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简述了城市雨景设施的发展状况,以绿色城市家具与可视性的GSI组件之叠加界定了其范畴;并根据现象学综合判断将其划分为便民休憩设施、安全防护设施、雨水功能设施、交通驻留设施、环境艺术小品5大类别,进而摸查出其中的55种小类清单。提出城市雨景设施及其小类清单属于风景园林师在GSI设计中的工作范畴之观点。最后从该类设施极尽雨水流程的创作规律、附属而不失社会担当、注重细节、艺术趣味等4方面结合优秀案例阐述了其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2.
宫聪  吴竑  胡长涓 《中国园林》2022,38(5):62-67
山地洪涝灾害制约城市发展与安全。近年来,美国多处城市采取小规模且分散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与传统管网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雨洪问题,发挥GSI的多种功能与效益。以美国山地城市匹兹堡的“绿色优先计划”为例,重点介绍了灰绿雨水基础设施在管理合流制溢流与洪涝等方面的效能评估方法,以及GSI融入排水分区城市设计框架的规划策略。以期在规划技术方法、多功能GSI、灰绿设施配置等方面为中国山地城市中灰绿雨水基础设施的协同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中国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国家法规匮缺、地方标准不一、管理归口部门众多等混乱现象。查出121种小类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清单,并以公共空间中的步行者、骑行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使用对象甄别出其中的五大类54种小类城市家具清单。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家具理论与实践源流的考察,界定了城市家具的概念。最后结合珠海市城市家具设置规划,从分类体系界定、简符与代码设定、风格特色类型学图集编制、不同层次的规划表述运用等方面阐述了其基于类型学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雨水花园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管理以及雨水利用设施,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雨水的微循环理念,将社区的雨水设施系统由小至大分为庭院雨水花园设施系统、组团雨水花园设施系统和社区雨水花园设施系统三个层次,进一步探索并丰富了适宜于居住区运用的雨水设施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具有重要的雨洪调蓄功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国内在构建多尺度GSI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GSI需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实现。阐述了多尺度GSI的构成和功能,及其与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的关系。从构成要素、功能、布局等方面,论述了GSI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提出了两者在规划目标和指标、布局等方面的结合要点,包括对现行绿地系统规划指标的保留、新型指标的增添等。提出了新、旧城区绿地系统应分别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根据城区绿地系统特点进行规划建设。提出了各类绿地GSI需结合其功能进行建设的要点。  相似文献   

6.
智慧城市中,物联网技术正逐步改变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方式。针对中小尺度绿色雨水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 GSI)监测设计的技术问题,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探讨在线监测的指标、方法及系统原型。重点阐述了一种基于水量平衡的绿色雨水设施出入流计算及监测方法。针对不同GSI流域开放/封闭、下渗/不可下渗及有无稳定水体的情景,提出了3种传感设计原型,为风景园林师开展相关监测提供了初步指南。进一步介绍典型的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案并指出:在线监测系统的搭建是通过较小的空间干预,来实现虚拟数据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雨水渗透设施得到了应用,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雨水渗透设施的设计标准和规范。渗透设施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其通过渗透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和提高工程效益的关键,本文介绍和比较了国外渗透设施的设计方法,探讨了我国城市雨水渗透设施的设计计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暴雨天气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正常运作带来极大影响,如何改变以往的排水模式,改进城市雨水资源管理,已经成为“海绵城市”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提出利用自然解决城市问题,在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保护城市生态健康。本文以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为例,径流曲线(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Curve Number,SCS-CN)模型,通过径流模拟、雨洪淹没模拟以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GSI)选址适宜性分析等方法,识别场地内可进行GSI建设的用地,从而构建GSI网络,以期为解决城市内涝难题、改进城市雨水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从优先级划分、GSI技术、雨水以及中水的再次利用等方面,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刘颂  毛家怡  沈洁 《风景园林》2017,24(1):60-65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匮乏等共性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采用暴雨管理模型SWMM对研究场地水文效应进行评估,模拟了不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单独布置和组合布局对削减场地暴雨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场地尺度上,GSI对降低地表径流,缓解峰值流量均有一定的作用,但受到用地规模等因素的限制,GSI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控制雨水径流作用,但对径流量的削减能力随着设计降雨重现期的增大而减小,需要同雨水管网等灰色基础设施统筹协调。经过参数率定建立的场地SWMM模型可辅助进行不同GSI布局方案水文效应的评估比选,从而为场地空间的布局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雨水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收益低、公益性强等特点。目前大多数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以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针对城市化过程中雨水管理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美国采用雨水收费的办法,为雨水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并在推动雨水设施的建设方面发挥了激励奖惩和筹集资金的双重作用,但如何制定有效的雨水收费制度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系统分析了美国的雨水收费模式、激励政策以及雨水收费计算方法等,以期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是我国最新的雨洪管理理念,与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美国的绿色雨水基础(GSI: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和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 DS: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相一致,是国际化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在国内的创新和发展。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洪管理理念,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其作用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总量控制,进而实现径流的峰值控制。以上海复兴岛公园等为例,进行雨水渗蓄试验,对保障地区的防涝安全以及提高已建排水系统的防汛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雨水利用设施这种"海绵细胞"终端形式在呼和浩特地区的应用,及伴随应用所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效益,提出了雨水利用设施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城市中适宜的应用方法。结合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地区性及代表性,论述了符合其地域特性的雨水利用设施的应用模式。解决了雨水利用设施积蓄雨水在干旱时期进行雨水利用、滞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小城市内涝发生隐患的问题,同时还兼具净化水体和补充涵养地下水的功能目的。  相似文献   

