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渭河干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1—2010年渭河水质监测资料,对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质主要污染指标CODMn、NH3-N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渭河陕西段水质污染严重,其中以中游西安段、下游渭南段污染更为严重;13个监测断面中,NH3-N污染比CODMn污染更为严重,且变化幅度较大;渭河流域的CODMn、NH3-N污染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得出近10 a来渭河流域水质改善原因:一是工业污染点源削减成效显著,入河污染物有较大幅度减少;二是城镇生活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同时渭河水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2005—2010年渭河主要支流水质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姗姗 《人民黄河》2014,(10):89-91
根据2005—2010年渭河支流水质监测资料,对渭河陕西段10条主要支流水质有机污染指标DO、CODMn、NH3-N和BOD5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6 a来渭河10条主要支流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渭河支流水质有所好转。各支流中,西安、渭南段支流水质改善显著,但西安段个别支流污染仍较严重,还需进一步改善。4种水质有机污染指标中氨氮污染水平仍为最高。分析了近6 a来渭河流域支流水质改善的原因:一是着力加强污染企业环境监督检查,初步遏制了环境污染恶化趋势;二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生活污染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渭河陕西段水质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定量研究河流水质趋势变化状况,本文分别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均一性检验对渭河干流陕西段13个水质监测断面的水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O水质趋势呈下降趋势,而CODMn和BOD5呈上升趋势,NH3-N无趋势变化;渭河干流陕西段的CODMn和BOD5趋势呈不均一变化,而DO和NH3-N检验呈均一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渭河咸阳段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稳态一维河流水质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结合最小二乘法和最优规划原理,对渭河咸阳段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渭河咸阳段主要污染物CODMn和NH3-N污染强度和负荷较大,水质均为劣V类,河道自净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5.
水质水量结合评价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资源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全面掌握渭河(陕西段)干流水资源变化总体情况,本文收集2000-2008年陕西段渭河干流水文、水质监控断面的监测资料,分别从水质、水量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渭河干流的水环境状况,并重点讨论了渭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径流量与COD、NH3-N污染物的同期监测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渭河干流(陕西段)中下游水体水质为劣V类,已受到严重污染。渭河干流可利用的水资源量有所下降,其中80%以上的水资源水质为V类,不能满足水体利用的水质目标要求,渭河干流"水质型"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凸显。渭河干流上游径流量与COD、NH3-N污染物的浓度呈低相关性,随着流程变化,径流量与COD、NH3-N污染物的浓度在渭河干流的下游华县水文站已表现为中度负相关。相比较而言,渭河干流河流水量的变化对COD浓度的影响程度大于对NH3-N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渭河是陕西省的第一大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是陕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渭河综合治理的开展,水功能区水质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但仍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依然阻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针对渭河水功能区水质的变化,寻根溯源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2011~2015年渭河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资料对渭河干流陕西段主要污染因子COD、NH3-N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渭河干流COD、NH3-N污染因子的污染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渭河流域污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秦淮河南京段的水功能区划目标着手,运用污染指数法对秦淮河南京段2001--2010年的水质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指出秦淮河南京段污染源贡献大小依次为NH3-N、BOD、CODMn和石油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NH3-N;秦淮新河的水质明显优于其他河段,内秦淮河的水质污染情况依旧严重。总结10年治污对秦淮河水质的影响,指出城市污水接管率、污染源、水动力条件等仍是影响秦淮河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污染源综合整治、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在滦河干流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析滦河水质变化趋势,并进行污染源识别。结果表明:滦河干流CODMn和NH3-N 2个指标的浓度、污染物输送率及流量调节浓度均没有明显变化;通过流量调节后上下游各站点浓度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同一站点CODMn和NH3-N的变化趋势也较一致,流量调节浓度趋势分析能够更好地反映水质变化趋势。5个监测站点中只有三道河子和乌龙矶2个断面的CODMn浓度出现小幅上升;5个监测站点NH3-N输送率均未出现上升趋势,三道河子、乌龙矶和滦县3个监测站点CODMn输送率呈现上升趋势。郭家屯监测站点以上CODMn和NH3-N主要受面源污染影响;郭家屯以下的4个监测站点受点源和面源污染的双重影响,以点源为主。总体上,滦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污染源中含氮有机物浓度在不断降低或稳定不变,有机污染物总量呈增长趋势。指出郭家屯监测站点以上要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滦河下游要加强对点源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浊漳河水系三典型支流2008年逐月进行水质监测分析,通过时空变异两个角度对这3条支流的水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以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主的河谷平川河流水质最好;以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主的高山峡谷河流,由于受到农业活动的影响,水质相对较差;受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支流河流水质最差,有机物和氮磷指标严重超标.②3条支流中4个化学指标(NH4+-N、TN、TP、CODMn)在不同水域、不同季节具有明显差异.以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主的河流氮营养盐浓度在丰水期较高,在枯水期较低,TP浓度和CODMn浓度在各个雨期之间变化不大,且相对稳定;以点源污染严重的河流氮营养盐浓度在枯水期最高,在丰水期最低,个别断面TP和CODMn污染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0.
