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文章分析总结了当前电热理疗功能服装的发展现状,并采用多学科交叉、人体工程学、交互设计应用等理论,利用纳米增强远红外电热元件的性能特点,设计开发了一款针织女性保暖理疗功能高腰针织休闲裤。研究表明:在具有柔性纳米增强远红电热布的高腰针织休闲裤中,复合纤维电热捻线织成的电热元件能在几分钟内快速提高人体特定部位温度,且温度与理疗功能可智能调节,对人体不造成任何伤害。  相似文献   

2.
基于柔性智能安全理念,以柔性纳米增强远红外理疗芯片为技术核心,结合5G通信技术、嵌入系统、移动终端显示及App等技术,将文胸与柔性纳米增强远红外智能元件相结合,并根据文胸的主要功能与结构进行智能元件的位置及电路节点设计,实现监测女性胸部生理信号和理疗的功能。同时注重文胸款式与色彩设计,既保证内衣的智能安全性,又实现美观和实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缓解女性生理期腹部疼痛且适用于日常穿着的功能性智能内裤,应用感性工学原理,访谈20名女性目标人群,确定基本设计要素。基于人体工程学和中医针灸学原理,确定内裤的腹部功能位置,并采用嵌入式工艺将柔性纳米增强远红外芯片制作在内裤腹部功能位置。经远红外热像分析得出,柔性纳米增强远红外内裤腹部渗入人体穴位温度达到25.8℃,并刺激按摩穴位;经穿着评价试验得出,穿着该内裤5天可以显著缓解生理期腹部疼痛。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太阳能远红外保健马甲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此太阳能远红外保健马甲按人体工学原理设计,将服装加工技术与远红外保健相结合,将远红外纳米电热材料和服装缝合在一起,配合使用大容量锂电池,并利用太阳能完成光能到电能的转换,以电能为激发能量,激发远红外纳米电热体主动辐射远红外线传递给人体,从而调节人体经络,实现取暖、保健和康复的作用,完成服装的功能化和智能化的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5.
针对孕妇对文胸安全舒适的需求,综合孕妇生理特征,选择柔性温感变色油墨传感器和柔性增强远红外线智能元件,设计开发一款可实时监测孕妇体温、具备胸部理疗功能的柔性智能安全文胸。利用温感变色油墨中的温感传感芯片传递图案(温度)变化信息,采用纳米增强远红外线理疗功能系统,可实时对孕妇胸部深入理疗按摩,缓解孕妇胸部因体温升高产生的胀痛、胸闷等症状,增强孕妇孕期安全与舒适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年轻女性对服装功能性、时尚性等需求,应用NFC技术及碳纤维发热膜,设计一款具有报警定位、发热理疗且兼具时尚感的针织女装。阐述定位、理疗功能针织女装设计背景、设计思路,介绍该多功能服装款式设计、面料设计、色彩设计,并对服装成本、生产工艺进行评价。该功能服装通过在腰部放置NFC芯片实现报警定位功能,在腹部放置碳纤维发热膜实现保健理疗功能,服装造型设计时尚,洗涤方便。  相似文献   

