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问:调幅加网和调频加网有哪些区别和优缺点? 答:网点是再现彩色连续调原稿的基本方式,网点大小担负着再现图像的墨层厚度、阶调层次浓淡变化及色彩的组织作用。目前彩色原稿复制的加网方法有  相似文献   

2.
网点是印刷的最基本单元,担负着组织图像层次、轮廓及色彩的任务,网点的特性直接影响到复制图像的特性。印刷加网方式经历了从照相网屏加网、电子加网,到现在的数字加网的过程。数字加网技术是实现印前数字化的必然要求,可分为:调幅加网技术,调频加网技术,以及包含调幅加网和调  相似文献   

3.
加网技术     
张丽 《今日印刷》1996,(5):16-19
计算机加网的形式很多,有无理数加网、有理数加网、AM加网、随机加网及高频图案加网。计算机加网优点很多,主要表现在存贮能力、图像分辨率、网点形状及网点结构等方面。即使是同样的分辨率,图像发生器产生的图像效果与Photoshop的效果会  相似文献   

4.
印刷是一个半色调复制过程,阶调、色彩等信息的传达要由网点来完成.加网技术从过去的传统加网方式,包括投影网屏加网、接触网屏加网、全阶调格拉达加网、电子加网及激光电子加网技术,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加网技术,顺应了整个印刷过程的全数字化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混合加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调幅加网、传统调频加网以及点扩散调频加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混合加网原理,对混合加网技术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的调幅加网或调频加网相比,采用不同分色版应用不同加网技术的混合加网方式,可有效提高图像阶调再现质量,且操作简便,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6.
潘伟 《印刷世界》2003,(2):19-20
网点是表现图像层次最小的大单元,是构筑图像的最基本元素。网点的大小、形状、角度、以及加网技术方法都对印刷图像是否忠实于原稿的复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印前处理时,针对不同的印刷方式和印刷条件,以及客户对印品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与其适应的加网方法。加网方法从最初的照相加网到现在的激光电子加网,先后形成了有理网格、无理网格和复合网格等加网技术,至90年代调幅式加网技术已基本成熟。调频加网是80年代初开始研究、90年代推入市场的一项全新技术。目前,从加网方式上讲,主要分为调幅加网(SAM)和调频…  相似文献   

7.
因传统调幅(AM)网点及调频(FM)网点在阶调表现上存在不足而产生了混合加网技术,即亮调区域和暗调区域使用FM网点、中间调使用AM网点.本研究为在柔性版印刷中获取最佳的混合网点组合配对,采用实验研究法,依据柯达Creo的Maxtone混合加网技术设计了11组不同的混合网点(FM-AM-FM)组合,利用柔性版印刷、混合加网技术及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在塑料薄膜上印刷导表,并进行测试.然后测量采用11组混合网点的印刷品之间质量特性的差异,经由统计分析得到FM-AM-FM阶调百分比优化组合为10%-75%-15%(0~10%为FM网点、10%~85%为AM网点、85%~100%为FM网点).本研究结果将为柔性版印刷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既提升印刷质量又节省成本,并达到最高的顾客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印刷是通过网点来还原图形、图像的色彩和明暗层次,网点的形态直接影响到复制图像的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网技术已经发展到数字加网时代。数字加网技术可分为:调幅加网技术,调频加  相似文献   

9.
五、调频加网 调频加网理论的产生已有一段时间,在投影网屏发明100年时,即1982年德国Scheuter和Fisher申请了专利,但因当时普通计算机的计算和存贮能力尚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未能付于实施。后改进了理论及10年来计算机的发展,到1993年初Agfa公司、Linotype—Hell公司分别推出了调频加网技术,1993年8月我国北大方正也开发出自己的调频加网技术。 调频加网技术是图像经扫描输入后,经处  相似文献   

10.
第六节加网技术一、电子加网方式加网技术是再现彩色连续调图像的基本方式。连续调原稿复制时,应将原稿的连续色调转换成半色调,完成这一转换的手段称为加网技术。传统的加网技术都是采用网屏分割像素来形成网点的。80年代初出现了电子加网技术,在电子扫描加网中,在计算机的彩色图像处理上,就不再使用网屏加网,而采用电子网点发生器RIP的加网方式加网。通过加网可将连续凋原稿分解成像素(网点或网穴),像素是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通过图像单元和空白的对比来再现原稿的连续调效果。加网中首先将整幅图像进行网格化,在每个网格单…  相似文献   

