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散在高分子人介质中的物理显影核层作为影像接受层,是CTP版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线阵CCD及银量测定法研究了三种高分子作物理显影核的介质对物理显影过程及版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VA-Ⅰ、PVA-Ⅱ减慢扩散转移过程并降低版材的反差,而PVP对扩散转移过程有轻微促进作用,此外还用扫描电镜方法观察了物理显影银的表面堆积状态,发现银堆积状态与介质的种类及涂布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铜物理显影后影像中铜和银的分布以及在非影像区明胶对Au^3+的还原作用。铜含量随着影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银含量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Ag3d结合能向低值位移说明影像内部的银处于单原子和多原子的混合状态,但是影像表面的银却为单原子状态,如果铜物理显影进行得足够长,铜最母会将银全部遮盖。在这以后的铜物理显影是铜的自催化过程。样片浸入氯金酸溶液中后,非影像区中吸收的氯金酸量大大高于影像区,因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显影促进剂是一类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卤化银感光材料曝光区域影像显影速率,从而提高照相速度和影像质量的照相有机物。它可以是在显影过程中选择性地将显影促进基团释放在曝光区域的有机物,也可以是在促进影像显影速率的同时,阻止显影灰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铜物理显影后影像中铜和银的分布以及在非影像区明胶对Au ̄(3+)的还原作用。铜含量随着影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银含量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Ag3d结合能向低值位移说明影像内部的银处于单原子和多原子的混合状态,但是影像表面的银却为单原子状态,如果铜物理显影进行得足够长,铜最终会将银全部遮盖。在这以后的铜物理显影是铜的自催化过程,样片浸入氯金酸溶液中后,非影像区中吸收的氯金酸量大大高于影像区,因而铜的沉积速度在非影像区也比影像区大得多.明胶能还原Au ̄(3+)。还原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由Au ̄(3+)还原成Au ̄+,这一步在室温下是快反应;第二步由Au ̄+还原成金,这个反应比较慢,Au ̄+和Au在物理显影中可作为催化核,使铜在非影像区沉积。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用铜物理显影方法挽救微弱银影像的技术。实验表明,对黑白负片拍摄的文汇报半调影像,曝光量可以减少至常规曝光量的1/125;对X光胶片拍摄的手指骨连续调底片,曝光量可以减少至常规曝光量1/3,铜物理显影方法更适合于半调影像。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了一个线性CCD器件,通过反射光强随CCD单元及反应时间的变化,直接监测感光化学中银盐扩散转移体系中的物理显影过程,主要研究了加工液组分对物理显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使用KSCN作为银络合剂时,对苯二酚为显影剂,物理显影速率随络合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显影剂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银盐扩散型CTP(Computer-To-Plate)版材基于银盐扩散转移原理。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场效应扫描电子显微镜及CCD等手段研究了几种因素对该类版材物理显影银堆积状态及物理显影过程的影响。清晰地观察到不同曝光区物理显影银的堆积状态2,在弱曝光区,银颗粒堆积紧密,是版材具有亲油性的主要原因。使用不同类型络合剂分别得到了颗粒状、树枝状等各种开矿的物理显影银,表明络合剂对银颗粒形态有显著影响。通  相似文献   

8.
前文中我们报道了利用铜物理显影的多级放大成像过程能够明显地提高影像密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或者大幅度地降低感光材料的用银量,并且可以达到特高反差和特短趾部等特殊效果。本文介绍铜物理显影多级放大成像过程的另一种应用:在乳剂层表面或绝缘材料表面上定域沉积能导电的铜影像,为将感光胶片直接用于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一个线性CCD器件,通过反射光强(Intensity)随CCD单元及反应时间的变化,直接监测感光化学中银盐扩散转移体系中的物理显影过程,主要研究了加工液组分对物理显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使用KSCN作为银络合剂时,对苯二酚为显影剂,物理显影速率随络合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显影剂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用Na2S2O3为络合剂时,其结果相反;当用尿嘧啶为银络合剂时,显影剂浓度在0.1mol/L时反射光强出现最佳值。与此同时还研究了保护剂、溶液pH值等条件的影响.本文证明了CCD方法用于研究物理显影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硫醇化合物在银盐CTP版材上的疏水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线形CCD(ChargeCoupledDevice)技术、接触角等方法研究了一种长链硫醇化合物对计算机直接制版材料物理显影动力学及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是物理显影过程的抑制剂,在显定合一的加工液中添加该化合物可以显著提高版材物理显影银区的疏水性能.同时,通过表面显微拉曼光谱进一步证明了硫醇化合物在物理显影银表面的吸附增加了版材的亲油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显影液中综合应用有机和无机添加剂,影响显影剂的活性和含潜影卤化银微晶的性质,可使医用X射线胶片和黑白胶卷已曝光和未曝光卤化银之间的催化还原速度差别增大若干倍.研究这一效应的本质表明,影像密度的提高是由于在传统显影液中不显影的小尺寸潜影中心的卤化银微晶也加入到照相显影过程之中的结果,它导致感光涂层的曝光区银量增加.根据研究结果,在医疗机构进行了应用试验,用于医用X射线胶片的加工,由于影像密度的增加,可显著降低X射线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光信息记录材料介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是纳米物理显影核的研究与表征 ,两者均属于信息记录材料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1 为进一步研究新一代短波长超高密度可录型光盘 (HDDVD R) ,深入研究可作为记录材料介质的菁染料薄膜的光学特性十分迫切与必要 .本部分工作从光记录机理的角度出发 ,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用于光信息记录存储介质的吲哚类菁染料薄膜的光学特性及溶剂对其性质的影响 ,得到了不少有意义的结果 .1 1 对染料薄膜的光学常数进行了模拟计算 ,建立了一种简便的光学模拟方法 ,找到了适合短波长记…  相似文献   

