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湿地在珊溪水库水源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珊溪水库黄坦坑小流域人工湿地的设计与建设情况。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对湿地运行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实践表明黄坦坑小流域人工湿地设计合理,运行效果明显。认为人工湿地在水源地保护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对有机物去除率及亲水景观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工湿地是一种生物污水处理技术,运转成本低。通过一个小型推流式人工湿地的运作,监测了COD、NO-2-N,NO-3-N等指标,并分析了影响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推流式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好。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越来越多的水资源,经人工湿地处理过的污水水质能达到地面水排放标准,可以作为城市的景观用水。建设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景观湿地系统作为现代城市污水处理的一种途径,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的适应性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士国  赵倩 《东北水利水电》2010,28(1):49-50,67
本文就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所建人工湿地的目的,提出了运用生态设计理念对人工湿地进行适应性规划设计的原则与细节,以期为人工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近自然人工湿地+生态稳定塘组合工艺。设计实施了济宁市截污导流蓄水区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恢复了湖滨带湿地的生态功能,提升入南四湖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人工湿地理论水力停留时间与实际水力停留时间之间的差异与原因,以及水力停留时间与人工湿地其它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文章以辽宁复州河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用NaCl作示踪剂,通过对人工湿地出水口电导率进行监测,从而测定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监测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理论水力停留时间比实际水力停留时间要长。原因主要为湿地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淤积堵塞的情况,湿地实际孔隙率变小;人工湿地水力停留时间与湿地孔隙率、湿地类型以及湿地堵塞情况息息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数据可以为湿地的设计及湿地后期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湿地生态监测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提出了“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上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洞庭湖湿地生态监测仍然处于低层次,缺乏协调性、整体性,满足不了需要。因此,必须形成一套先进的湿地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以推动洞庭湖区全面的生态保护工作。研究内容包括湿地生态监测网络现状分析、优先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网点布设、技术手段以及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是为处理污水而人为设计建造、工程化的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现在已经成熟的应用于国内外的污水处理项目中,人工湿地以生态、低耗、运行稳定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灌河沿线分布多个城市和乡镇,为保证河道水质,针对不同河段污染特征及场地条件,沿线分别布置支流汇入口表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尾水潜流人工湿地、河道滩地溪流湿地、入河排污口生态湿地等4种不同工艺类型的人工湿地。为验证人工湿地对水质改善的效果,采用MIKE21模型对灌河进行二维水动力水质模拟,对比分析了人工湿地工程实施前后灌河控制断面水质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沿线生活污水排放口、支流汇入口、面源污染排放区等设置人工湿地,能够有效降低入河污染物量,人工湿地在改善河流水环境和水生态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根据永定河生态修复过程中对河道补水水质、水量的要求,结合永定河丰台段的地质条件,建设人工湿地对永定河园博湖水体进行循环净化。通过大型垃圾回填坑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得园博园湿地的建设成为可能;并通过运行管理,提出了在后期维护管理过程中运行及监测重点,对人工湿地工程在严重缺水城市建设时的选址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生态措施对河道水质净化的效果,本文通过生态河道、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池三种修复措施对山东乐陵漳卫新河水质净化前后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池去除TP效果最佳,而人工湿地则对COD和TN的去除效果最佳;生态池和人工湿地对水力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去除率与水力负荷的相关性不大;综合修复系统、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池的出口,COD和TP浓度与污染负荷呈正相关,TN的浓度则与污染负荷无明显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河道的生态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水利工程运行对湖泊湿地影响动态关联研究、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理论研究、湖泊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建立存在的数据匮缺问题,探讨了利用湖泊湿地生态监测积累生态大数据,强化湖泊湿地生态研究的基本思路。通过宏观监测和定位连续监测相结合的跨学科监测手段,将表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大数据进行多区域、多尺度耦合,定量化揭示湖泊水位-候鸟生境-候鸟种群数量的动态关联特征,为水利工程水位优化调度提供重要依据;利用大数据制定耦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主要生态过程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并建立链接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者和受益者的生态补偿制度,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修复、生态补偿措施实施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保护饮用水源的实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述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专有技术的由来,并结合石岩人工湿地一期工程叙述了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工艺原理、技术特点、植物特点、处理效果等,结果表明采用垂直流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保护饮用水源,能达到污水净化和美化环境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3.
