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BZ油田为渤海典型的河流相油田,主要采用水平井开发,已进入“双高”开发阶段,面临稳产难度大的问题;基于BZ油田实钻井水淹资料统计分析,发现主流线水淹比例近4年为50%,非主流线水淹比例为15%,非主流线水淹程度较低,且油田主力砂体水驱动用不均匀。笔者根据海上油田井距大、井数少、井网复杂等开发特点,引入表征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的特征参数,对陆上油田水驱纵向波及公式进行回归修正,对BZ油田和单砂体进行水驱纵向波及定量表征;基于油田水驱特征曲线法进行油田的体积波及系数计算,根据体积波及系数和纵向波及系数计算平面波及系数。根据水驱波及评价结果,结合BZ油田水驱开发中暴露的问题,指导BZ油田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油田开发初期潜力砂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油田投产后储量变化研究表明,在油田开发初期,开发井钻遇新的含油砂体是储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占油田总储量的30%,为合理把握油田储量规模、科学部署开发设施及确保开发效果,在油田开发初期阶段研究探井未钻遇的潜力砂体意义重大。依据渤海新近系成藏理论和十多个已开发河流相油田钻井证实含油砂体的成功因素,论证潜力砂体含油可能性高的3种类型,依据相控储层描述技术开展潜力砂体的定量描述。该技术成功应用于BZ油田滚动扩边块3井区,钻前预测的潜力含油砂体储量近8×106m3。在近几年油田开发初期阶段预测和论证的潜力砂体中,开发井钻后67%的潜力砂体储量得到落实,达到了合理部署河流相油田开发设施的目的,提高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河道窄、储层横向分布不稳定、纵向叠置关系复杂等开发难点,应用随钻地震反演及单砂体描述等新技术进行开发井优化调整,以砂体描述成果指导开发井井位的部署。针对油田投产后表现出的油井产能低,地层压力下降快等特点,采用高精度小层及单砂体对比、地震约束下的沉积相研究等技术对井间连通性开展动、静结合研究,最终实现对"带状"河流相储层的综合表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精细注水调整与产液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注水开发策略,使油田迅速摆脱了被动的生产局面。  相似文献   

4.
针对渤海海上河流相油田复杂地质情况,以渤中28-2南油田明化镇组下段Ⅱ油组1小层主力砂体为例剖析油田内部构型。通过地震相识别复合河道边界,在复合河道内利用测井相将其细分至单河道级别,再应用地震波形特征追踪刻画单河道平面展布特征。井震结合追踪刻画水下分流河道的充填演化期次,进而对浅水三角洲的内部构型进行精细解剖,从而为解决该砂体生产上的突出矛盾以及油田后期的综合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BZ油田是渤海首次发现的大型复杂河流相稠油油田,具有平面上呈窄条带状分布(平均宽度300 m)、纵向叠合程度差、厚度薄、层间矛盾突出、含水上升快等特点。该油田开发难度大,目前并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从精细地质油藏研究入手,运用镜像反映和势叠加等渗流理论,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渤海海上窄条带状砂体精细刻画、水平井产能评价、水平井井网优化部署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油田开发投资决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一套油田开发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其内容包括:油田开发投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指标的统一计量方法;评价指标的加权;综合效果的计算方法,文中还给出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7.
旅大4油田多年开发生产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根据海上油田调整高风险高投入及本油田自身规模不大的特点,在生产中贯彻滚动调整思路.油田先后经历三化调整:探边、应用地震属性评价潜力砂体;提高井网控制程度;完善注采井网、应用水平井同井抽注技术.通过滚动调整,油田产量稳中有升,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解决井控储量大、注采井网不完善、采油速度低等问题,围绕渤海旅大油田主要开发矛盾及调整策略进行实践研究。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以早期完善井网为主,结合水平井局部挖潜和分层系开发思路的早期调整模式。实施调整后,油田采收率得以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大幅改善。  相似文献   

9.
利用渤海水驱砂岩油田80个独立开发单元资料,回归了不同井网密度下的采收率经验公式。结合老区油田递减规律及经济评价方法,推导出了老油田经济井网密度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对海上老油田的井网加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主力油层普遍遭到水洗,多井低产,剩余油挖潜方向不明。以王窑区为例,基于现代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测井及开发地质学理论基础,结合野外露头、检查井取心及开发测试资料,揭示了单油砂体尺度储层非均质特征、注采连通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单砂体非均质性对低渗透油藏水驱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对开发层系划分组合、井网形式及井排距选择、注水开发调整具有重要启示。通过开展缩小井排距加密调整、单砂体注采对应关系完善、精准压裂、调驱调剖等综合调整,预测采收率提高4%~6%,对同类油田中后期稳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岔河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特征以及对开发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根据钻遇砂体统计,岔河集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表现为纵向厚度小,河道宽度窄的特点,单砂体厚度集中分布在1~5 m之间,河道宽度普遍小于100 m。加密钻井能新增钻遇砂体和油砂体,砂体和油砂体的连通率也有所增加;但即使井距加密到100 m左右后,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仍然较低。大部分油砂体难以形成注采关系,表现为有采无注或有注无采;有注采关系的油砂体也以两点法和三点法注采系统为主,难以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系统。油井和水井的多向见效关系主要是由于合层开发造成的假象。由砂体特征影响而形成的剩余油类型主要为:现有井网没有控制的透镜状油砂体,有采无注弹性开发形成的剩余油,和水驱单向受效形成的剩余油等。  相似文献   

