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智能手机的感知和计算能力,对跌倒行为识别算法进行研究。分析使用多特征传感器识别跌倒行为的必要性,并根据传感器对跌倒行为敏感程度的不同,提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特征选择方法。针对传统K-means算法不能反映数据分布差异的问题,设计基于相对熵的跌倒行为识别算法,利用数据集分布距离进行跌倒行为识别。在真实环境下采集跌倒行为数据对算法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能较好地识别跌倒行为,识别准确率高达96. 7%。  相似文献   

2.
席亮  王瑞东  樊好义  张凤斌 《计算机学报》2021,44(11):2317-2331
异常检测的目标是识别正常模式中的异常模式.如何充分利用数据的各种特征信息来识别异常是当前异常检测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数据挖掘及机器学习等方面的智能算法都被用于异常检测规则训练以提高其检测性能.目前已有模型存在着对复杂数据处理困难、没有充分利用数据样本间关联特征等问题,从而造成异常检测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样本关联感知的深度学习模型并用于异常检测.模型通过对样本的原始特征和样本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利用无向图结构来提取样本间的关联特征,然后基于由特征编码器和图编码器构成的双路自编码器实现对样本的原始特征和关联特征的融合,产生样本在低维特征空间中高质量数据嵌入,然后进行解码重构并计算重构误差和重构特征,最后设计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估计网络,基于重构特征和高质量的数据嵌入估计样本的概率密度,通过给定阈值来进行异常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本模型的异常检测各项性能指标均比其他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异常检测方法提升了2%左右,参数、消融和噪声实验结果也较其他算法更稳定,可视化实验也能够突出本模型在数据特征提取和充分利用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压缩感知核磁共振成像(CSMRI)算法在低采样率下重构质量低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深度先验及非局部相似性的成像方法。首先,利用深度去噪器和块匹配三维滤波(BM3D)去噪器构建能够融合多种图像先验知识的稀疏表示模型;其次,将该模型作为正则化项,利用高度欠采样的k空间数据构建压缩感知核磁共振成像优化模型;最后,利用交替优化方法求解构建的优化问题。所提出的算法不仅能够通过深度去噪器利用深度先验,还能够通过BM3D去噪器利用图像的非局部相似性来进行图像重建。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BM3D的重建算法相比,该算法在采样率为0.02、0.06、0.09及0.13情况下重构的平均峰值信噪比高出约1 dB;此外,从视觉角度,与现有的基于小波树稀疏性的核磁共振成像算法WaTMRI、基于字典学习的核磁共振成像算法DLMRI、基于字典更新及块匹配和三维滤波的核磁共振成像算法DUMRI-BM3D等相比,所提算法重构的图像包含大量纹理信息,与原始图像最接近。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压电扫描器迟滞模型泛化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reisach模型的深度学习网络来建立迟滞模型,提高了模型的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具体而言,首先利用深度学习在深度特征提取方面的优势,建立包含卷积层、池化层、展开层以及深度特征层的深度学习层来提取输入电压信号的特征信息;其次,利用傅里叶变换层计算得到输入信号的频率,并将频率输入到非线性层,构造并输出了与输入信号频率相关的非线性项,该非线性项作为权值函数与Preisach模型的迟滞单元输出相乘,并将乘积叠加得到了频率相关的模型输出向量;最后,将深度学习层输出的特征向量与Preisach模型输出向量点乘,即可得到深度学习网络的最终输出位移.同时利用电容位移传感器采集的16组输入输出信号对深度学习网络进行训练,得到了网络中的权值参数,并利用其他8组输入输出数据对深度网络进行测试,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Preisach模型的深度学习网络在得到高精度迟滞模型的同时,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有分块压缩感知图像重建算法存在计算量大、重构时间长,以及在低采样率下重构的图像具有严重的块效应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通道注意力的多尺度全卷积压缩感知图像重构模型。通过均值滤波消除完整场景图像中的噪声点,减少冗余信息,以提取更加有效的信息,采用不同卷积核大小的卷积层对低频信息进行多尺度全卷积采样,得到不同感受野的图像特征信息,丰富网络中原始图像的特征信息。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新的注意力残差模块,通过挖掘特征图通道之间的关联性以提取关键特征信息,提升重构图像的质量。在DIV2K、Set0和Set5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当采样率为1%时,该模型的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相较于深度学习模型ISTA-Net分别平均提升了2.02 dB和0.078 2,相较于迭代优化模型TVAL3,重构一张256×256像素图像所花费的时间平均缩短2.608 4 s。所提模型在低采样率下能够有效利用原始图像中的信息生成更清晰的重构图像。  相似文献   

