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 5种计算模式 ,即单处理模式、共享模式、文件服务计算模式、 Client/ Server计算模式和 Browser/ Server计算模式。重点阐述了 5种模式的特点以及应用的环境。特别是对目前网络系统中的两种主要计算模式两层结构的 Client/ Server和三层结构的 Browser/ Server进行了对比 ,并给出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的优缺点 ,对从事网络应用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C/S模式下企业MIS系统的改造问题,分析了C/S和B/S模式的特点,提供了融合三者优点的混合式结构方案讨论了拓扑结构,设计方法及实现的关键技术ASP、ADO等。工程应用实践证明,该设计方法是可性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多站融合型数据中心交直流供电模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据中心是多站融合建设和研究中的重要负荷之一,为探索多站融合型数据中心的建设方向,就多站融合型数据中的交直流供电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从多站融合的建设需求出发,分析了多站融合型数据中心交直流供电模式的典型架构;然后提出了一种考虑经济性、可靠性和可控性3个维度的供电模式综合评估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对所述交直流供电模式的典型架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直流供电模式在经济性、可靠性和可控性等3个方面都优于交流供电模式,且随着直流设备技术的成熟,直流供电模式的各项指标有望展现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陈欣 《陕西电力》2005,33(3):33-35
通过对MIS系统开发过程中常用的C/S模式和B/S模式的分析,对比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提出了一种将两个模式相结合的策略,使两种技术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在企业MIS建设中.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光伏逆变系统工作模式的单一性,提出一种独立/并网双工模式逆变系统。主电路采用隔离型全桥DC/DC变换器构建前级,使用移相PWM零电压转换(ZVS)控制;采用全桥逆变器构建后级,使用单极性倍频SPWM。在主电路拓扑基础上,研究了各部分的控制方法,给出逆变时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控制框图,并采用前馈控制方法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芯片UTC4053的电路切换方法来实现并网和独立两种工作模式的转换。最后研制出一个1 kW的实验样机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在电力通信网传输层网络上,将PCM网和SDH网融合在一起,方便业务调度和网络统一管理。文章在分析了电力通信传输网应用模式发展及需求的基础上,对ECI公司最新推出的集MSTP PCM功能于一体的BG-40产品进行了介绍,探讨电力通信传输网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模式,这种PCM SDH的网络融合的组网新模式,将为电力通信网传输层网络的组网提供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B/S架构的智能监控系统进行了研究,对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与Internet网络信息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采用LonWork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与.Net开发技术相融合的方法,设计出基于.Net技术和LonWorks总线的B/S模式智能监控系统。实践表明,B/S模式必将成为智能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而LonWorks作为优异的现场总线控制网络与普遍应用的Internet信息网络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8.
对目前传统本科教育模式、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现状分析后,提出融合二者优点,摒弃二者缺点的基于融合机制的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这一模式进行系统阐述,结合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实践探索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9.
针对独立模式下串/并联输出并网逆变器的两种输出模式对输出电压外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阐述了该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和串并联两种输出模式的控制策略,分析了两种输出模式的外特性及各参数对外特性的影响,并以一台1kVA串/并联输出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为例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其结果表明,在新的控制策略下,串/并联输出模式均不影响输出电压的稳压精度。  相似文献   

10.
对目前传统本科教育模式、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现状分析后,提出融合二者优点,摒弃二者缺点的基于融合机制的本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这一模式进行系统阐述,结合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实践探索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1.
蒸发冷却汽轮发电机中的关键问题是线棒温度分布和两相压降的预测,而准确的流型判断准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为了得到适用蒸发冷却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内冷条件下的两相流型过渡准则,文中针对汽轮机定子空心导线的结构特点,搭建起冷却介质R113的水平两相流实验台,在110~140 kPa、1.72~19.78 g/s的条件下,对流型的过渡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常用的流型过渡计算方法比较后,发现Taitel & Dukler方法和Weisman方法不适用于定子空心导线,误差很大,Barnea方法与实验条件相似,误差比较小。最后,在Taitel & Dukle和Barnea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流型转换时的受力情况,并结合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内冷的特点,简化了导线尺寸与介质物性的影响,得到适于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蒸发内冷条件下的流型过渡准则。  相似文献   

