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Solidworks对齿轨机车行走系统建模,并在组件Solidworks Motion下进行动力学仿真,围绕系统关键参数对机车的运行稳定性进行了具体的研究,给出了改善齿轨机车运行稳定性的方法,对齿轨车辆的安全运行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四模块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仿真模型,在模型中考虑CHN60普通钢轨与60R2槽型钢轨的影响,对有轨电车的非线性运动稳定性、直线运行平稳性以及曲线通过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类钢轨上运行的车辆均具有良好的动力学性能;CHN60普通钢轨上车辆的非线性运动稳定性和平稳性要优于60R2槽型钢轨上的车辆,但两者相差不大;60R2槽型钢轨上车辆具有更好的曲线通过能力,且槽型钢轨断面具有一定的护轨功能,因而在有轨电车钢轨选型上,建议使用槽型钢轨。  相似文献   

3.
牵引齿轮齿轨作用系统是齿轨列车在大坡度地段运行时的主要承载结构,其动态啮合状态将对齿轨列车安全平稳运行有较大影响。围绕国内首条齿轨列车试验线工程,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及齿轮传动动力学理论,以Strub齿轨结构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建立了具有35个自由度的车辆-齿轨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美国五级谱为不平顺激励输入,重点探究了坡度、运行速度对齿轨啮合力及接触压力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了不同齿形及实际啮合中心距下的齿轨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同等坡度下齿轨动力特性随着速度的提升逐渐恶化,坡度越大则动力响应越明显;斜齿作用下的齿轨动力响应小于直齿系统,啮合力及接触压力分别降低33.51%与38.97%;牵引齿轮与齿轨间的实际啮合中心距越小,则动力响应越大,最大增幅约为22.06%。  相似文献   

4.
可心萌  曾京  曾一鸣 《机械》2014,(8):22-26
采用ADAMS仿真软件建立了脱轨前的车辆系统动力学轮轨接触模型和脱轨后的多刚体接触碰撞模型来研究制动盘对铁道车辆脱轨后运行行为的影响。为了真实地模拟车辆脱轨后的运行行为和接触力,接触模型包含车轮-轨道板和制动盘-钢轨两对接触,设置了合理的接触参数并使用了真实的三维几何外形和非线性接触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制动盘在车辆脱轨后与钢轨发生了连续的接触碰撞,可以抑制脱轨车辆进一步脱离线路。  相似文献   

5.
起重机大车运行经常出现啃轨现象。所谓啃轨 ,就是车轮轮缘与轨道侧面压触 ,产生严重的挤压摩擦。轻微的啃轨不影响使用 ,常常被设备管理者忽视。严重的啃轨 ,使车轮与轨道产生剧烈磨损 ,并且大大增加附加载荷 ,使起重机运行扭摆 ,产生噪声 ,影响起重机的正常工作 ,严重时起重机开不动或脱轨 ,影响起重机的使用安全可靠性。使用经验表明 ,在正常情况下中型工作类型的起重机的车轮寿命约为 8~ 10年 ,若有啃轨现象 ,寿命可降为 1~ 2年 ,甚至几个月就得更换车轮。1 啃轨原因的分析  起重机大车运行车轮啃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车轮、轨道、车…  相似文献   

6.
针对重型采煤机在不同运行过程中出现轨齿轮中心距变动的情况,首先确定了齿轨轮中心距的变动范围,然后在三种不同的中心距工况下对齿轨轮受力进行仿真分析。分析数据可以作为牵引机构特别是齿轨轮设计改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能否实现轨道外侧旧钢轨回收,是长轨车组综合性能提升的关键,因此,设计了一种钢轨外侧回收装置.简要阐述了该装置的总体结构,并详细分析了该装置中的防侧翻机构、液压拨轨机构、摇臂滚筒机构等主要部分的功能与结构设计.经测试与试用表明,该装置在钢轨外侧长钢轨收轨作业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销轨弯曲角度情况下采煤机行走机构运动时的动力学特性,利用ADAMS仿真分析软件对不同弯角结构下采煤机行走机构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销轨的弯曲角度越大采煤机行走机构在工作时的啮合力和速度波动越大,其动力学特性越不稳定。该研究结果可为井下销轨的设置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中,钢轨作为回流系统的一部分,当电客车运行时钢轨和地之间会存在电位差,电位差过高时则会影响人身或设备安全。为此,通过分析牵引供电系统轨电位形成的原理,并进行现场测试与验证,对轨电位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地齿轨旅游交通系统是一种采用齿轮齿轨驱动或齿轮齿轨+钢轮钢轨驱动、可满足40‰~480‰线路坡度、适用于复杂山地条件的轨道交通系统,对其车辆、齿轨、齿轨道岔、入齿装置等关键技术以及国外现有的齿轨线路进行分析,提出国内发展山地齿轨旅游交通系统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该制式轨道交通系统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曹德威 《中国机械》2014,(9):133-133
起重机在运行过程中,因为多种原因可能会出现啃轨现象,啃轨可能造成轨道磨损、脱轨等不良后果,降低了起重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在检验工作中,要认真分析,找出产生啃轨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啃轨问题。  相似文献   