以苏州市古城区河道水质为研究对象,对2013年城区河道17个监测断面的DO、TP、NH3-N、CODMn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探究其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利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河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河道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TP和NH3-N,而CODMn为Ⅲ类水质,基本无超标。城区河道水质时空变化明显,时间上DO浓度季节性变化明显,而TP和NH3-N浓度下降明显,综合水质标识指数的变化表明城区河道水质在逐月好转,与5月份实施的自流活水工程密切相关,而雨季水质的偏差与降水径流污染密切相关;空间上污染程度呈现出城北河道水质比城南好、主河道比小河道好的特点,污染物浓度在水流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累积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沣河沣峪、沣河口、严家渠、三里桥4个监测断面2001—2009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和沣河秦渡镇的水文资料,采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方法,对CODMn、BOD5和NH3-N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上游监测断面的水质变化趋势不显著,下游断面的CODMn、BOD5和NH3-N均呈显著减小趋势;整条河流的CODMn、BOD5和NH3-N均显著减小,年平均减小速率分别为0.5460、.330、0.031 mg/L;水质变化主要是由入河污染物量的变化引起的,受流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横山水库水质的变化情况,以横山水库1995-2020年长系列水文及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其TP、NH3-N、CODMn、Chl-a等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水位、库容及年均降水量对TP变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四湖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与改善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四湖2006年、2007年、2010年和2011年4次90个采样点的水质空间分布监测数据,采用Surfer 8.0软件绘制南四湖水质空间分布等值线图,进行南四湖及分湖区水质指标的综合比较分析和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与污染控制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南四湖COD、NH3-N、TP、TN和CODMn等指标的空间分布具有北高南低的非均一性特点;2010—2011年比2006—2007年枯水期各水质指标的平均浓度下降率为38.3%,整体提高了1~2个水质类别;按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相应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进行评价,达标和基本达标湖区的比例达到63.3%;2010—2011年枯水期南四湖主要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TP、COD、TN、CODMn、NH3-N;水质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与电导率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和北高南低的污染特点,说明南四湖水污染物仍然以外源排放为主。  相似文献   

14.
