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透射电子显微术、表面化学分析等技术对两种SiC晶须的形态、内部缺陷、表面化学成分及其与晶须生长机制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晶百分比;直径与长度;内部与表面成分;缺陷类型及分布;生长结晶学特征等五个方面作为表征晶须显微结构的判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强度测试、SEM、HRT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纤维表面去碳前后SiC纤维强度、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纤维表面形貌、复合材料断口形貌以及复合材料界面特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去碳处理后,纤维表面的固有缺陷暴露出来,纤维强度下降约15%,但由其制备的复合材料强度下降只有原纤维制备复合材料的1/6;复合材料断口非常平整,纤维...  相似文献   

3.
对某电厂励磁机用内六角平端紧固螺钉断裂件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硬度和断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螺钉断裂件硬度偏高(419 HB),断口为沿晶脆性断裂特征.主要原因与热处理回火温度、表面加工缺陷以及材料化学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4.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chemical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contact angle were used to reve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exture of films applied to steel by glow discharge in heptane plasma. In the glow zone at low pressure and discharge power, the resulting thin layer is sticky, and its surface has protruding macromolecular conoidal and spheroidal formation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pressure and discharge power, this layer disappears, while the formations become more numerous and then coalesce. The maximum thickness, roughness, and strength of the films and their minimum permeability were found to correlate with the maximum number of the above conoids and spheroids at the film surface. Apparently, they are film growth centers; their formation is caused by the relaxation of internal stresses in the film or lengthy defects in the base metal. In the absence of glow, the sticky film contains no macromolecular formations.  相似文献   

5.
对经过磨平、粗磨、细磨和精抛环节后多种牌号不锈钢中非金属夹杂物评级时,发现检验面存在许多形状不规则的类夹渣冶金缺陷。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该缺陷形貌进行观察,并采用能谱仪对缺陷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采用现场质量管理中的人、机、料、环、法、测六要素从炼钢到制备样品整个环节逐一对比排查,并进行不同材质的砂纸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锈钢金相试样的类夹渣缺陷主要含有O、Al、Zr元素,是在磨平阶段使用锆刚玉砂纸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碳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表面化学镀镍Ni-P合金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碱式碳酸镍作为化学镀液主盐,在T300碳纤维增强AZ91复合材料表面化学镀Ni-P合金层.采用SEM扫描电镜、EDS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镀层的成分和结构.结果表明,经过化学镀Ni-P的复合材料表面有大小均匀连续的胞状凸起,镀层均匀、致密没有缺陷,主要成分是Ni和P,其中Ni为非晶态结构,P含量为8.5%,镀层属于耐腐蚀性能较好的中等磷含量镀层.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表明,化学镀Ni-P处理后复合材料的自腐蚀电位升高250mV,说明化学镀Ni-P层可以明显改善碳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7.
航空发动机低压轴前支点轴承试车故检时发现内圈剥落。通过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故障轴承进行失效分析,找到剥落原因。首先检测原材料化学成分,然后针对加工过程中与产生剥落有关的锻造、热处理和磨加工工序,分别对剥落内圈内部缺陷,硬度和淬回火组织,滚道表面形貌与残余应力进行检测分析,最后得出轴承剥落原因为锻造缺陷引起的疲劳剥落。通过增加锻件水浸超声检测的过程控制,可防止缺陷产品流出。  相似文献   

8.
龚萍 《现代铸铁》2001,(4):22-24
从观察球墨铸铁曲轴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磁痕”缺陷的宏观形貌和分析其基本成分入手,揭示了“磁痕”的基本性质,找出了“磁痕”产生的各种路径,并采用过滤网法有效地防止了“磁痕”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增材制造大型TC4钛合金横梁成形完成后进行缺陷检查,通过超声检测对梁缺陷的尺寸和位置进行检测,然后通过线切割对相应位置进行取样,磨制抛光后利用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检测仪的手段,分别对缺陷类型及形貌进行分析统计,对缺陷附近组织、缺陷内部形貌进行观察分析,对夹杂物成分进行能谱检查,分析得出缺陷类型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TC4钛合金横梁的孔洞缺陷为熔合不良造成,与成形过程中局部出现搭接率和和Z轴单层行程ΔZ匹配不良的情况有关;夹杂缺陷为氧化物夹杂,是由于熔覆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氧气污染,合金熔滴表面反应生成氧化皮夹杂嵌入基体,氧气的存在同时影响熔合不良孔洞附近组织,使其出现α相增多和富氧α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硅砂的膨胀相变特性及其与各种铸造缺陷的关系。叙述了铸造用硅砂的物化性能要求,包括SiO2含量、粒度分布、表面形貌、表面洁净度等。说明了不同用途的原砂的选用原则:包括铸钢用砂,铸铁用砂,铸铜、铸铝用砂,V法用砂,消失模及实型用砂,树脂自硬砂,覆膜砂用砂等。最后指出,铸造用砂应根据铸件种类、铸件大小、铸型类别、工厂生产条件,就近合理选用原砂;人造硅砂易破碎、复用性差,除一次性用砂的水玻璃型和厚大铸件使用外,尽量慎用。  相似文献   

