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于悬浮床加氢反应的水溶性Ni催化剂的预硫化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采用不同的分散及硫化过程,研究了水溶性分散型Ni催化剂的硫化,表征与评价了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硫化态催化体系。结果表明,在300℃条件下硫化,不论是采用分别破乳还是共同破乳,水溶性Ni催化剂均形成了NiS2、NiS晶体。采用共同破乳方案比分别破乳形成的硫化态Ni晶体的平均粒度小,能够更好地抑制反应过程中大分子自由基之间的缩合生焦。笔者还制成了稳定性较好的硫化态Ni催化剂的液溶胶催化体系,考察了其在加氢反应中的抑焦活性。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在原料油中能够高度均匀分散,在反应过程中具  相似文献   

2.
 在渣油悬浮床加氢分散型Mo催化剂前体的硫化过程中,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分析了催化剂表面的硫化状况,并对XPS谱图进行了拟合处理。结果表明,分散型Mo催化剂前体的硫化主要形成了四配位MoS2晶体。在100℃硫化条件下,分散型Mo催化剂前体硫化产物中,Mo4+约占全部Mo物种的81.62%(摩尔分数),表面Mo活性组分硫化率为68.94%,硫化产物中有效S含量为73.06%(摩尔分数);在300℃硫化条件下,产物中有效S含量为77.93%,表明在渣油悬浮床加氢工艺过程中,提高反应温度更有利于对分散型Mo催化剂前体的预硫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激光粒度测定仪、XRD和TEM分析手段对油溶性复配金属催化剂在委内瑞拉380号燃料油中不同硫化条件的硫化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复配金属催化剂在相同的硫化温度下,硫化时间越长所生成硫化物的粒径越小;在相同硫化时间下,硫化温度越高所生成硫化物的粒径越小。在硫化温度300、330、380℃时,复配金属催化剂中有少量的单层的无定型MoS2和无定型硫化镍;在硫化温度为410℃时,复配金属催化剂中明显出现成晶型的MoS2和Ni0.96S;440℃时,复配金属催化剂中出现大量多层的(4~5层)MoS2晶体和晶型更加明显的硫化镍,说明高温有利于催化剂生成晶型硫化态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固定床和膨胀床对加氢催化剂(汽油二段加氢精制催化剂和石蜡加氢精制催化剂)进行了器外预硫化.利用高压微型反应器,以1-己烯与正庚烷混合物(二者质量分数分别为16%,84%)为原料,在液体空速为7.2 h-1,氢气/原料油(体积比)为300,温度为120℃,压力为4 MPa的条件下,对硫化催化剂进行了模拟反应活性评价,并借助吡啶-程序升温脱附、程序升温硫化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硫化后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高温H2S穿透床层的速度较快;在相同时间内,温度升高硫化度增加;硫化催化剂活性在370℃左右达到最大值(98.38%).表征结果表明,高温硫化将导致催化剂活性相分散度变差,而且使高温硫化催化剂酸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制硫化剂对裂解汽油二段加氢催化剂进行浸渍预硫化,研究了浸渍温度对催化剂硫化度及活性的影响,并利用程序升温脱附(TPD)和差热分析法(DTA)测定了硫化剂的分解温度,表征了浸渍催化剂程序升温硫化(TPS)时的放热情况.结果表明,所合成硫化剂的分解温度为150~300℃,浸渍温度高时催化剂的硫化度及活性较高,浸渍自制硫化剂的催化剂在TPS过程中放热分散,在60~320℃较宽温度范围内产生H2S,且持硫率达到91.5%.  相似文献   

6.
以工业成型Al2O3为载体,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NiO负载量(w)为20%的NiO/Al2O3催化剂,采用BET,XRD,XPS,TEM等方法对硫化态催化剂进行表征,以含有双环戊二烯(DCPD)和苯乙烯的甲苯-正庚烷溶液作为模型化合物,在10 mL固定床加氢反应装置上考察了硫化温度对催化剂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80~320 ℃硫化温度范围内,随硫化温度的升高,硫化程度先增加后降低,NiO/Al2O3催化剂适宜的硫化温度为300 ℃;在300℃硫化时,硫化镍晶粒的粒径较小,分散均匀;在反应温度180 ℃、压力3.5 MPa、体积空速3.5 h-1、氢油体积比400的条件下,苯乙烯转化率达97.32%,DCPD转化率达94.78%,二氢双环戊二烯选择性达76.63%。  相似文献   