6.
网络安全威胁可视化,深度融合网络状态和攻击形式,将网络中安全态势感知与可视化技术结合,实现全域网络可信状态下受到威胁的可视化表征.电力数据网络威胁可视化技术仍存在传统数据模型的表征能力受限以及状态特征冗余和离散导致表达可用程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本体理论与态势演变的电网动态威胁网格化可视感知,通过设计实体化的三阶段统一攻击威胁行为模型,有效解决了电力数据网络安全特征表征模糊问题.设计基于本体特征的深度内容检测方法,形成电网安全数据的紧密关系特征集,从而降低了状态特征的冗余程度,精细化处理后的网络威胁数据将通过态势阶梯,实现攻击行为的图形表征平滑渐变.通过贵州省遵义市供电局电网威胁可视化实验,验证本文方法提升网络安全威胁监测错误4%.  相似文献   

7.
面对大规模视频数据带来的全新挑战,具备硬件友好特性的分布式视频压缩感知应运而生。由于传统基于分析模型的分布式视频压缩感知重构方法计算复杂度高,难以满足实时应用的要求,因此深度学习技术被逐渐引入。然而,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重构方法忽略了帧的纹理特征,限制了重构性能。由于同图像组中的视频帧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因此可以选择相邻视频帧作为当前视频帧纹理特征的参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纹理特征的分布式视频压缩感知自适应重构网络,命名为TF-DCVSNet。具体来说,TF-DCVSNet利用已重构的相邻帧纹理特征,激活当前重构帧的重构网络模块,进行自适应重构。大量实验验证了TF-DCVSNet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深度学习模型在加密流量分类任务上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的性能优势显著,然而由于它固有的黑盒特性,用户无法获知深度学习模型作出分类决策的机理。为了在保证分类准确率的同时提高深度学习模型的可信度,提出一种面向加密流量分类深度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方法,包括基于原型的流量层级主动解释和基于特征相似显著图的数据包层级被动解释。首先,利用基于原型的流量原型网络(FlowProtoNet),在训练时自动提取各类流量的典型片段,即流量原型;其次,在测试时计算出待测流量与各类原型的相似度,从而在分类的同时实现训练集的溯源解释;然后,为进一步提升可视化解释能力,提出梯度加权的特征相似度显著图(Grad-SSM)方法。Grad-SSM首先通过梯度对特征图加权,过滤分类决策无关区域;接着,计算待测流量与FlowProtoNet提取的原型之间的推土机距离(EMD)得到相似矩阵,从而通过比较测试流量与该类原型,实现注意力热图的进一步聚焦。在ISCX VPN-nonVPN数据集上,所提方法的准确率达到96.86%,与不可解释的人工智能方法持平,而FlowProtoNet能通过给出与原型的相似度,进一步提供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基于数据驱动的人脸画像合成算法像素特征缺乏对光照变化和复杂背景的鲁棒性,常合成低质量的画像的问题,文中提出基于深度概率图模型的鲁棒人脸画像合成算法.采用预处理方法调整测试照片的光照亮度和人脸姿态,使之与训练照片一致.采用深度特征代替像素特征进行近邻匹配,采用深度概率图模型对画像重建权重和深度特征权重联合建模,得到合成画像的最佳重构表示.为了提高画像合成速度,提出快速近邻搜索方法.实验验证文中算法的鲁棒性和快速性.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跌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采用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人体跌倒检测方法。利用安置于腰上的手机采集人体运动行为加速度数据,提取对跌倒行为敏感的时域及频域特征,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降维特征和重构跌倒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检测跌倒行为。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跌倒和日常行为,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可同时提高识别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综述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随着大数据和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学习的研究重心已开始从感知领域转移到认知计算(Cognitive computing,CC)领域,如何提升对大规模数据的认知能力已成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一大研究热点,最近的深度学习有望开启大数据认知计算领域的研究新热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大数据环境下基于深度学习的认知计算研究进展,分别从深度学习数据表示、认知模型、深度学习并行计算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前沿概况、比较和分析,对面向大数据的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李晟洁  李翔  张越  王亚沙  张大庆 《软件学报》2021,32(10):3122-3138
行走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之一,它的特征可以反映人的身份、健康等重要信息.例如,行走的速度、方向、步数、步长等细粒度的参数可以为室内追踪、步态分析、老人看护等情境感知应用提供关键信息.因此,在近几年中,利用环境中已有的Wi-Fi信号对行走进行感知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为了利用Wi-Fi信号感知行走,当前的方法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行走数据采集,通过经验观察或者离线学习,提取信号特征来识别行走以及估计行走参数.由于缺乏理论指导,所提取信号特征较为间接且往往包含与环境和感知目标相关的冗余信息,所以当环境和感知目标发生变化时,系统需要重新进行学习,使其难以被应用于无线环境易变的真实场景中.不同于以往工作,首次在不需要任何预训练的情况下,利用环境中已有的Wi-Fi信号实现了在连续活动中对行走行为的精准识别,并且能够同时精确地估计行走的速度、方向、步数、步长等多维信息,为上层情境感知应用提供关键的上下文信息.特别地,通过分析人在行走过程中产生的多普勒效应和Wi-Fi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之间的关系,建立基本的多普勒速度运动模型,揭示了行走行为和信道状态信息变化之间的理论关联.同时,基于该模型,通过多重信号分离(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算法从信道状态信息中提取出了与环境和感知目标均无关、仅与人运动状态相关的信号特征——多普勒速度.最后,通过深入研究多普勒速度和人的行走真实速度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了基于多普勒速度的行走识别与细粒度的行走参数估计方法,且经过在不同环境中、由不同实验者进行的大量实验也表明了行走识别和行走参数估计方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其中,对于行走识别的准确率达到了95.5%,行走速度大小估计的相对中位误差为12.2%,方向估计的中位误差为9°,步数统计的准确率达90%,步长估计的中位误差为0.12m.  相似文献   