11.
图像在印前图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占有较大比重,对于图像的调幅和调频加网复制而言,可容纳的信息量与实际容纳量同加网图像的阶调和细节再现紧密相关。以信息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加网图像的信息容量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调频加网地图印刷阶调复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地图印刷广泛采用调幅加网对原稿进行处理,其阶调复制特性和印刷技术已非常成熟。但由于调幅加网存在一定的缺陷,印制的地图存在诸如线条锯齿感、龟纹、阶调层次表现不佳等问题。调频加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其用于地图印刷时的阶调复制特性和规律,目前只有定性分析,没有定量研究,还不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本研究在实验基础上,以调频加网为研究对象,通过制版、印版线性化、印刷成图、网点增大补偿等手段,探索了调频加网地图印刷的阶调复制特性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课题通过研究柔版印刷中不同混合加网技术对印品质量的影响,获得了针对CTP制版柔版印刷的最优混合加网技术.实验采用了柔性版印刷中11种不同比例组合的混合加网技术(FM-AM-FM),在PVC基片上印制特别设计的色表.通过对色表的测试以及网点静态分析,以获得最优混合加网的组合.希望本实验得到的最优混合加网组合的数据能为柔性版印刷商更好地了解不同加网技术的特点提供帮助,通过选择加网技术提高印刷质量,获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进口浆料筛选设备价格昂贵的现状,在全国掌握该设备的运行特点和工艺要求之后,成功地研制出了与之相配套的DCS控制系统。系统以亲华XDPS-400为软件开发平台,同工控机,PLC及浓度,流量,压力液位等多个传感器和执行器一起构成DCS控制子系统,实现各筛选设备之间的联锁控制和自动排渣。系统多处采用了比值加串联控制策略和自整定PID/PI控制,并已在漯河银鸽红业公司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输出图像的质量,使人眼视觉产生连续调效果,使用了多级误差扩散算法生成网目调图像。多级加网技术在传统二值(0和1)之间增加了中间阶调,突破了长久以来人们一贯应用的"非黑即白"输出理念。通过分析传统误差扩散和多级误差扩散理论基础,提出了多级多阶误差扩散算法。多级多阶误差扩散采用迭代算法,引用图像四叉树来表示原始图像与输出网目调图像的差异。算法结果表明,多级多阶误差扩散加网技术使加网后的图像具有更为精确的阶调复制和更为丰富的层次再现,图像之间的过渡更为平整自然。  相似文献   

16.
根据PostScript语言有关加网的基本原理,对其定义的每种加网方式举例给予了说明。重点讨论了超细胞结构加网的实现方法和网点点形设计的方法,并结合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调幅加网阈值矩阵设计方法与加网原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报纸印刷和精细商业印刷中常用的加网线数,基于最小阈值矩阵原理,详述12 × 12网格的最小阈值矩阵的设计原则.并提出一种网线角度差小于1*的阈值矩阵设计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有理正切加网网线角度如何接近15°这一核心技术问题.同时,阐述了用此阈值矩阵实现灰度图像有理正切调幅加网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Moire条纹公式推证为基础,分析计算了常规加网、RTS加网以及OPTI三种加同参数配置下一次及二次干扰性条纹的周期和方向,用以比较三种加网技术在两色、三色及四色网点叠印后可能出现干扰性结构的状况。通过实际加网实验加以验证后,得到了相当吻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复制中的色域映射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各种颜色设备所能表现的颜色范围(即色域)各不相同,为实现彩色图像的复制就需要使用色域映射技术和算法.基于色域映射的重要性,介绍了色域映射的相关问题和各种映射算法,并分析比较了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和色域映射的效果.最后,阐明色域映射评价的标准是在映射前后得到"尽可能准确或接近"的视觉效果,针对的是整个图像而非某个具体的颜色.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基于移动窗口光谱角制图的拉曼高光谱成像方法(moving window spectral angle mapping Raman hyperspectral imaging method,MWSAM-RHIM),以实现乳粉安全的非定向筛查,有效弥补了传统定向检测方法的不足。在MWSAM-RHIM中,使用改进的光谱角制图算法计算待测样品光谱相似性,将超出正常阈值范围的像素点标记为掺杂,并生成可视化的二值图像。结果表明,MWSAM-RHIM对阴性和阳性样品的识别率均达到了93.3%,说明此方法可以满足乳制品安全的非定向筛查需求,并为其他食品样品的快速筛查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