研究进展状况。重点介绍了脉冲电场膜清洗技术和超声TDR实时检测膜污染及膜清洗技术。另外对膜清洗过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纳滤膜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对近十几年来我国纳滤膜技术的研究进展概况作了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9.
膜技术在连续发酵制乙醇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膜技术在连续发酵制乙醇中的应用研究情况作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膜循环发醇器(MRE)。对不同的膜过程、膜组件的形式、微生物种类的影响等作了比较,并简单介绍了循环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特征在 MRE 制乙醇中,发酵液中细胞浓度可高达100g(干重)/l,因此在较高稀释率下,基质转化率仍较高,生产率可比间歇发酵提高20倍以上,是非常有开发前途的发酵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气液两相流在膜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膜技术应用中的污染问题,从强化膜分离以及膜清洗两个方面,讨论气液两相流对膜污染的控制作用.两相流在膜组件内一般形成弹状流提高膜面剪切力,或通过增加反冲效果以有效控制膜污染.较系统地阐述了气液两相流在强化膜分离及膜清洗过程中的机理,以及在管式、平板式、中空纤维和卷式膜组件中的具体应用.总结了影响气液两相流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在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对两相流在大分子物质分级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向高效、低能耗、优化膜组件结构等方向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