13.
一种能量函数意义下的生成式对抗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成式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针对现有GAN生成模型效率低下和判别模型的梯度消失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重构误差的能量函数意义下的生成式对抗网络模型(Energy reconstruction error GAN,E-REGAN).首先,将自适应深度信念网络(Adaptive deep belief network,ADBN)作为生成模型,来快速学习给定样本数据的概率分布并进一步生成相似的样本数据.其次,将自适应深度自编码器(Adaptive deep autoencoder,ADAE)的重构误差(Reconstruction error,RE)作为一个表征判别模型性能的能量函数,能量越小表示GAN学习优化过程越趋近纳什均衡的平衡点,否则反之.同时,通过反推法给出了E-REGAN的稳定性分析.最后在MNIST和CIFAR-10标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有的类似模型,E-REGAN在学习速度和数据生成能力两方面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前深度学习方法应用于图分类模型的重点集中在将卷积神经网络迁移到图数据领域,包括重定义卷积层和池化层。卷积操作泛化到图数据上是有效的方法,但无论是卷积还是池化都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尤其是在提取网络拓扑结构信息方面。提出一种基于重构误差的同构图分类模型,一方面利用改进的同构图卷积网络WaveGIC增强提取拓扑结构信息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多重注意力机制表征全图,使得模型能够关注关键节点信息。由于网络加深过程,局部拓扑结构的特征表达越来越不明显。在分类损失基础上添加重构误差损失,使分类器同时考虑图的节点特征和拓扑结构。在基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图分类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线性回归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数据采集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欣  王翠荣 《计算机学报》2012,35(3):568-580
事件监测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通过对感知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输等基本操作完成具体的监测任务,在各种操作中,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是最消耗能量的.为了减少节点之间的通信数据量,达到降低网络能耗和延长网络生命周期的目的,该文提出了一种能量高效的基于线性回归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数据采集优化策略,通过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感知数据模型,保持感知数据的特征,使节点仅传输回归模型的参数信息,代替传输实际监测的感知数据信息.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数据采集优化策略能通过较小的通信量有效地实现事件监测区域感知数据的预测和估计,降低网络的总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6.
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需要通过移动学习控制,全面监控移动计算设备和网络上的各种应用进程和学习进程,提高网络通信性能和学习交互能力。传统的移动自组织网络学习控制算法采用基于半监督学习的移动学习控制算法,半监督学习方法对网络自组织特征的检测率较高,但对数据的内容感知性能不好。提出一种基于内容感知的同频率震荡移动学习控制算法。构建移动自组织网络模型,结合协同量子群算法,模仿粒子的学习行为,设计同频震荡移动学习控制策略,通过创建种群基因库实现了子群间的信息共享,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最优适应度感知,实现控制算法的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能通过学习内容的感知,结合协同搜索策略与粒子学习行为,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同频率震荡控制,达到收敛速度与收敛精度间的平衡区域平衡,具有更良好的搜索性能,具有较好的移动学习控制能力和寻优能力。  相似文献   