7.
杨培  王建萍 《针织工业》2017,(12):75-80
针对横编针织服装编织工艺的高效精准化生成问题,以横编针织女套装上衣设计为例,概述可视化编织工艺柔性模板的概念,分析编织工艺柔性参数化设计关键问题。基于服装CAD纸样技术,在Easy Craft编织工艺设计软件的技术支持平台下,探讨可视化编织工艺柔性模板及模板库的建立。通过模板调用试验和样衣制作试验,验证横编针织女套装上衣可视化编织工艺柔性模板的高效性、精准性和灵活性,为丰富横编针织服装的款式品类以及编织工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针织服装的面料特性和款式特征,并对收集的大量针织服装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款式图和排料图进行分类和比较.总结出针织服装排料大体可分为矩形、H形、L形3种框架,并举例说明了针织内裤、运动休闲装、泳装的排料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病号服装结构功能设计单一的问题以及满足患者对服装的智能化需求,以乳腺癌患者手术后所穿服装的设计为例,探索基于模糊理论的病号服装的设计及应用。通过组合法、互渗法和转换法3种模糊理论方法,从款式舒适性、便捷性、智能化、安全性等方面对针织柔性智能病号服装进行设计,总结出模糊理论在针织柔性智能病号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思路及途径。指出模糊理论设计方法可实现多功能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多样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为消除儿童在近场走失演变为丢失的安全隐患,选择以iBeacon定位元件为载体的微定位技术。通过对iBeacon微定位元件原理分析及其性能测试,结合服装款式设计、工艺设计以及元件与针织面料无缝融合设计,实现以近场定位安全为目的的儿童针织服装设计,并对其定位功能、时尚舒适功能及成本核算进行市场可行性分析。研究表明:以iBeacon微定位技术为核心的针织服装设计具有一定的可穿着性与产业化应用价值,对以智能科技为元素的安全性服装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采用酸水解法制备纳米微晶纤维素(NCC)悬浮液,基于真空抽滤法获得NCC薄膜。然后,以NCC为分散剂,并改变其加入量,制备石墨烯/NCC复合涂料液。最后,基于旋涂法将不同配方的石墨烯/NCC涂料液施涂在NCC膜的表面,获得NCC/石墨烯柔性导电薄膜。实验结果表明:添加NCC可有效地提高石墨烯的水相分散性;相比于纯NCC薄膜,NCC/石墨烯复合薄膜的电导率和力学性能均有所增强,但复合薄膜的透光率和热稳定性有所下降;与NCC薄膜相比较,NC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增加了207.1%和128.3%,NC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电导率最大值可达到2.25 s·cm-1。  相似文献   

12.
针对白酒发酵过程中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殊性,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指纹图谱法对不同老熟方法制备的窖泥的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方法C制得的窖泥经三轮次酿酒生产后,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较方法A与方法B丰富,且特征PLFA的种类与50年以上窖龄窖池窖泥相同;使用方法C制得的窖泥微生物含量高于方法A与方法B,并接近于50年以上窖龄窖池窖泥;使用方法C制得的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与50年以上窖龄窖池的相似度最高。使用方法C的窖池所生产的浓香型白酒出酒率最高,为(36.52±0.67)%,窖香浓郁、酒体丰满、入口醇甜、味长、尾净。因此,使用方法C所制得的窖泥优于方法A与方法B。  相似文献   

13.
该试验以河南平顶山大面积栽培品种香梨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了香梨果酒的发酵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 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香梨果酒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 结果表明,香梨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初 始pH值3.5、酵母添加量0.3%、发酵温度25.2 ℃,在此条件下,香梨果酒的感官评分为94.4分;从香梨果酒中共鉴定出香气物质68种, 占总香气成分的99.55%,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为乳酸乙酯(11.94%)、乙酸异戊酯(1.17%)、己酸乙酯(4.41%)、乙酸己 酯(2.09%)、辛酸乙酯(11.75%)、丁酸乙酯(9.04%)、异戊醇(12.69%)、正己醇(4.30%)、2,3-丁二醇(6.01%)、苯乙醇(3.36%)、苯 甲醛(2.01%)。  相似文献   

14.
《染整技术》2011,33(8)
Waterproof and breathable fabric: A ,Review By Xuanting LIAO , Xiaoqiang MA, Wuh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and College of Textile Garment, Wuhan, Hubei Abstract: Waterproof and breathable (W&B) fabric is one of new type of functional textiles gradu  相似文献   

