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俊  刘滨  蒲玉娥  乔继红 《吐哈油气》2003,8(4):327-331
注气混相驱作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主体技术之一,近年来在国外发展迅猛,并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而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尚处于矿场试验阶段。葡北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注气混相驱矿场试验基地。以葡北油田为例。立足国际上比较先进的VIP和GEM组份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和开展混相驱数值模拟研究,系统阐述注气混相驱油田开发机理,主要包含注气混相驱室内基础试验研究、注气混相驱关键指标确定、混相驱数值模拟技术。还针对葡北油田的开发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为我国在低渗透油田实施注气混相驱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现场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葡北油田注气混相驱开发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葡北油田为例,系统阐述注气混相驱油田开发所涉及到的油藏条件,油藏精细描述,注气混相驱关键指标确定,整体开发方案设计,强调低渗透油田开展注气混相驱之前必须开展包括油藏精细描述,混相驱室内试验评价,混相驱数值模拟,经济评价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还针对葡北油田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油田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丰富了低渗透油田混相驱开发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涠洲12-1油田涠四段油藏是国内海上第一个注天然气开发的油田。油藏构造倾角20°左右,利用油气重力分异作用,方案设计在油藏的高部位注气,低部位采油。注气恢复地层压力5MPa后采油,开发方式为非混相驱。经过组分模型与黑油模型模拟该油藏的二维剖面和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后,对比分析模拟结果,选择了黑油模型模拟油藏的非均质因素对注气开发效果的敏感性,以及模拟预测了注气非混相驱的开发方案,而没有使用混相驱工程中常用的组分模型。  相似文献   

4.
宋刚祥 《海洋石油》2018,38(4):32-35
随着注天然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不断完善,注气混相驱已成为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S油藏的地质及开发特点,在室内实验和流体相态拟合的基础上,提出近混相驱替方式,进行了注气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设计出用于现场实施的推荐方案。为S油藏及同类轻质油藏实施天然气吞吐强化采油的可行性方案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涠洲12—1油田涠四段油藏是国内海上第一个注天然气开发的油田。油藏构造倾角20°左右,利用油气重力分异作用,方案设计在油藏的高部位注气,低部位采油,开发方式为非混相驱。通过组分模型与黑油模型模拟该油藏的二维剖面和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后,对比分析模拟结果,选择了黑油模型模拟油藏的非均质因素对注气开发效果的敏感性,以及模拟预测了注气非混相驱的开发方案,而没有使用混相驱工程中常用的组分模型。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45  
提高或改善石油采收率(EOR或IOR)是油田开发永恒的研究主题之一。本文对世界注气EOR技术的发展作了概述,着重阐述了注气油藏描述、水气交替(WAG)混相驱、近混相驱、轻油油藏注空气(低温氧化)采油、应用水平井进行气驱及注气单井吞吐等重要问题。综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指出发展我国注气事业的关键是气源问题,应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当前,要抓住汪气驱先导试验,加强注气提高采收率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好技术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7.
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油藏注气难以达到物理意义上的混相。针对水气交替注入方式中气水切换困难的实际情况,在组分数值模拟方法中引入三相相渗滞后模型,结合某油田水气交替混相驱矿场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混相驱组分模型、考虑相渗滞后效应的模拟结果,与常规模拟相比,采收率有所降低,而采用近混相驱模拟,采收率降低幅度更大。新模型为准确预测注气开发及有效控制注气参数提供了新思路,在未来的历史拟合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葡北油田注气采油工艺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国  巩小雄  胡琪 《钻采工艺》2002,25(6):42-45
葡北油田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天然气混相驱开发的油田,注气混相驱项目是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之一。1998年油田投入注气开发,在注气方案设计、现场注气工艺技术应用方面,葡北油田注气开发开创了国内先例,其配套形成的完井工艺技术,气水切换技术,不排残酸酸化技术,吸气剖面测试技术,气体示踪剂监测技术为国内高油气比油田利用伴生气注气开发和三次采油技术应用将会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混相驱技术作为油田开发后期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阿尔及利亚扎尔则油田开展了注烃气混相驱先导试验,实施效果良好,在水驱采收率为62.8%的基础上,提高采出程度8.9%,最终采收率达到71.7%,展现了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开发状况下混相驱技术在该油田的应用前景。以油藏内部混相驱替特征分析及机理研究作为切入点,应用拟三元相图模拟了注烃气混相驱的驱替过程,探讨了影响混相驱替效果的关键因素。结合室内实验分析结果和先导试验矿场数据,从油藏特征演变、产出物物性特征分析、剩余油饱和度变化等方面深入分析混相驱替过程,全面认识混相驱替机理,正确评价混相驱的驱替效果,为油田实施混相驱技术的可行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注气近混相驱油藏开发理论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在油藏中注气难以达到物理意义上的混相。国外研究人员提出近混相气驱理论,其特点是注入气体并非与油完全混相,只是接近混相状态。文章首先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述油藏注气近混相驱理论进展;以吐哈丘陵油田陵2井为例,用组分模拟来展示近混相驱过程;通过细管实验模拟,研究多级接触过程中注入气-原油之间相态等物性参数的变化,进一步证实近混相驱机理;最后对油藏注气开发动态预测模型进行总结。针对目前近混相驱动态预测和开发指标计算不准、气体突破预测及注气参数控制不利等问题,指出研究注气近混相驱开发动态预测模型的方向,为油藏的注气近混相驱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李泳胜 《吐哈油气》2006,11(2):138-143
