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层次化移动IP网络层切换时延进行了研究,提出合适的网络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MIP-RR协议的路径更新时延,并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采用MIP-RR协议和只使用移动IP协议的情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MIP-RR协议时的路径更新时延远小于只使用移动IP协议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微观移动IP协议在域内提供快速、无缝的切换控制并支持IP寻呼功能,改进了系统性能,完善和补充了传统移动IP协议。本文将分别讨论几种典型的微观移动IP协议:蜂窝IP、Hawaii和分层移动IP,并通过建立通用微观移动IP模型对他们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对性能进行比较。最后展望了微观移动IP协议与基本移动IP协议结合起来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赵阿群 《软件学报》2006,17(4):925-931
针对移动支持协议的移动管理代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合适的网络模型.在此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使用各移动支持协议时,为支持MH(mobile host)移动给网络带来的信令开销,并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只使用移动IP协议和引入层次移动时的信令开销以及采用MIP-RR,CIP和HAWAII等不同微移动协议时的信令开销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引入层次移动与只使用移动IP相比,显著减少了网络的信令开销;在不同的微移动协议中,使用显式删除旧路径的路径维护策略与频繁发送周期性的刷新报文相比,给网络带来的信令开销较小;使用路径更新报文发送到交叉MRA(mobile routing Agent)的路径更新方法与路径更新报文发送到GW(gateway)相比,具有较小的网络信令开销.  相似文献   

4.
吕莎莎  孙建伟  贾军营  于波 《计算机应用》2011,31(12):3219-3222
无线蜂窝网的信号切换依赖IP层的移动切换,IETF提出的代理移动IPv6(PMIPv6)协议可以保证移动终端应用IPv6网的快速切换,但是它在切换时延方面仍然无法保证实时通信的服务质量。研究基于PMIPv6协议,提出群集移动节点(CMN)算法,应用媒体无关切换(MIH)技术,减少了大量移动节点,同时提出切换请求时系统时延增大的问题,扩展原始代理绑定更新消息结构(A-PBU)。最后模拟网络模型和节点移动模型,从切换时延方面分析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应用CMN算法与原始切换算法相比可以大大降低切换时延。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标地分离的卫星网络移动切换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卫星网络因具有覆盖区域广、通信延时低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当前有大量研究旨在开发IP协议的组网技术,并将其与地面IP网络融合。融合网络的挑战之一,即为卫星移动性,用户在卫星网络中的接入点频繁切换导致移动管理问题,而现有的移动IP技术不能高效支持卫星网络移动切换。为了高效支持移动切换,在卫星网络中应用标地分离思想,在标地分离的架构下研究切换管理问题;用映射服务系统对终端进行位置管理,在移动切换中由新接入卫星网关和终端的标志为主要信息在原卫星中形成通告转发表。仿真结果表明,相对移动IP技术,该方法有明显优势。将其应用于卫星网络时可以降低切换延时,减少大量的绑定更新开销或是次优路由,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6.
移动主机(MH)在域间切换时延迟较长,不能实现快速切换。为支持MH域间的快速切换,该文在层次移动IP(HMIP)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扩展的层次移动IP(eHMIP)协议,使得域间切换分组丢失延迟与MH到家乡网络之间的距离无关。以注册信令开销、切换分组丢失延迟为性能评价指标,对基于HMIP和eHMIP协议的切换性能进行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HMIP协议的平均切换分组丢失延迟低于HMIP,但注册信令开销略高于HMIP。  相似文献   

7.
分级移动IP网络同时采用移动IP协议及其扩展协议来分别管理移动主机的宏移动和微移动。这种分级的管理方式缩短了绑定更新的时延,提高了移动主机的切换效率,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表现在:移动主机的宏移动绑定更新需要顺次完成与移动锚点和归属代理的两次绑定更新,延迟较大,影响了数据传输效率。本文讲述的新型绑定更新方式能能够同时进行上述两种绑定操作,从而缩短了绑定时延,改善了网络传输性能。对移动锚点引入“记忆性绑定更新”策略,进一步优化了绑定更新过程,消除了归属代理、移动锚点和移动主机三者之间的“三角路由”问题,改善了网络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由于无线局域网(WLAN)IEEE802.11协议不能解决移动节点的三层漫游问题,介绍了WLAN与移动IP结合的解决方案。由于上述方案存在切换延时长、不支持微移动性等缺陷,研究了分层移动IP技术,并对分层移动IP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多GFA分层移动IP(MG-HMIP)模型,并详细介绍了MG-HMIP模型的注册机制和MN选择GFA的机制。最后,给出了MG-HMIP与WLAN结合的模型。这个改进的方案不仅解决了WLAN与传统的MobileIP结合所存在的切换延时长、频繁切换等问题,而且增强了分层移动IP的网络健壮性。  相似文献   

