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世界石油工业》2003,(2):45-49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在国际液化天然气(LNG)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却很低。近年来,随着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天然气液化、重新气化、船运和储存成本的降低,美国企业界进口LNG的热情得到了极大鼓舞.从2001年初到2002年8月.埃尔帕索等多家公司陆续宣布了15个LNG进口终端项目的新建计划。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是在气田中自然开采出来的可燃气体,主要成分由甲烷组成。天然气经过预处理,脱除重质烃、硫化物、二氧化碳、水等杂质后,在常压下深冷到零下162℃液化既制成液化天然气(LNG),这是天然气以液态存在的形式,其体积仅为气态时的1/600。天然气液化后可以大大节约储运空间和成本,运输方式更为灵活,而且提高了燃烧性能。  相似文献   

3.
在液化天然气(LNG)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满足运输和安全的需要,通常都会对液化天然气(LNG)产品进行过冷处理,进行过冷处理需要消耗不少的能量,增加产品的单位能耗,降低产品的经济性。为了降低在液化天然气(IJNG)生产中的能耗,从整体角度出发,对LNG的生产、运输和使用时的状态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总结出了比较合理的LNC产品参数方案。一般来说,对于没有特殊要求的液化天然气(LNG)只需要做简单的过冷处理,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所以,在液化天然气(LNG)的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控制产品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液化天然气(LNG)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能源之一,其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需要使用气化器将LNG转化为天然气。在LNG接收站中,气化器是关键设备之一,又因其使用对当地环境、气候、水源等有不用的要求,因此对我国内河LNG接收站气化器进行正确的选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分析影响内河LNG接收站气化器选型的各种因素,从而提供一个合适的选型方案。  相似文献   

5.
L-CNG加气站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才兴起的液化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即L-CNG加气站)以LNG为气源,经高压液体泵加压后气化向CNG汽车加气,也可同时用低压液体泵向LNG汽车加气。为此,介绍了L-CNG加气站的特点和工艺流程,分析了其相对于传统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优点:可同时为压缩天然气汽车和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注燃料,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给出了典型的L-CNG加气站的工艺流程及设备布置方案,着重对L-CNG加气站的LNG低温储存和装卸系统,以及低温低压充注系统和高压气化系统,包括LNG槽车、LNG低温泵、LNG气化器等进行了说明,并介绍了相关技术要求。最后提出L-CNG加气站是目前CNG加气站向LNG加气站过渡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2006年中国LNG卫星站专题研讨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世界》2006,(6):70-72
国家引进进口液化天然气的规划和国内多个天然气液化项目的建成,为建设液化天然气卫星站、实现小区气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中国液化天然气市场培育初期,如何合理利用LNG卫星站把握进入天然气下游市场先机,如何保证投资合理和资源供应灵活,2006年中国LNG卫星站专题研讨会将就以下专题为您提供专业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油气世界》2006,(5):72-74
国家引进进口液化天然气的规划和国内多个天然气液化项目的建成,为建设液化天然气卫星站、实现小区气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中国液化天然气市场培育初期,如何合理利用LNG卫星站把握进入天然气下游市场先机,如何保证投资合理和资源供应灵活,2006年中国LNG卫星站专题研讨会将就以下专题为您提供专业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商品天然气一般由输气管道供给用户,但目前较多国家天然气在沿海或岛屿生产,用管道输气比较困难,大多采取液化天然气(LNG)的方式以船舶运输。近年来,LNG贸易发展较快,其贸易量约占天然气国际贸易总量的1/4。  相似文献   

9.
液化天然气(LNG)船靠船(STS)补货并保持LNG船连续不断向气化站提供LNG货物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艺方案,补货时舱内的压力和温度控制是影响整个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分析了环境温度、 LNG泵的运行、舱内LNG液位变化等因素对舱内天然气蒸发气压力的影响,并在实际应用中对不利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LNG船舱内的压力控制技术,为类似的LNG船旁靠项目的调试及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据预计到2020年,中国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将累计创造超过6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其中,将有138亿美元来自天然气的勘探和生产,183亿美元来自液化工艺,128亿美元产生于运输环节,而天然气的储存和重新气化则可创造152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1.
Strei.  C  王敏捷 《国外油田工程》1999,15(12):24-28
基于对天然气的需求,预计未来几年LNG(液化天然气)贸易将出现稳步增长。为此,新建LNG工程正面临着因运输距离延长、海上或环境恶劣地区油气藏工作增加所带来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LNG(液化天然气)已经成为国际天然气贸易的重要部分,这是在解决了水上运输天然气的商业化技术之后出现的曙光。尽管该行业需要昂贵的运输和储存设施,但LNG已经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建立了市场,  相似文献   