千岛湖现状污染负荷分析与限制排污总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千岛湖水质现状和水功能区划,确定2015年和2020年千岛湖水质保护目标的污染物浓度,核算现状污染负荷量。将现状CODMn、NH3-N和TP污染负荷量作为千岛湖CODMn、NH3-N和TP的纳污能力,即千岛湖湖区CODMn、NH3-N和TP指标纳污能力分别为16420 t/a、2225 t/a和434 t/a。采用狄龙模型核算千岛湖TN指标的纳污能力,2015年千岛湖TN质量浓度目标值为0.88 mg/L,对应湖区限排总量为3468 t/a;2020年将千岛湖TN质量浓度目标值进一步提高至0.8 mg/L,此时对应湖区TN限排总量为3176 t/a。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了解渭河干流(陕西段)的水环境质量情况,本文根据2000-2008年陕西段渭河干流13个水质监控断面的监测资料,选取COD、NH3-N、BOD5、DO4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局势决策-综合指数方法对该河段的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渭河干流陕西段综合水质指数介于1.967~5之间,表明该段河流已受到污染。自常兴桥断面直至潼关吊桥断面,COD、NH3-N、BOD5、DO的监测浓度仍然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限值要求,污染严重。②自2003年以来,渭河干流陕西段河流水体水质总体呈现好转趋势,主要表现在宝鸡市境内河段,这可能与入河污染物总量的变化相关。灰色局势决策-综合指数方法以细化的数值反映了评价结果,可进一步科学、客观地反映出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质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沙颍河(河南段)水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沙颍河流域(河南段)的沙河、颍河、贾鲁河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沙颍河水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特征。结果显示:①流域内主要支流沙河、颍河、贾鲁河水体TN浓度均超过Ⅴ类地表水质量标准要求,为劣Ⅴ类。②流域水体CODMn、TP浓度从上游的Ⅳ类到下游的Ⅴ类逐步恶化,部分河段超过Ⅴ类水质要求。周口段贾鲁河和沙颍河NH3-N、TN、TP、CODMn浓度超过Ⅴ类水质标准;沙河、颍河TN、CODMn浓度为Ⅴ类或超Ⅴ类水质标准,NH3-N符合Ⅲ类水质标准,TP符合Ⅳ类水质标准。③沙颍河流域水体TN、TP、CODMn浓度随季节而变,枯水季节的TN、TP浓度明显高于丰水季节,CODMn浓度明显低于丰水期。④沙颍河流域主要污染因子为TN,其次为CODMn和TP。认为流域水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为贾鲁河,其次为颍河和沙河,该流域水体不仅点源污染严重,还存在明显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7.
渭河关中段水污染状况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渭河典型断面水环境监测资料,对渭河关中段水污染状况、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五"期间,中下游的咸阳铁桥和潼关吊桥两个断面COD、NH3-N严重超标,几乎完全丧失了河流生态功能;"十一五"以来,咸阳铁桥和潼关吊桥两个断面COD、NH3-N浓度明显下降,水质持续好转;NH3-N浓度与径流量关系密切,枯水期NH3-N浓度明显高于丰水期;与NH3-N浓度丰水期、枯水期差别较大不同,随着COD浓度的大幅降低,加之丰水期非点源污染物产生量大,丰水期、枯水期COD浓度无明显差别;渭河水污染的成因一是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容量小,二是入河污染物量大。针对以渭河为代表的缺水重污染河流,提出水污染防治对策:控制工业污染来源,减少入河污染物量;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源的收集、处理;保障河道生态基流,提高水环境容量;制定水环境治理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打造生态沣河,本文基于秦渡镇断面2001-2009年的定期水质监测资料,以及秦渡镇水文站2001年到2009年的逐日流量数据,以及2009年到2011年大峪口断面、秦渡镇断面的多场洪水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沣河水质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监测断面流量的大小和每场洪水平均流量的大小均对NH3-N、TN和COD的污染浓度有影响,且流域上下游不同断面的水质流量之间的关系也有差异;(2)根据2002年到2008年秦渡镇断面所监测的6场洪水资料,可知洪水对COD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较大.而2006年NH3-N、TN的点源污染严重,此外几年NH3-N的点源污染较严重,TN变化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5—2012年青海长江源区地表径流7个监测断面连续8年的地表水监测数据,分析长江源区地表水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海长江源区各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区域地表水水质状况整体为优,水质为一级清洁;地表水中主要污染因子为CODMn、NH3-N和TP;地表水中元素浓度基本处于背景值状态,人类影响极微。  相似文献   

20.
收集2013—2020 年汉江中下游区11 个典型断面水环境数据,采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水污染指数法,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后11 个断面水质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调水后汉江中下游区11 个典型断面的月尺度污染指数呈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罗汉闸和新沟闸污染较为严重;各断面的水质超标次数均增加,水体污染程度加重;TN 是汉江中下游各监测断面的主要污染物;TP、CODMn和NH3-N 水质污染自中游至下游沿程呈加重趋势,下游新沟闸断面污染最为严重。除受调水影响之外,汉江中下游水质变化还受到水利枢纽、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