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海洋电磁勘探技术及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海洋电磁法勘探能够成为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中必需的步骤,能够突破传统非地震勘探方法只能作为早期 构造勘探中无关紧要的方法,其原因在于海洋电磁勘探技术能识别高阻油气藏,从而达到直接找油气(DHI—DirectHydrocarbonIndicator)的目的。通过当前海洋电磁法的调研,对海洋电磁的基本原理、采集技术、处理解 释技术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现了目前国际海洋电磁勘探技术及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复电阻率(CR)法探测油气藏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电阻率(Complex Resistivity method缩写CR)法是基于位场理论的一种地面勘探方法,通过对地下低频一超低频基波的振幅一相位谱的高精度测量,研究被探测目标的电极化效应和近区电磁场效应所引起的谱参数异常,利用可极化物质的体积含量和粒度分布与各谱参数的相关性,结合油气成藏规律,建立异常模式,判断油气的相对富集区和富集中心,以便指导钻探。CR法经过十几个油气田、不同沉积盆地(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等)、不同成藏类型的60余口钻井的实际验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勘探效果(钻探验证符合率不低于70%),展示了该法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井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近20年得到快速发展,在石油钻探和开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井场核磁共振是指在油气钻探现场复杂恶劣环境下所开展的核磁共振测量、分析及应用,涉及基础理论、测量仪器、数据采集与处理、解释应用等多个方面。我国科技工作者经过数十年持续攻关,走过“引进—吸收—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发展之路,形成了适合陆相油气的核磁共振测量分析技术,并进行了工业应用,在若干新颖及前瞻领域形成了丰富的储备技术。在系统总结国外及我国井场核磁共振理论、方法及仪器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关键突破的基础上,展望了井场核磁共振技术在复杂油气、页岩油气等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页岩油气及深层复杂油气的勘探开发水平和进程。  相似文献   

4.
成品油库汽油装车油气回收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膜分离法4种油气回收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工艺特点,通过对4种方法优缺点的分析比较,确定采用吸附法作为油气回收首选方案,通过计算给出装置的油气处理能力,并对油气回收的外部系统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赵景美  文一涯  李洁  陈丙 《河南石油》2007,21(6):107-109
油气勘探成本控制对于整个油气行业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油气勘探项目的特征出发,将香蕉曲线法与挣得值法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油气勘探开发成本控制中去,实现了油气勘探开发成本全过程、实时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当今,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正在助力多种行业,石油公司也积极探索智能机器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本文梳理了国外油气行业中智能机器人的应用状况,分析了智能机器人在油气勘探领域应用的优势、挑战、市场需求及对策,对未来智能机器人在油气勘探应用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7.
《中国石油石化》2008,(19):I0055-I0055
目前油气回收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氧化焚烧法等,在油气回收的早期阶段上述几种方法都有应用。随着人们对油气回收技术认识的加深,吸收法由于其尾气排放浓度高和氧化焚烧法由于其不能回收有价值烃类组分而被淘汰。20世纪80年代,吸附法和冷凝法成为油气回收的主流技术。吸附法和冷凝法两种技术的投资对比基本相当,但在合理的投资和能耗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利用XMAC测井资料识别油气层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XMAC全波资料在油气勘探及油田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研究全波传播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XMAC测井资料识别油气的方法,即:原始波形识别油气法,纵横波比法识别油气和纵横波能量衰减法识别油气,在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曾文冲 《测井技术》1989,13(1):1-11
本文从世界性对油气需求的日益增长、结合勘探条件的日趋复杂、新技术不断引入测井领域、新测井仪器相继推出这些实际情况出发,论述了测井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传统作用与未来作用,展望测井解释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包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简要阐述了共在地质学领域的应用及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石油深部起源理论认为,石油、天然气与金属矿床一样都是地球排气作用的产物。含油气盆地的演化与地球外核的排气及表面的升降变化相呼应,表明了含油气盆地的深部构造本质。石油及天然气形成于地球排气作用出现冷分支的新生代,明显表现为热液期后的特征。油气以垂直运移为主聚集在流体动力学构造圈闭以及与此有关的地层、岩性圈闭中,与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这些理论为寻找新油气藏指明了方向。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特点是盆地基底深,沉积地层厚度大,故在已发现油气藏以下地层直至基底内部都有望发现新的油气藏。在新构造运动活跃、深部脆性岩石发育、具有良好盖层形成圈闭的地区,应首先采用深部地震对以构造裂隙油气藏为目标进行勘探。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对于查明深部断裂、高孔隙带和裂隙带是无能为力的,亟需开发非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此外,还可结合遥感、地球化学、张量分析、放射性、形态构造模拟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井地电法三维物理模型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通过采用不锈钢管模拟金属套管,细铜棒模拟供电电极,高阻绝缘板代表油层,紫铜板代表水层,并利用128道网络电位记录仪器水槽模拟实验,获得单一模型、横向和纵向组合模型的地面电位异常。通过研究钢套管井中供电存在高阻或低阻异常体时,地面电位等值线异常规律,可为井地电法研究油气储层或水层提供物理依据。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向油井中供直流电,在水(地)面测量电场分布的井地工作方式的直流充电法,对于目标油气藏能够有效地消除其上方电性不均匀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上、下几套油水层同时存在,且层与层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时,井地电法有可能圈定出不同储层的分布范围。因此,此法有可能在油田开发和注水开采中监测以及寻找剩余油气分布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是我国,特别是四川盆地的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对这类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目前在世界上尚无十分有效的方法。三维地震,包括三维三分量地震、重复三维地震即四维地震,由于建立了三维空间数据体,测网密度大,地下网格单元小,可以充分利用数据体的多种信息,如地震纵波,横波,快横波,慢横波及纵、横波速度等来描述裂缝的空间分布及含油、气、水情况,研究裂缝性油气藏,圈定含油气裂缝发育带的空间位置,甚至识别出死油气区(层),进而为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供依据。采用该方法可降低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14.