14.
贾丽 《四川建材》2014,(3):138-139,141
LID滞留设施是一种生态型雨水收集、输送和净化措施,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园区雨水利用和城市径流非点源污染控制系统。本文对LID滞留设施设计关键参数的选择及雨水滞留量的计算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建设项目动态发展的LID滞留设施规模设计计算的简便方法,并以典型LID滞留设施-雨水花园为例进行设计示例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重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水文方面存在绿地和水系急剧萎缩、大量建成区径流污染和雨水循环不畅等问题,由此造成了蓝绿水网生态系统的不可逆破坏。以修复山地水文特征的蓝绿生态网络为目的,以重庆盘溪河支流的流域单元为例,结合山地建筑小区、城市道路、城市广场及绿地等主要类型,提出了典型山地条件下的LID雨景单元设计方法,并对不同类型与级别的雨景单元加以组合形成体系,构建具有山地特征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响应城市双修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低影响开发(LID)作为一种城市设计和雨水管理思路现已逐渐成熟。LID设施无需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即可将大部分雨水留在原地,既可以控制雨水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又可以减轻城市洪涝灾害。通州区作为北京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区,将LID设计理念应用于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控制设计,掀起了城市规划和雨洪控制理念变革的建设热潮。文章从LID的功能分析及试点区实际应用LID类型分析入手,对LID设施的技术集成进行探讨,为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选择LID设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点源污染问题的逐步解决,城市雨水径流污染负荷在水环境中的占比正逐步增大。城市雨水径流在形成过程中,经历大气、下垫面和管道三阶段的污染物冲刷与积累,其中前两个阶段初期冲刷效应明显,理论上源头控制设施可以获得更好的污染物控制效果。以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雨水桶作为源头体积控制的典型设施,以耦合控制模块搭建的末端截流调蓄池作为末端体积控制的典型设施,进行了不同情景的场次与多年模型模拟,并使用MV控制比对场次模拟结果进行处理。模拟结果显示,与雨水桶和调蓄池相比,具有下渗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和透水铺装的污染物控制效果更佳;对于雨水桶、调蓄池等调蓄类设施,其污染物控制效果主要由设施规模与排放规则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8.
径流热污染是水污染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水体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生物滞留是缓解城市雨水径流热污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不同填料的生物滞留实验,在人工模拟均匀降雨的条件下,探究了在不同降雨特征下不同填料生物滞留设施对城市雨水径流热污染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填料生物滞留设施热负荷削减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炉渣、石英砂、陶粒、沸石;径流温度越高,所携带的热量越大,生物滞留设施的径流热污染负荷削减率也越高;体积削减对生物滞留设施削减雨水径流热污染的贡献大于热交换。  相似文献   

19.
雨水花园构造及填料去污性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花园,即景观良好的生物滞留设施,是中国城市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建设的代表技术,其地下隐蔽的构造填料是雨水花园实现消纳径流、净化雨水的重要支撑基础。查阅CNKI和Web of Science两大数据库截至2015年底的有关雨水花园构造的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发现:1)雨水花园构造研究正成为雨水花园的研究热点;2)雨水花园填料可归纳为天然填料、人工合成填料两大类,不同配比的填料对雨水花园净化、渗透有显著影响;3)构造及填料对总悬浮物、重金属、油脂类、大肠杆菌群等病菌去污效果较好,但对N、P营养物的去污效果不稳定。最后探讨了雨水花园构造研究方面尚存的不足,并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旨在对我国城市建设中雨水花园的科学营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论述了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必要性,提出了城市雨水资源收集的方式有建造贮留设施、就地下渗、建立即时水库和绿地隐形蓄水系统四种,并指出其利用途径有作为生活杂用水、工业用水、绿地灌溉、补充河湖用水以及雨水回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