12.
一种CPU测试程序的开发方法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科学有效地生成CPU测试图形,是困扰测试程序开发人员的一个难题.以N80C196KB为例,系统地介绍了一种基于ATE开发CPU测试图形程序(测试向量)的新方法,即学习法.通过验证,该方法可极大地提高CPU测试图形的生成效率,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CPU及其他复杂数字集成电路的测试图形生成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配电网自动化和无自动化并存的负荷分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抄表策略的配电 网负荷模式分析方法。典型负荷模式结合运行人员经验,去改进原有抄表工作步骤来累积无自动化量测用户 的负荷“轮廓特征点”信息,并对信息分析处理,提出简化负荷模式的建立方法,利用多元模糊模式识别方法来完善负荷模式,综合完善的负荷模式、馈线首端自动化量测和用户的月电量信息,为配电网运行管理提供基础负荷信息。算例结果表明了负荷信息所描述的负荷变化范围基本能够满足运行要求,同时提出的分析方法 在我国现阶段配电网中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微尺度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微尺度通道流动沸腾换热试验台,采用高速摄像仪对水平微尺度单管(内径0.8mm)内低沸点制冷工质(R32/R134a(25%/75%))气液两相流动特性进行可视化观察研究分析,获得了流型照片。在各种质量流量和进口干度下对工质在微尺度管内的两相流流动特性进行了试验,观察到了各种工况下流型的转化特点,对流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试验工况为:质量流量G=760~10360kg/(m2.s1,进口干度x=0.01~0.77。实验结果表明:在较高的质量流量工况下,工质在微尺度单通道内的流型比较单一,主要呈气状流/雾状间隔流动。在进口质量干度较低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环状流,但液膜总处于波动状态,有不稳定现象。无论什么工况,均没有出现像常规通道内的分层流动现象。·  相似文献   

15.
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电力系统连锁故障模式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连锁故障的传播规律,对于识别系统薄弱环节、制定连锁故障预防和阻断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连锁故障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定义了连锁故障模式的概念,并基于序列模式挖掘技术提出连锁故障模式挖掘算法,实现对海量仿真数据的快速分析,有效辨识系统连锁故障模式。最后以IEEE 39节点系统和某省实际电网为例,利用该算法挖掘出系统主要连锁故障模式,并结合系统拓扑和潮流状态分析了系统连锁故障传播规律。测试结果证明,该方法对于分析系统连锁故障模式和辨识关键线路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基于广域测量系统(WAMS)量测数据和模式识别方法进行电网扰动和操作类型识别的过程,主要包括基于联络线的扰动和操作区域判定、WAMS量测数据的预处理、模式特征的提取以及模式匹配.在模式特征的提取过程中,针对分析得到的不同类型扰动和操作的特征,采用了更多的电气特征量,并总结了相关的特征提取方法,提高了可识别性.采用...  相似文献   

17.
软件设计模式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以面向对象技术为基础的软件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描述了各种设计模式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使用设计模式的正确方法,并结合实例介绍了多种设计模式在教学信息平台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金凤  杨森  郑连清 《电气应用》2007,26(12):50-53
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变电站遥视系统中,为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提供了条件.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是变电站的两大关键技术.阐述了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的过程,介绍了常用的模式识别如统计模式识别、模糊识别和神经网络识别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对变电站内信号灯状态、指针表和数字表、环境等的识别方法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陈弦  崔耀东  杨玉丽  宋佩华 《防爆电机》2007,42(2):45-47,49
主要阐述在矩形毛坯剪切排样中,所采用的各种典型排样方式以及这些排样方式之间的关系.从下料工艺的复杂程度由低到高分别阐述了二阶段排样方式、T形排样方式、两段排样方式和三阶段排样方式,并就同一例题给出各类排样方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