12.
渤海L油田从投入开发,经历了内部加密、变井网、转流线等多轮次调整,平面剩余油分布零散,纵向水淹规律异常复杂,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厚层油藏储层进行精细刻画,指导剩余油精细表征和挖潜。研究发现,该油田单砂体平面以对接式为主,纵向叠置以切叠式为主,南部垂向加积型朵叶体剩余油富集在断层附近、潜山围区、砂体沉积边部,可部署定向井挖潜,中部前积型朵叶体剩余油富集在厚砂体顶部及薄夹层下部,可部署水平井挖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渤海油田高含水易出砂油井防砂、控水技术需求及目前机械防砂控水一体化技术的局限性,提出应用浓变凝胶实现防砂控水一体化的技术路线.通过开展浓变凝胶控砂性能与控水性能测试,验证选择性控水与防砂一体化技术实施可行性,基于浓变凝胶对储层条件与生产条件适应性评价明确浓变凝胶防砂控水的适应范围,最终形成浓变凝胶防砂控水一体化技术...  相似文献   

14.
SZ油田是渤海多层砂岩稠油油田,经过10余年的注水开发,油田综合含水已达70%。以目前陆续实施的油田调整井获取的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水淹解释成果,对SZ油田层内水淹机理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用于油田调整井射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特别是注水开发过程中 ,为了提高油田注水效率及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要求掌握油藏范围内单一储集砂体及渗流屏障的纵横向分布特征。然而 ,由于陆相地层纵横向相变快 ,常规的小层对比方法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地层的等时关系 ,因而井间砂体的准确对比及砂体时空分布一直是陆相油田储层研究的一大难题。本文探讨了在陆相油田开发阶段进行油藏范围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展示了湖泛面识别和对比的新方法 ,总结了储层的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建立、流动单元划分以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预测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渤海Q油田为例,针对渤海河流相油藏改善提液措施效果,统计Q油田近5年油井的提液措施效果。从静态、动态两方面分析油井提液的敏感性,总结油井提液措施效果在动态参数及静态参数上的变化规律,分析切实有效的提液时机与提液规模。结合油井措施效果,建立渤海河流相水驱油藏油井提液挖潜分类表。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河流相油藏处于Ⅰ类提液阶段(2.0万mD·m<地层系数≤4.0万mD·m、0<流动系数≤300mD·m/(mPa·s)、2.5万m3<提液前累计产油量≤5.0万m3、0<提液前累计产液量≤30万m3、65%≤提液前含水率<80%)的油井,提液后日增油量大于30.0 m3;处于Ⅱ类提液阶段的油井,提液后日增油量在15.0~30.0 m3;处于Ⅲ类提液阶段的油井,提液后日增油量小于15.0 m3。该提液高效挖潜时机表在渤海Q油田南区得到了验证,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参考价值,可为海上河流相水驱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稠油油田存在汽窜、含水率上升、低产低效井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低温热化学技术,利用自主研发的适应于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化学体系-磺酸盐类化学体系L⁃B,协同低温蒸汽的热作用,达到降本增效并提高驱油效率的目的。该体系的静态洗油效率达28.7%。在56 ℃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为0.086 mN/m,相比于原油与地层水的界面张力降低了99.3%。120 ℃驱油效率可达65.00%,相比于同等温度蒸汽驱提高了8.50%,达到了200 ℃的驱油效果。该技术在渤海某油田应用后,单井最高日产油达32 m3,提高了52.4%,对海上稠油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油田车510井区沙湾组浅层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PVT 高压物性室内实验方法分析了CO2 辅助蒸汽吞吐开采机理,并针对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蒸汽超覆及汽窜现象等问题,对该区块进行了CO2 辅助蒸汽吞吐技术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措施井平均单井增油量为206t;措施井平均含水率降低了23%,目前已累计增油6792t,实现增油收益1564万元。经过CO2 辅助蒸汽吞吐措施之后可以明显改变该区块的开发效果,并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庆油田L区块产水率高的问题,在杏十二试验区开展活性水驱油体系研究。结合区块油藏条件,选取合适的表面活性剂,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活性水驱油体系进行优选。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能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石油采收率,且随着活性水注入质量分数的增加,注入压力增大。在室内驱油实验中,当1# 活性水质量分数超过0.08%时,采收率增长幅度明显变缓。最终结合实验结果与经济评价方法,筛选出适合杏十二试验区的驱油体系,即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与地层水以质量分数0.08%配成活性水,最优用量为0.25P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