13.
显影抑制剂对银盐CTP版材的提高反差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反差是印刷用感光材料的重要特性。本文着重研究了4种化学显影抑制剂对银盐扩散转移型CTP版材反差的影响。结果发现,硫代水杨酸、2-巯基苯并噻唑、6-硝基苯并咪唑和苯并三氮唑等单独使用时,对版材反差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而硫代水杨酸与6-硝基苯并咪唑配合使用时,得到了超高反差效果。通过计算,给出了各个抑制剂最佳浓度时的反差系数值。另外,利用线性CCD技术对物理显影过程的研究表明,添加抑制剂扩大了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几咱显影抑制化合物的显影抑制性,扩散性及定时性,并探讨了其对彩色感光材料性能及影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研究肼感染显影动力学,对肼感染显影的显影速度及其活化能进行测试和计算,籍以讨论有关肼感染显影过程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肼感染显影的早期是直接显影,活化能低;后期是灰化成核显影,活化能高;而低曝光量潜影核无灰化成核显影,活化能较高。高反差、短趾部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显影加速和显影抑制的竞争结果。  相似文献   

16.
显影加工控制方法对印刷胶片质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胶片的影像特性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极其显著,胶片冲洗过程中的操作控制是CTF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胶片冲洗过程的控制要素——显影液稀释比、显影温度、时间,定影液稀释比、定影温度、时间,显影液和定影液疲劳程度等,并对这些要素的影响进行了排序。最后,通过显影动力学试验,确定了"华光"牌印刷胶片冲洗的最佳控制条件,对提升胶片冲洗加工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显训综合应用有机和地机添加剂,影响显影剂的活性和含潜影卤化银微晶的性质,可使医用X射线胶片的黑白胶卷已曝光和我卤化银之间的催化还原速度差别增大苦干倍。研究这一效应的本质表明,影像密度的提高是由于在传统显影液中不显影的就寸潜影中心的卤化银微晶也加入到照相显影过程之中的结果,它导致感光涂层的曝光区银量增加。根据研究结果,在医疗机构进行了应用试验,用于医用X射线胶片的加工,由于影像密度的增加,可显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打印技术中,复印或打印稿件的质量主要受到显影过程与定影过程的影响,对于定影过程,主要取决于调色剂所用粘接树脂的定影温度、耐高温偏移性等。而显影过程则更加复杂,涉及到不同的显影方式、墨粉自身的带电性以及墨粉的转移传输过程。因此这一过程的研究也受到了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对相关文献中关于影响墨粉显影过程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针对墨粉的带电量的影响因素。此外,总结了聚合法墨粉与聚酯树脂墨粉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工作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银盐扩散型计算机直接制版材料 (Computer To Plate ,CTP) ,第二部分是可录型有机光盘 (CD R ,DVD R)记录介质 ,均属于信息记录领域的热门课题 .1 银盐扩散型计算机直接制版材料 (CTP)基于银盐扩散转移体系原理的CTP版材面临许多关键问题 ,如影像亲油、非影像亲水、高感、高反差、高分辨率以及物理显影银的结构对印刷质量和耐印力的影响等 .本文首先利用改进后的一维线阵CCD装置实现对版材上八个曝光级的物理显影过程的实时原位监测 ,得到了正负合一扩散转移版材上…  相似文献   

20.
感光乳剂中卤化银颗粒接收足够的曝光量后可形成潜影,经过显影便成为可见影像。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第一级放大。它的放大因子为10~9。但是影像的密度取决于单位面积上显出的银量和银影像的遮盖本领。如果单位面积上显出的银颗粒太少,影像就不能被眼睛或仪器(如密度计)检测出来。单位面积上银颗粒太少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或是因为曝光量太低以致具有可显潜影的颗粒太少;或是因为乳剂层中卤化银颗粒本来就太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