国内外及吐哈盆地注气混相驱、非混相驱开发稀油及天然气吞吐开发稠油的成功经验证明,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等油藏开展注天然气增压增能、降粘、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一定能够成功,预计一定能够见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泳胜 《吐哈油气》2006,11(1):35-40,43
国内外及吐哈盆地注气混相驱、非混相驱开发稀油及天然气吞吐开发稠油的成功经验证明,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等油藏开展注天然气增压增能、降粘、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一定能够成功,预计一定能够见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注气混相驱机理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实验研究和相应的模拟研究是混相驱机理研究和油藏注气工程评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气压力-组成实验、多级接触实验的相平衡计算理论模型。建立了应用状态方程和现有的工程工具模拟实验室PVT(压力、体积、温度)数据,拟合注气压力-组成实验、 混相和非混相细管实验来对注气驱的混相能力及驱替机理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油藏注气混相驱混相能力及驱替机理的评价,验证了所建立的通过扩展实验室结果的评价方法,可为油田注气混相驱设计提供可靠的室内和理论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俊  袁玉梅  乔继红 《吐哈油气》2004,9(4):331-334
气水交替驱作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主体技术之一,在我国该项技术尚处于矿场试验阶段。葡北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气水交替驱矿场试验基地。以葡北油田为例,结合葡北油田气水交替注入过程中出现的注水转注气无法实施的实际问题,进行多因素分析,通过大量室内基础实验、现场试验和机理研究,最终成功解决注入井气水切换问题,确保了注气混相驱的顺利实施。同时,还针对葡北油田的开发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为我国在低渗透油田实施气水交替驱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现场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白彦华 《钻采工艺》2008,31(2):68-70
温五区块属于吐哈油田早期投入开发的主力区块之一,随着区块含水上升,稳产难度增大。根据区块地质及油藏流体特征,结合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主力油田具备注气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和条件。2002年开始在温米油田温五区块开展了注气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在先导试验实施过程中,进行了注气工艺技术的研究与配套,形成了高压注气完井工艺技术、高压分层注气井的投捞调配技术、水气交替注入技术等配套工艺技术,为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油田的工业化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工艺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油藏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祝春生  程林松 《钻采工艺》2007,30(6):55-57,60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卜对CO2驱工艺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注CO2气驱的增油机理、驱油类型、注气方式等。增油机理主要包括降粘作用、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膨胀作用、降低界面张力等;驱油类型主要包括混相驱、近混相驱、非混相驱等;注入方式包括连续注CO2气体、注碳酸水、水-CO2气体段塞交替注入等。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效率进行了矿场可行性分析,说明CO2驱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具有巨大潜力,对我国低渗透油藏注CO2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涠12-1油田涠四段油藏注采井网不完善,并且在钻完井过程中由于储层受到严重污染,注水较晚,最终导致涠四段油藏地层压力下降,开发效果不好。为改善该油藏开发效果,试图进行注气开发,为确定油藏注气开发的效果,结合油藏的地质油藏特点,综合运用带倾角的长岩心注气重力稳定驱、带倾角的注采井组二维均质剖面模型、层状剖面模型以及韵律剖面模型,并采用注气驱机理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注气驱替机理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涠洲12-1油田中块涠四段注气非混相驱油的主要机理为重力分异辅助作用,储层非均质性、油气毛管压力和注入气黏度变化对注气驱油的采收率影响较小。采油速度不超过5%,注气近混相驱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下倾气驱油界面,且比注水开发将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18.
葡北油田气水交替驱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吐哈盆地葡北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气水交替驱矿场试验基地,开发方式为气水交替注入混相驱开发。为解决葡北油田气水交替注入过程中无法实施注水转注气的实际问题,通过室内长岩心驱替实验,进行了注气机理、现场酸化解堵、高压注液氮、注入井关井降压等多项研究,解决了注入井气水切换的问题。葡北油田实施混相驱开发以来,地层压力和流压保持水平均在混相驱开发确定的压力界限以上,地层流体黏度由原始的0.67mPa·s降为目前的0.20mPa·s,体积系数由2.210增大为2.819,饱和压力由29.44MPa上升为目前的32.86MPa,原油组分变化明显,中间烃含量由23.79%上升至25.12%,证明葡北油田实现混相驱开发,开发效果较好。图2表2参9  相似文献   

19.
气体示踪技术是注气油藏现场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混相驱油藏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气体示踪剂的筛选上,缺乏统一的筛选参数和筛选方法。通过对气体示踪剂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对比研究,提出了7个筛选参数,并建立了基于模糊优选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混相驱气体示踪剂筛选模型,同时,以吐哈盆地葡北油田为例,对4种常用的气体示踪剂进行筛选排序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快捷地筛选出指定油藏的最佳气体示踪剂。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油田注气开发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适用条件,注气方式和干气非混相驱开发的生产特征,阐述了在注气开发中,地层压力等一平隐阶段是注气开发的主要见效阶段,分析了注气开发和注水开发在流体突破前后的生产特点,并指出不论是注气开发还是注水开发,地层压力是影响油井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