17.
感知行为建模是行为建模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逼真可信的感知模型是行为模型逼真的基础.为更加逼真的模拟人的感知行为,提出了感知模型学习能力的概念,给出了感知模型的框架,对感知模型的感受器和处理器的学习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讨论了实现感知模型学习能力的方法.研究并实现感知模型的学习性,使感知模型具备学习能力,对提高感知模型的逼真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是行为建模学习能力实现,提高行为建模可信性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轻量级边缘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细粒度级多尺度特征表示的轻量级边缘检测方法——FMLED.首先,以细粒度方式提取图像多尺度特征,得到更细致并具有全局性的特征图;其次,对特征图进行上采样,得到不同阶段的中间边缘图;最后,使用学习滤波器为每个像素分配不同权重并融合中间边缘图特征,使生成的边缘更加清晰准确.本文方法可用于任何边缘检测任务,而无需进行预训练或微调;并以较小的模型复杂度产生优质边缘.在BIPED、BSDS500和NYUD 3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FMLED框架在不增加计算负载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边缘.  相似文献   

19.
孔浩  俞嘉地 《计算机科学》2023,(10):299-307
目前,面向智能物联网场景的用户身份认证方法正蓬勃发展。一些工作利用室内环境中广泛存在的Wi-Fi信号感知用户的行为动作,并提取用户行为动作中蕴含的个体行为的独特性来实现用户身份认证。然而,用户必须在已知域背景(环境、位置、方向)下执行独立的行为动作,系统才能有效地进行身份认证。为突破现有方法的限制,提出了使用Wi-Fi信号感知人体连续行为动作的跨域身份认证系统CroAuth,其能够在用户执行连续行为动作时实现跨环境、位置、方向的用户身份认证。为突破执行独立行为动作的限制,提出了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连续行为动作分离算法,在用户多样化的连续行为中分离出特定的行为动作序列,以实现有效的行为信息提取。之后,提出了基于孪生神经网络的跨域身份认证方法,提取域无关的个体行为特征,并进一步利用知识蒸馏方法构建小样本学习的跨域身份认证模型,以实现在不同环境、位置和方向下的用户身份认证。实验结果表明,CroAuth能够在用户执行多样化的连续行为动作时,在跨环境、位置、方向的场景下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  相似文献   

20.
目前深度学习模型不能较好地把监控视频中跌倒行为的空间和时序特征有效结合起来。为此,提出基于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和LSTM(long-short term memory)混合模型的人体跌倒行为识别方法。该模型采用两层结构,将视频以每5帧为一组输入到网络中,CNN提取视频序列的空间特征,LSTM提取视频时间维度上的特征,最后使用softmax分类器进行识别。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跌倒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