2019—2020年,根据蔷薇湖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实例,针对影响净水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管理要点结合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需求,介绍了仿木桩护岸、土工格栅护岸、多孔结构联锁块护坡、生态石笼护岸、绿化混凝土护岸、生态袋护坡6种湿地边坡结构生态防护技术,提出了基于抗性与弹性的挺水植物生长期密度控制、衰亡期收割、水生植物生长和收割水位调控、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收割打捞及密度控制等湿地健康管理关键技术,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包头二道沙河及南海湿地近年来存在生态基流量小、入河污染物总量大、水体自净能力不足、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生态治理总体方案:以水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将流域内污水处理厂外排的再生水收集后输送至河道及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利用挡水堰及河道地形构建包含滞留塘、人工水草、人工物质迁移系统、生态净化床的河道走廊湿地,建设以多级多槽湿地为主的湿地生态修复区和以近自然湿地为主的湿地生态保护区。该方案可以实现再生水的循环利用,改善二道沙河及南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削减包头市经由二道沙河及南海湿地进入黄河的污染物总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是改善农村水环境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国内外人工湿地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岗镇污水设施完善工程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应用效果评估,最后给出了人工湿地在江西省农村水环境生态治理方面还处于初步推广阶段、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研究等结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工生态湿地越来越普遍。基于植物根孔在土壤水分流动、物质循环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一种创新性地人工生态湿地根孔技术得以呈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17.
侯佳 《海河水利》2016,(3):57-59
人工湿地生态处理作为一种自然生物处理方法,可以改进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能量的循环。填料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中的填料一方面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稳定的依附表面,同时也为水生植物生长提供了载体和营养物质。选择天津地区常见、经济上可行的人工湿地基质填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它们的理化性质,为后续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建立选择合适的基质填料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比较,认为将页岩与粗砾石组合使用是一个双赢的填料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8.
人工湿地具有改善城市雨水水质的潜力.所开展的监测研究,旨在采用混合采样监测和被动采样监测技术,估算人工湿地去除雨水中特定除草剂的数量.研究结果表明,湿地能有效降低敌草隆、西玛津和阿特拉津的浓度;由于检出限较低,与常规采样相比,被动采样能更有效地评估湿地的去污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关于吉林省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是进行湿地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主要讨论了吉林省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的主要原则、依据,探讨了湿地生态功能区划的具体实施步骤,主要包括:湿地环境资源调查与监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确定、湿地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在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吉林省湿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人工湿地植物水质净化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域永年洼湿地面临生态退化、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已通过人工种植湿地植物进行生态修复及水质改善。永年洼连续2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湿地植物的种植和生长,洼内水体的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文根据湿地植物对水质的作用机理,通过MIKE模型的EcoLab中水质过程自定义及编辑功能,基于湿地植物的泌氧、细菌活性增加和植物吸收作用下水化学反应过程,构建"WQ+Veg"水质模块,耦合MIKE21水动力结果,模拟永年洼人工湿地种植前后湖区流速及NH3-N、 TN、 TP等水质指标的变化。在有加密监测的断面上,模拟有植物的2017年情景相比无植物的2016年情景,NH3-N、TN和TP平均下降了14.9%、7.33%和14.3%,与监测结果较为一致。在永年洼出水口处2017年相比2016年,NH3-N、TN和TP的去除率提高了7.2%、5.3%和9.1%。模型描述的反应过程清晰,可考虑湿地植物类型、分布、面积等条件下水质氮磷的响应,为大尺度湿地修复的布局及设计提供研究工具,同时为湿地水质净化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