13.
�ҹ�Һ����Ȼ��(LNG)��½�ش���������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液化天然气的陆地储存与运输是天然气工业链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介绍了我国当前LNG储运市场中天然气液化站、LNG运输、LNG供应站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我国LNG储运设备中的支承、绝热、安全与流程设计等关键的技术水平,最后对发展我国LNG储运设备产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我国建成投运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基本负荷型液化天然气(LNG)工厂,日处理天然气150万m^3,LNG年产量约为43万吨。该工厂由德国Linde公司提供天然气处理和液化技术,由德国Tractebel Gas Enginering(TGE)公司提供LNG的储存和灌装配送技术。工厂的原料气来自附近的油气田。生产的LNG灌装在集装箱罐中,通过公路运输到各个接收站,然后,LNG被汽化并经过较短的管线输送给工业和民用客户。本文对该工厂的工艺流程进行技术分析,以期对国内液化天然气工厂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炼油厂供应增多和天然气的市场渗透导致今年以来中国进口液化石油气(LPG)市场陷入低落状态。5月份的液化气进口量只有31.70万吨,而过去4个月的进口量每月都只有30万吨左右,远低于2006年49万吨的月平均水平。与液化气市场相比,天然气市场却是一片繁荣。前5个月,自去年5月底开始运营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达到84.20万吨。  相似文献   

16.
LNG低温冷藏车在我国的发展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易腐货物浪费在运输途中,大力发展冷藏运输业、提高公路冷藏货物运输比例势在必行,开展节能环保型冷藏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总结我国冷藏车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利用液化天然气气化复温过程所释放冷量制冷的LNG冷藏车,分析LNG作为冷藏车燃料和LNG为冷藏车提供冷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结果表明:LNG冷藏车具有清洁环保和节约能源的双重优点,LNG气化复温所提供的冷量能够满足冷藏车制冷量需求,节能效果明显,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江楚标 《天然气工业》2007,27(7):124-126
液化天然气(LNG)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主要用途是作为燃料,是目前最清洁的一种能源。LNG的体积是常温下天然气体积的1/625,因而便于运输和贮存。正是由于这一特点, LNG贸易早在几十年前就成为了世界上仅次于石油的一种能源贸易的主要形式。进口LNG不仅进口了能源,而且也进口了宝贵的冷能,但如果不利用其冷能则是极大的浪费。为此,在介绍日本LNG冷能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利用我国中小型LNG气化站的冷能生产液氧、液氮等液体空分产品的可能性及经济性。随着我国LNG进口量和自行生产量的不断加大,LNG冷能的利用必将受到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8.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表示,我国未来若干年液化天然气(LNG)和液化石油气(LPG)前景看好,而LPG将是我国长期短缺的能源产品。  相似文献   

19.
所法国Cedigaz(一家世界公认的天然气研究机构)公布的最新统计资料,2005年世界商品天然气总产量28194亿m^3,比2004年增长2.1%。天然气贸易量达到8448亿m^3,增长了3.9%。贸易量占世界商品气总产量的比例达到了30%。2005年贸易净增长量为326亿m^3,其中,液化天然气(LNG)和管输气各占1/2。LNG贸易量增长率达8.6%,管输气贸易量增长3.4%,LNG的总生产能力为2380亿m^3。  相似文献   

20.
液化天然气(LNG)历来是一种细分市场产品。它的生成原理是将天然气温度降到极低,使其变为液态,以缩小体积、便于运输。 然而,液化天然气消费量目前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而相比之下,管道煤气的年增速仅为2%。液化天然气是全球增长最迅速的能源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