7.
采用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XR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助剂在催化剂分散硫化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助剂的加入能提高催化剂在渣油中的分散度,添加助剂SAl后,催化剂前体溶液在渣油中分散形成的液滴直径从3.0 μm减小到2.0μm以下;分散硫化完成后催化剂颗粒平均粒径从1.19μm减小到0.59 μm.助剂可以提高催化剂硫化态NiS2和Fex-1Sx晶体的晶粒分散度,促使它们之间的接触更为充分,使部分Ni原子取代Fe原子占据Fex-1Sx晶体上的某些晶格,形成高分散度的FeNis2混晶.  相似文献   

8.
硫化温度对NiWF/Al2O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压连续流动微反、XPS,EXAFS等手段考察了硫化温度对NiWF/Al2O3催化剂加氢脱氮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加氢脱氮催化剂活性相的组成及在硫化态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存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经300-400℃硫化的NiWF/Al2O3催化剂的加氢脱氮活性最高,当硫化温度为400℃时,W的充化转化率已达极大(-77%);继续升高硫化温度,对W的硫化转率影响不大,但使W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降低;当硫  相似文献   

9.
器外预硫化型MoNiP/γ-Al2O3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二苯并噻吩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器外预硫化型加氢催化剂MoNiP/γ-Al2O3的加氢脱硫初始活性及其储存稳定性。结果表明,使用不同配方的硫化剂,在反应温度160℃、浸渍温度160℃、浸渍时间4h、氮气热处理温度300℃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较好,部分可以达到器内预硫化催化剂的效果,但其加氢活性稍弱;二苯并噻吩在器内与器外预硫化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反应的历程类似,但是对于器外预硫化催化剂而言,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主要依赖于氢解历程。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的储存稳定性较好,长期储存后仍可以维持较高的HDS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原位硫化热重分析技术研究了氧化铝负载的氧化态Co-Mo加氢脱硫催化剂在H2S/ H2氛围下的热重行为。通过硫化过程的增重值可计算出催化剂的相对硫化度,并与微反装置测定的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HDS)进行了关联分析,发现催化剂相对硫化度与其HDS活性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比较了微反装置硫化和热重原位硫化的硫化态Co-Mo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微观形貌,结果显示,热重原位硫化的催化剂活性相微观形貌及活性相特征统计结果与微反硫化的硫化态催化剂相似。原位硫化热重分析可以作为快速筛选、评价加氢脱硫催化剂活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采用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FZC系列减压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在中试装置上进行两种不同方法的硫化试验,结果表明,在硫化压力、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硫化初期硫化剂用量,增大循环氢中H2S/H2比值。可以提高催化剂的硫化速度;在低温硫化段采用增加硫化剂用量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不利于催化剂预硫化的反应发生。进而提高整个催化剂系统的上硫率。硫化过程中较低的硫化氢浓度会对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脱氮活性和脱残炭活性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水溶性催化剂的硫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水溶性钼酸钠、硝酸镍和硝酸铁为催化剂前身物,研究多元金属复合催化剂在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过程中的加氢抑焦活性,及催化剂硫化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和分散介质对催化剂颗粒度、比表面积和活性价态的影响。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Mo-Ni-Fe>Mo-Fe>Ni-Fe>Mo>Fe。XRD、TEM、BET和XPS等分析表明,随着分散介质粘度的提高,催化剂分散度增加,颗粒度减小,比表面积增大;随着硫化反应温度的提高,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硫化率增大,其硫化物结晶度升高,颗粒度增大,比表面积下降,分散效果降低。  相似文献   

13.
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过程中Ni催化剂的形态与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溶性Ni催化剂存在下的克拉玛依常压渣油加氢裂化反应不同反应时间反应产物中的催化剂进行了分离和抑焦活性评价. 结果表明, 在反应时间为1和2h时, Ni催化剂主要存在形式为NiS和Ni3S2; 反应3h后, NiS成分相对减少, Ni3S2成分相对增加, Ni9S8晶粒的衍射峰强度在不断增强;反应时间为4h时,主要存在的晶体类型是Ni9S8;不同晶体类型硫化态催化剂的抑焦活性不同, 水溶性Ni催化剂存在下的克拉玛依常压渣油加氢裂化反应最适宜的反应时间为1~2h.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对催化裂化装置(FCCU)沉降器内结焦物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将结焦物划分为软焦和硬焦。焦的硬度与油气液滴和催化剂颗粒的沉积过程有关,尤其是结焦部位的油气流动方式和催化剂颗粒的运动状态,决定着未汽化的重质油组分液滴和催化剂颗粒的沉积形式和沉积物的构成,从而影响着焦的软硬程度。软焦是催化剂颗粒或油气在油气静止空间以自由沉降和扩散方式堆积在器壁表面而产生的结焦,形成的焦块松散,易粉碎,含催化剂比较多,颗粒粒径比较大,是一种堆积型结焦;而硬焦是油气液滴和细小催化剂颗粒在油气流动状态下,在器壁表面的附面层内以沉积方式粘附在器壁表面形成的结焦,焦块质地坚硬,含催化剂比较少。颗粒粒径细小,足沉积型结焦。还有相当一部分结焦物介于软焦和硬焦之间。  相似文献   