卫星遥感技术在油气长输管道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长输管道建设设计的新需求,说明了卫星遥感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油气长输管道勘察设计中的应用范围及应用方法,结合图表进行了探讨。根据油气管道设计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介绍了用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图片满足设计需要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海底输油气管道维护性检测中的工程物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征科 《海洋石油》2006,26(2):104-107
海底输油气管道穿越地形地貌复杂、水动力作用强烈、风暴潮影响明显的群岛及河口海湾水域时,因地质灾害诱发的海管断裂、原油外泄事故已有先例。定期或实时对海管路由区段进行维护性检测是石油天然气作业公司的既定程序。文章详细叙述了海底输油气管道维护性检测中的工程物探技术,实践证明“精密回声测深”、“旁侧声纳扫描”、“高分辨率浅层剖面”、“高精度导航定位”等方法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油气勘查技术作为一种近地表勘探方法,通过检测近地表土壤中的这些噬烃菌数量变化,从而预测深部油气藏。在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开展的微生物油气勘探的试验研究中,为了反映地下油气微渗漏在地表的真实体现,抑制干扰因素,获得与油气微渗漏有关的微生物异常,选择了3种微生物指标:甲烷氧化菌、纤维素分解菌、硫酸盐还原菌。检测油气藏上方近地表土壤中3种菌落的数目,然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微生物异常点,结合其它地球化学指标对微生物异常进行了分析,并推测地下油气的分布规律,同时探讨了微生物、地球化学异常与石油地质的关系,油气预测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贺西地区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西地区是我国几大板块的交汇处,多期的构造运动致使该区构造特征极其复杂,同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众多盆地.该区古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使不同大地构造环境具有五种不同的沉积基底,伴之以形成五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不同类型盆地构造特征与沉积演化差异很大,油气勘探前景亦不同.石炭-二叠时期,本区东部的巴彦浩特、武威、定西等盆地接受了一套厚度较大的海相到海陆交互相沉积,烃源岩厚度大、品质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侏罗系在本区形成三个沉降带,勘探实践中已找到一批小型油气藏,预示着侏罗系是本区重要的勘探层系.白垩系是本区勘探程度最高、油气资源丰度最高、找到油气储量最多的层系,深挖细找仍具很大潜力.贺西地区油气分布规律是:新生界以背斜构造油藏为主,中生界以隐蔽油气藏为主,古生界以断块潜山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8.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发展现状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作为一种直接找油方法,经过了曲折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步得到油气勘探工作者的承认,并在整个油气勘探程序中占据了它应有的地位;二连盆地吉尔噶郎图凹陷的稀油勘探和塔里木盆地大宛齐地区浅层油气藏的滚动勘探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在浅层油气田勘探领域具有较好的勘探效果。认为K-V指纹法是一项在油气田目标详查阶段可发挥很好作用的实用技术,而井中化探方法是油气化探一个新的、具有实效的应用方法,在储层预测和评价方面可发挥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地温法是非地震物化探手段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油气普查和勘探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简要介绍了地温法寻找油气藏的仪器设备、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特点,并举例说明了其应用效果。应用高精度测温仪,通过开展浅层地温测量和研究,可以达到寻找油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应用油藏影响函数,可以研究具有严重非均质性的油藏开发动态,特别是实现地质储量的早期预测。文章将油藏影响函数应用到了气藏开发动态研究之中,根据气体特性,提出了均质气藏的影响函数解,并建立了气藏通用影响函数模型,采用线性规划法求解其数值解。利用气藏的生产计量和定期流压测试等短期弹性试采资料,就可快速、准确地预测气藏弹性容量、孔隙体积、地质储量等,这为气藏合理开发提供决策技术依据,为气藏工程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