15.
为制备耐磨性能良好的双疏型纤维膜并将其应用于油/水、油/油分离领域,以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的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为基材,采用多巴胺(DA)与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G617)对纤维膜进行改性制得双疏型PAN纤维膜。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手段探讨纺丝条件、DA与G617用量等对改性前后PAN纤维膜表面形貌以及疏水疏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纺丝液中PAN质量分数为13.8%、纺丝电压为18 kV时,纤维形貌最佳;改性后PAN纤维膜的乙二醇接触角可达135.1°,甲苯接触角为0°,水接触角可达141.9°,色拉油接触角可达131.2°;摩擦20次后PAN纤维膜的水、色拉油接触角均大于125°,可顺利实现水/甲苯、甲苯/乙二醇以及甲苯/水乳液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石蜡起始挥发温度低的问题,采用双螺杆挤出机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耐高温相变蜡(PC-WAX)/聚丙烯(PP)共混物,并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与双柱毛细管流变仪对共混物的热性能与流变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PC-WAX质量分数为20%的共混物其起始挥发温度为225.91 ℃,相比纯PC-WAX增高,且热挥发速率减小;PC-WAX/PP共混物熔体属于剪切变稀流体,随着PC-WAX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物熔体的剪切应力、剪切黏度与黏流活化能逐渐减小,在温度为180 ℃、剪切速率为5571.21 s-1下,PC-WAX质量分数为20%的共混物熔体剪切应力、剪切黏度与黏流活化能较纯PP分别下降了52.9%、48.6%和66.3%;共混物的结构黏度指数随温度的升高和PC-WAX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李涛  杜磊  孙洁  张益洁  邹奉元 《纺织学报》2019,40(5):113-118
为探究短裤松量变化对截面廓形的影响,选取与裤装造型密切相关的腰围、臀围等特征截面进行研究。通过[TC] 2三维扫描仪获取截面点云数据,利用小脑神经网络进行曲线拟合,提取最小外接矩形面积、厚宽比及间隙量表征截面廓形变化,通过回归分析构建短裤间隙量与松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短裤松量与臀围、裆围及裤口围截面厚宽比呈负相关,臀围、裆围处间隙量主要向截面两侧及后中部位累积,截面形状趋于宽扁;经两配对样本T检验,间隙量的预测值与实际测量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间隙量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人体、服装截面廓形及三维仿真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消防员防护服面料的舒适性并考察织物组合舒适性的影响因素,选取我国消防服常用的11种织物,模拟消防服层次构成,即包括外层、防水透气层和隔热舒适层,进行多层织物热阻、湿阻和总热损失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选取的几种织物组合,其基本性能均符合GA 10—2014《消防员灭火防护服》标准,但热湿舒适性与美国标准仍存在一定差距;织物的热阻、湿阻和总热损失均与其面密度有一定相关性,其中织物热阻、湿阻与面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总热损失与面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织物组合间空气层的厚度对织物组合的热阻值影响较大;织物组合总热损失与克罗值、透湿率之间的回归模型可直接用于评价消防服多层织物的热湿舒适性。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Kinect深度相机三维人体扫描重建中人体特征尺寸提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散乱点云的三维人体自动测量方案。首先,对采集三维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经点云降采样、离群点滤波和表面重建,以及点云坐标转换,进而识别出人体正背面;然后,利用人体几何形状分析法,自动提取人体特征点和特征截面点云;最后,对得到的特征截面点云提取特征边界点,再通过基于凸壳的轮廓线提取算法得到特征边界线,通过三次B样条曲线拟合计算围度、弧长尺寸,利用坐标差值和欧氏距离计算长度尺寸,从而完成对三维人体点云模型的特征尺寸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案受人体体型因素影响较小,所提出的尺寸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案有效,并符合相关标准中测量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不冻液冻结乌鳢块冻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冻液冻结对乌鳢块冻藏过程中冰晶及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冻结温度(-20、-30、-40 ℃)的不冻液和空气冻结乌鳢块,以冰晶大小、盐溶性蛋白含量、pH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和持水性等为指标,考察了乌鳢块冻藏(-18 ℃)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采用-20、-30、-40 ℃不冻液冻结的乌鳢块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分别为310、226 s和125 s,生成冰晶的面积分别为308.8、142.4 μm2和86.5 μm2,分别显著短于和小于空气冻结方式下乌鳢块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3 412 s)和生成冰晶的面积(939.6 μm2 )(P<0.05)。另外,在-18 ℃冻藏过程中,经不冻液冻结的乌鳢块的盐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空气冻结组,而形成冰晶大小、pH值、TBA值、TVB-N含量、汁液流失率和蒸煮损失率均明显低于空气冻结组,其中-40 ℃不冻液冻结后的乌鳢块在冻藏过程中品质变化最小。综合以上结果,不冻液冻结比空气冻结能够更好地保持冻藏过程中乌鳢块的品质,且不冻液的冻结温度越低,冻结速率越高,形成冰晶越小,越有利于鱼肉品质的保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