9.
增强移动IP性能的快速切换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IP协议足宏移动方案,但它不支持快速切换。根据快速切换的技术特征,将增强移动IP性能的各种快速切换技术分成5类,进行综述。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由于无线局域网(WLAN)IEEE802.11协议不能解决移动节点的三层漫游问题,介绍了WLAN与移动IP结合的解决方案。由于上述方案存在切换延时长、不支持微移动性等缺陷,研究了分层移动IP技术,并对分层移动IP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多GFA分层移动IP(MG—HMIP)模型,并详细介绍了MG—HMIP模型的注册机制和MN选择GFA的机制。最后,给出了MG—HMIP与WLAN结合的模型。这个改进的方案不仅解决了WLAN与传统的Mobile IP结合所存在的切换延时长、频繁切换等问题,而且增强了分层移动IP的网络健壮性。  相似文献   

11.
微移动IP协议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移动IP协议是对基本移动IP协议的补充,能在域内提供快速、无缝切换控制并支持寻呼功能。论文通过建立通用的微移动IP模型对目前提出的各种微移动IP协议的工作原理做了详细分析。最后,分析和探讨了微移动IP与基本移动IP结合实现移动节点的广域移动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MPLS和移动IP结合(简称移动MPLS)是一种先进的移动性管理技术。将MPLS与微移动管理相结合的技术(简称微移动MPLS)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该文综合移动性管理策略方面的文献,介绍一种微移动MPLS方案的基本原理,及标签交换路径的建立、切换和路由优化。  相似文献   

13.
移动IP是支持IP移动性的协议,但是当其用于移动节点驻留在远离归属网络的外地网络时,将会产生严重的注册延迟,从而引起严重的包丢失和通信吞吐量的下降,为了改变这些不足,人们把移动节点的移动方式分为宏移动和微移动,并且提出了很多应用于微移动的移动性管理方案。文章深入研究了宏移动协议(RFC2002)和微移动协议的包丢失率,给出了计算公式,并且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Oleg Berzin 《Computer Networks》2010,54(14):2357-2382
Hierarchical Mobility Label Based Network (H-MLBN) is a new approach to the network layer mobility management problem that relies on MPLS-aware control plane and MPLS-based forwarding plane to provide IP mobility support for IPv4 and IPv6 mobile hosts and routers while being able to ensure optimal traffic delivery between the communicating devices. The hierarchical system is capable of both macro- and micro-mobility support without the use of Mobile IP and its derivatives thus eliminating the user and network facing performance penalties associated with triangular routing and bi-directional tunnel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 model and provides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H-MLBN and compares its performance with the Mobile IP based schemes. The results indicate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in the forwarding plane traffic delivery as well as the control plane network update costs.  相似文献   

15.
刘书如  蔡增玉  马芳 《微机发展》2007,17(11):218-220
微移动IP协议能在域内提供快速、无缝切换控制,是对移动IP协议的补充。分析了三种主要的微移动IP协议:层次型移动IP、蜂窝IP和HAWAII,并在NS-2中建立一个通用的仿真分析模型,对三种微移动协议的主要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6.
移动IP技术支持节点在不改变本身IP地址的情况下随时连接Intemet.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Mobile IPv4的低延迟切换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求.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一种新的策略来达到保证节点从一个子网进入另一个子网低延迟的较好效果.首先,代理提供一种缓存机制:如果通信过程中移动结点已经移动,代理将仍发送给移动节点的数据包缓存;接着,在各个代理上维护一个表格用来记录移动节点最新位置信息,代理通过这些信息将缓存的数据包转发到移动节点的最新位置.通过策略实施的具体工作分析,得出切换过程中数据包传递延迟可以明显减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移动IP规范存在两个重要的性能问题:(1)通信对端和外地链路上的移动节点之间的三角路由问题;(2)移动节点在紧密耦合的小蜂窝基站间频繁切换时会增加网络负载并加重数据包的丢失.该文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给出了一个基于基本移动IP规范的外部代理分层模型——Step-HMIP模型.在此模型中引入了一个新的实体——网关移动代理,用以实现优化路由和平滑切换的功能:在NS上建立了Step-HMIP的仿真模型,对模型的主要参数测试结果表明.Step—HMIP模型在对属地代理(HA)、固定的通信对端(如Web服务器和FTP服务器)和对网络层以上协议无需进行改动的情况下.以小的配置代价就可显著优化路由,降低属地代理的注册负载和稳定了切换时的数据传输率.  相似文献   

18.
Oleg Berzin 《Computer Networks》2009,53(12):2153-2181
Scalability of the network layer mobility management solu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quirements for the mobility control plane. Mobility Label Based Network (MLBN) is a new approach to the network layer mobility management problem that relies solely on MPLS to provide both macro- and micro-mobility for IPv4 and IPv6 mobile hosts and routers. This new approach does not rely on the existing IP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s such as Mobile IP and i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rotocol BGP (MP-BGP) and MPLS. In the context of the MLBN the scalable control plane should be capable of efficient Mobility Label distribution while allowing the MPLS-based forwarding plane to deliver mobile traffic in an optimal manner. This paper presents a hierarchical mobility management system capable of both macro- and micro-mobility support without the use of Mobile IP and its derivatives and allows scalable Mobility Label distribution and MPLS label stack based packet forwarding in support of optimal traffic delivery between the communicating mobile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