12.
齿轮齿条副是齿轨铁路的关键驱动部件,掌握齿轨车辆运行过程中齿轮齿条副齿面的磨损状况和规律,有利于保证齿轨车辆的平稳安全运行。为此,分析了Strub齿轨形式的齿轮齿条副变安装距传动过程,并对变安装距传动关键参数进行了计算;引入安装距步长和滑移距离步长,将变安装距齿轮齿条副连续传动过程离散化处理,构建了变安装距齿轮齿条副齿面磨损体积和磨损深度数学模型;为了验证数学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齿条磨损试验验证;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不同参数对齿面磨损的影响,得到了影响齿面磨损量的关键因子及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齿面磨损深度实测值与所建模型理论值变化规律一致,验证了磨损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研究发现,齿条齿顶处磨损最为严重,选用变位系数较大的齿轮有利于减小齿条齿面磨损量。  相似文献   

13.
结合采煤机齿轨轮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确定齿轨轮的结构尺寸,采用Solidworks和ABAQUS软件,建立了齿轨轮与销排的仿真模型,开展了不同中心距对齿轨轮啮合特性的影响分析,找到不同中心距对齿轨轮啮合特性的影响规律,对选用合理参数齿轨轮、延长齿轨轮使用寿命、提高采煤机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佩原  王聪  陈帅  吴磊  王衡禹 《机械》2021,48(9):44-49
建立了某重载货车的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在轨侧涂油、轨顶涂摩擦改进剂和全面摩擦控制三种摩擦控制模式下车辆通过具有标准廓形和磨耗后廓形钢轨的曲线时的动力学性能和磨耗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只对高轨轨侧进行润滑会使车辆通过小半径曲线的脱轨系数和横向力增大,而对两侧轨顶进行摩擦控制可以减小脱轨系数和横向力,摩擦改进剂对改善车辆在磨耗轨曲线通过性能的作用效果好于标准轨.不同摩擦控制模式下轮轨横向力的变化主要由不同摩擦控制模式对横向蠕滑力和法向力横向分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引起,磨耗轨的横向力组成成分的变化比标准轨更明显.三种不同的摩擦控制模式都可以减小高轨磨耗指数,其中全面摩擦控制的效果最好,且对磨耗轨的减小效果好于标准轨.只对高轨轨侧涂油会使磨耗轨的低轨磨耗指数略有增大,而无论是否采取高轨轨侧涂油,两侧轨顶涂敷摩擦改进剂能明显减小低轨磨耗指数,且对标准轨的减小效果好于磨耗轨.  相似文献   

15.
张治贵 《机械管理开发》2021,36(8):87-88,110
为精准掌握窄轨列车的运行阻力,在研究煤矿窄轨列车运行阻力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基于UG软件建立不同型号窄轨列车的三维模型,将模型导入ADAMS软件中完成相应参数的设置后对其运行阻力系数进行仿真分析,并搭建试验平台对实况下窄轨列车的运行阻力系数进行研究.通过开展一系列研究为保证窄轨列车的稳定、安全运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桥式起重机 (以下简称桥机 )在使用过程中常发生啃轨现象 ,严重时会使车轮与轨道剧烈磨损 ,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 ,车轮的运行阻力随即急剧增加 ,致使桥机的运行不平稳 ,发生扭摆并拌有响声 ,甚至会使桥机发生脱轨故障。邯钢线材厂高线车间 6号桥机承担加热炉上料工作 ,经常满负荷作业 ,使用频率较高。由于大、小车车轮同时发生严重的啃轨现象 ,新换的车轮在使用仅 4 5天后就需要更换 ,致使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工人维修作业量加重 ,备件费用增高 ,有时还造成大、小车运行电机烧毁和断轴事故等。1 啃轨原因分析1 1 车轮安装不当   (1)车轮的…  相似文献   

17.
以国产147 mm节距齿轨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工作状态以及不同工况下齿轨轮的接触应力与弯曲应力,进而得出在中心距最小、节距最大时齿轨轮的损伤最大。此研究可为齿轨轮的生产及安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轨顶涂覆摩擦改进剂对轮轨黏着特性影响的分析,发现摩擦改进剂不仅会改变轨面摩擦因数,并且会改变Kalker权重系数,这与通常认为的摩擦改进剂只改变摩擦因数不同。考虑摩擦改进剂对摩擦因数和Kalker权重系数的影响,研究货车车辆在轨顶涂覆摩擦改进剂的轨道上运行时的动力学性能。利用SIMPACK软件包建立货车车辆模型,包括车体、摇枕、侧架、轴箱、轮对等部件,分析车辆在轨顶涂覆摩擦改进剂的轨道上直线和曲线运行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计算结果表明,摩擦改进剂可以明显改善车体的横向平稳性,而对车体的垂向平稳性影响较小;摩擦改进剂会使车辆的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小幅增加,但是均小于国标规定的安全限值,不会影响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桥式起重机桥架(以下简称大车)在集中或分别驱动情况下运行时啃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全新自主研发的轨道车辆供电维修车行走系统,阐述了陆轨两用车的功能与总体结构.为了使模拟仿真更真实,对陆轨两用车进行总布置设计,构造出车辆的形态并建立整车CAD模型,同时建立了地铁站台与轨道线路的模型,为仿真分析创造出虚拟环境.通过ADAMS软件脚本控制仿真分析方法对转换系统进行运动学仿真,模拟出陆轨两用车从轨道上向站台上转换的过程.基于对转换过程中各部件速度曲线的分析,验证了陆轨两用车陆轨转换系统工作的可行性.最后阐述了陆轨两用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