11.
稀土 CeO2 含量对 Al 合金激光熔覆层组织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稀土氧化物CeO2的含量对铝合金表面Ni基激光熔覆层组织形貌的影响,降低Ni60熔覆层的气孔、开裂等组织缺陷。方法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6063Al表面制备CeO2含量不同的Ni60熔覆层,对熔覆层的表面形貌、截面形貌及微观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eO2质量分数低于3%时,难以获得表面良好的熔覆层,0%~2%时易出现裂纹;CeO2质量分数在4%~5%的熔覆层形貌最好,无明显气孔和裂纹,尤其4%时具有相对较好的截面形貌;CeO2质量分数在5%~10%的熔覆层主要缺陷为气孔,且气孔、脱落等缺陷较少。结论添加CeO2可以改善铝合金表面Ni60熔覆层的组织形貌,尤其4%的CeO2可以改善Ni60熔覆层的组织结构,促进熔覆层的晶粒细化和组织分布均匀,是较佳的添加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冷轧304不锈带钢表面的边鳞缺陷,采用扫描电镜对带钢表面及横截面缺陷形貌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冶炼化学成分、连铸二冷比水量、板坯加热工艺参数与边鳞缺陷降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的产生是板坯高温塑性不佳及其加热工艺不合理造成的。为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严格控制钢液化学成分,N质量分数小于0.045%,Cu质量分数小于0.15%,并加入适量的B(0.001 5%~0.003 5%);同时保证连铸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60~0.75 L/kg;优化加热工艺,控制板坯在炉加热时间小于220 min,均热段温度不高于1 220 ℃。采用上述改进措施,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降级率显著降低,从8.5%降至1.2%以下。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铝硅镀层钢板表面质量,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对镀铝硅钢板表面出现的点状缺陷的显微形貌及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铝硅镀层钢板表面产生的点缺陷主要分为4类,第I类点缺陷成分主要为Al-Si氧化物和氧化锌,由铝渣及锌灰粘附在镀层表面所致;第II类点缺陷产生原因为镀层表面压入铝渣或异物;第III类点缺陷由Al-Fe-Si氧化物、Al-Si氧化物及W-C、Co-C化合物组成,为沉没辊涂层磨损后与铝渣共同粘附在镀层表面造成;第IV类点缺陷处呈中间凹陷、边缘微凸起的微观形貌,产生原因为镀层表面受异物划伤。针对以上缺陷的产生原因提出严格控制铝锅温度、增加捞渣频次、降低炉鼻内氧含量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冷轧304不锈带钢表面的边鳞缺陷,采用扫描电镜对带钢表面及横截面缺陷形貌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冶炼化学成分、连铸二冷比水量、板坯加热工艺参数与边鳞缺陷降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的产生是板坯高温塑性不佳及其加热工艺不合理造成的。为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严格控制钢液化学成分,N质量分数小于0.045%,Cu质量分数小于0.15%,并加入适量的B(0.001 5%~0.003 5%);同时保证连铸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60~0.75 L/kg;优化加热工艺,控制板坯在炉加热时间小于220 min,均热段温度不高于1 220 ℃。采用上述改进措施,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降级率显著降低,从8.5%降至1.2%以下。  相似文献   

15.
在役海底管线牺牲阳极失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恒电流试验、表面溶解形态、腐蚀产物X-ray衍射分析、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对南海油田某海底输油管道的在役铝合金牺牲阳极的使用状况进行 了分析测试.结果证实,该阳极提前失效的原因是由于其组织结构存在缺陷,晶间偏析严重 导致晶间腐蚀所致.  相似文献   

16.
李岩  陈兴润  潘伟 《连铸》2014,33(5):49-52
针对409L铁素体不锈钢热轧板表面线鳞缺陷,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方法对缺陷形貌和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线鳞缺陷是由夹杂物和夹渣物共同引起的。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工艺改进措施,有效降低了409L不锈钢热轧板表面线鳞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利用超景深三维光学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直读式光谱仪、碳硫分析仪、扫描电镜等,研究分析发动机进油管支架断口形貌特征、金相组织、化学成分等,确定其断裂性质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平台试验时支架折弯处的U型豁口呈显著的应力集中状态;在周期性振动应力作用下,该处折叠类表面缺陷处萌生疲劳裂纹,裂纹发生扩展,并最终导致断裂失效;通过优化结构设计与控制加工表面质量,支架的使用性能得到改善,避免发生早期疲劳失效。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tungsten (W) powders were subjected to chemical activation pretreatment by immersion into an aqueous solution of hydrofluoric acid and ammonium fluoride, and then were reinforced with an ultrasonic wave at room temperature. A field e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utilized to observe the surface topography of the original W and simply pretreated W. The results showed the surface of the as-pretreated was more rough and had more surface defects than original W. Both as-received and pretreated W powders were sintered under identical conditions. Their sinterability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ir densification, hardness and microstructure.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creased surface area and defects which facilitate atomic mobility during the sintering proces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improved densification.  相似文献   

19.
曾超  王春青  田艳红  张威 《焊接学报》2014,35(9):105-108
陶瓷封装制造钎焊工艺可靠性与裸露在陶瓷表面的热切缺陷有关,针对裸露在陶瓷侧面和棱边附近的热切缺陷进行研究和评估.通过3-D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生瓷状态和烧结之后的热切表面进行观察,确定热切缺陷的形态特征.依据Griffth断裂准则,通过三点弯曲强度试验对缺陷的损伤进行评估.多重比较检验方法用来分析不同表面状态下的强度统计.观察结果表明,热切缺陷是一种形态明显不同的新型缺陷,同时不同表面的多重比较也表明,相对于陶瓷的本征缺陷,热切缺陷对结构的损伤更大,从而会显著降低组装结构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20.
刘斌  赵兴隆  李金波  许海平  刘永强 《轧钢》2021,38(1):103-106
棒材表面褶皱缺陷是常见的产品缺陷之一,对河钢集团邯钢公司生产的棒材表面褶皱缺陷宏观形貌、金相组织进行了分析,结合轧钢生产,着重分析了孔型设计对产生褶皱缺陷的影响,并提出了粗轧孔型优化设计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棒材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