15.
采用碳-硫元素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电镜以及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处理后的工业固定床渣油加氢失活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保护剂、保护-脱金属过渡剂、脱金属剂、脱金属-脱硫过渡剂主要拦截杂质金属,并以NiV2S4的形态存在于催化剂中,脱硫剂、降残炭剂积炭更多。沿物流方向,积炭从软炭向硬炭转变,积炭量增加;金属沉积量和分解温度均先增加后降低,在脱金属剂中沉积量最大,沉积物分子结构最复杂;脱金属-脱硫过渡剂和脱金属剂床层出现严重板结;V元素含量先增加后下降,Fe元素含量逐渐下降,Ni和Ca元素含量的分布则相对平均。沿催化剂颗粒横截面,Fe元素主要沉积在外表面;Ni元素分布较为均匀;V在催化剂边缘处存在较多,中心处沉积量较低,在脱金属剂和脱金属-脱硫过渡剂横截面处呈V形分布,在脱硫剂和降残炭剂横截面处呈U形分布,多数分布在催化剂颗粒表面。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催化剂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FCC汽油为原料,在中型试验装置上考察230~400℃范围内硫化温度对MoCo/Al2O3催化剂加氢脱硫率及烯烃加氢饱和率、产品辛烷值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260℃下,随着硫化温度的提高,加氢脱硫率由84.4%逐步提高到91.1%;在反应温度280℃下,加氢脱硫率均可维持在96.0%以上,受硫化温度的影响较小。在上述两种情况下,250℃硫化时催化剂的烯烃加氢饱和率最低,辛烷值损失最小。表明250℃下硫化充分且碳含量较少是其FCC汽油加氢脱硫选择性最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水蒸气改性和酸碱改性γ-Al2O3为载体制备了2种NiMoP/ Al2O3渣油加氢催化剂(SR和MG),并进行不同硫化条件的处理得到硫化态催化剂。构建了原位红外光谱、Raman、XPS、TEM、TG-MS等系统表征体系,全方位研究了硫化态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分布、形貌、配位状态以及含碳物种等。结果表明:硫化温度由230℃升高到370 ℃时能促进2种渣油加氢催化剂样品硫化度的提升和NiMoS相的生成,同时含碳物种的含量增加且缩合度增大。与SR催化剂相比,MG催化剂较易硫化,MoS2条纹较长且层数稍低,NiMoS相占比稍高,说明通过载体改性适当减弱载体与活性相作用,可提高硫化度和活性相助剂化效果,进而提高渣油加氢脱硫率,与反应活性数据一致。通过设计实验证实了硫化过程伴随着积炭前驱体的吸附和生成,高温净化过程中活性相也能发生动态重排、转变和新生。合适的酸中心和活性中心密度、合适的助剂化程度、能够在反应温度下保持活性相的平衡浓度以及积炭前驱体脱附转化能力是理想的渣油加氢催化剂硫化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SAPO-34分子筛上MTO和烧焦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在线质谱考察了SAPO-34分子筛在不同反应温度下甲醇制烯烃反应(MTO)的产物分布、催化剂活性及选择性的变化,发现主要产物乙烯、丙烯在723K总选择性最高;催化剂在743K活性保持的时间最长。失活的催化剂程序升温烧焦表明催化剂上的积炭中含有氢。反复再生的催化剂维持活性的时间比新鲜催化剂有所延长。  相似文献   

19.
烷烃芳构化Pt/KL催化剂失活与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表征了失活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体积、晶相、积炭量和Pt晶粒粒度,并与新鲜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积炭堵塞L分子筛孔道和Pt晶粒聚集长大是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同时考察了烧炭温度对催化剂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炭可以有效恢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反应性能,并且低温烧炭可减缓Pt晶粒的烧结,有利于催化剂的再生,适宜的烧炭温度为3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