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锈钢纤维纱的结构对织物电磁屏蔽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新型Sirospun、Sirofil-spun和全聚纺,分别纺制相同线密度的涤纶/不锈钢长丝包芯纱、涤纶/不锈钢长丝包缠纱及T/S 80/20全聚混纺纱,并采用上述纱线织制了3种平纹机织物和一上三下斜纹织物。测试织物在0~1 500 MHz低频段上的电磁屏蔽效能,并对其拉伸、断裂、顶破性能进行测试,同时在测试的基础上,分析四种织物对纱线的利用率。结果表明:在低频时,织物对电磁波的屏蔽以反射为主,吸收为辅;赛络菲尔纱织物和赛络包芯纱织物屏蔽效能相当,全聚混纺纱织物屏蔽效能较差;综合织物的屏蔽效能和力学性能,赛络菲尔纱织物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研究纱线结构和双层织物的排列方式对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采用新型sirospun、sirofil-spun和全聚纺,分别纺制相同线密度的涤纶/不锈钢长丝包芯纱、涤纶/不锈钢长丝包缠纱,以及T/S 80/20混纺纱,并采用上述纱线织制了3种单层平纹机织物,采用法兰同轴法对单层织物、同种纱线双层织物、不同纱线双层织物及不同排列角度双层织物的屏蔽性能测试,结合电磁屏蔽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纺纱线密度相同时,包缠纱毛羽最少且强力最高,混纺纱的毛羽最多强力最低;经纬纱均采用包芯纱织制织物时,其屏蔽效能最好;双层织物成45°交叉排列屏蔽效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兼具弹性和导电性能的电磁功能纱线,以氨纶为芯丝、外包不锈钢短纤维/棉混纺纱,研制系列弹性不锈钢短纤维/棉包覆氨纶纱。在Instron 5566万能试验机上,结合万用表,获得弹性纱线的应力-应变、应变-电阻以及定伸长弹性回复曲线,研究纱线在不同拉伸状态下的电学性能。结果表明:不锈钢短纤维/棉包覆氨纶芯丝的纱线,存在氨纶芯丝的断裂现象,将不锈钢短纤维/棉包覆氨纶芯丝的纱线直接与氨纶丝或氨纶/棉包芯纱直接并合的方式,赋予纱线弹性;随着不锈钢短纤维含量的增加,弹性纱线的弹性伸长和回复性能都降低,塑性变形增加;随着弹性纱线应变的增加,其电阻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4.
《丝绸》2017,(10)
双丝包芯纱是一种新型的短纤与长丝复合纱线,为了探究棉粗纱喂入方式对双丝包芯纱包覆效果和成纱质量的影响,分别采用全聚赛络纺和全聚纺纺制364 dtex/83.3 dtex/44.4 dtex棉/有色锦纶/氨纶、364 dtex/30μm/44.4 dtex和292 dtex/30μm/44.4 dtex棉/不锈钢/氨纶三种纱线,并对纱线的包覆效果和纱线质量进行测试,来寻求最适合双丝包芯纱的粗纱喂入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鞘纱喂入方式下纺制双芯纱,成纱机理不同,形成的纱体结构也不同;通过全聚赛络纺纺制的双芯纱成纱性能更优,包覆效果更好,可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5.
为开发天然抗皱免烫衬衫面料,探讨纺纱方式对拉伸弹性及抗皱性的影响,用聚酯(PET)长丝与纯棉纱通过全聚纺、全聚纺包芯、全聚赛络纺包芯、全聚赛络纺双丝包芯、全聚纺包芯合股5种纺纱方式,开发了5种线密度为14.8 tex的纱线,并织造了相同规格的5种织物,对织物的抗皱性、尺寸稳定性、刚柔性、拉伸变形性等进行测试与分析。 结果表明:纤维的急弹性变形比例、初始模量越大,织物的弹性及折皱回复性越好;纱线的毛羽少、表面光洁、条干均匀、初始模量大,则织物抗皱性好;全聚赛络纺包芯纱、全聚纺包芯双合股纱的抗皱性、尺寸稳定性、拉伸弹性回复性均较好,织物的外观平整度均为3.5级;全聚赛络纺包芯纱比全聚纺包芯纱双合股纱生产流程短,成本低,更适合用于开发高保形免烫衬衫面料。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聚酯(PET)长丝/棉复合纱斜纹织物的保形性及服用性能,利用PET长丝与纯棉纱开发了3种线密度为9.8 tex的纱线,并以二上二下斜纹组织织造了4种织物。对织物进行了折皱回复性、免烫性、尺寸稳定性、悬垂性等保形性能,强伸性、拉伸弹性、顶破性等抗变形性测试,以及手感风格、透湿性、透气性等服用性能测试。对比分析了纯棉纱织物与复合纱织物的保形性与服用性能。结果表明:PET长丝/棉复合纱可改善纯棉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悬垂性,提高免烫等级,同时又不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包芯纱织物比包缠纱织物有更好的保形性,更高的免烫等级,是免烫衬衫面料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探讨棉不锈钢长丝合股纱嵌织密度及电磁波辐射角度对棉不锈钢长丝嵌织织物屏蔽效果的影响。测试了不同棉不锈钢长丝合股纱纬密及不同电磁波入射角度条件下织物的屏蔽效果。测试结果表明:织物屏蔽效能随着棉不锈钢长丝合股纱嵌织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达到临界值后基本稳定不变;织物电磁透过率随着电磁入射角度的变化呈余弦平方曲线变化。指出:实际生产中,在保证织物屏蔽效果的基础上,应合理选择金属纤维纱线嵌织密度以节省原料;尽量在织物经纬向都加入金属纤维纱线以达到理想的屏蔽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组织结构与磨损对织物屏蔽性能的影响,以及不锈钢长丝对织物折皱回复性的影响,使用自制的棉/不锈钢长丝包芯纱织制了3种不同组织的机织物,测试了织物在0.3~1 500 MHz频段上的电磁屏蔽性能,并使用平磨仪对各织物分别摩擦60、120、180、240 及300次后,测试了织物磨损后的电磁屏蔽性能;同时,采用视频序列法测试了织物的动态折皱回复角。结果表明:织物组织结构对电磁屏蔽性能有一定影响,平纹组织结构紧密,屏蔽效果好;经过若干次磨损后,织物的电磁屏蔽性能先小幅升高后逐渐降低;相同磨损条件下,试样耐磨性越好,屏蔽效能的降低幅度越小;由于不锈钢长丝的加入使织物的折皱回复性降低,可以采用浮长更长的组织改善织物起皱现象。  相似文献   

9.
为制备高效兼具服用舒适性的电磁屏蔽织物,采用涤纶和不锈钢纱为原料织制蜂巢组织导电织物。对组织结构进行设计,获得了6种成品蜂巢组织织物,并与相同配置的平纹组织织物进行对比,分析了蜂巢织物的强力、透气性和柔性等服用性能。通过导电性和电磁屏蔽效能测试,研究了纱线成分、配置方式以及循环纱线数对蜂巢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蜂巢组织独特的立体结构赋予了织物优异的服用性能,当循环纱线数为8,经纬向同时添加不锈钢纱时可获得电磁屏蔽效能值达36.89的电磁屏蔽织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开发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民用纺织品,利用涤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线织造不同规格的电磁屏蔽织物。测试分析了涤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组织结构、混纺纱线嵌织网格大小、嵌织密度对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织物组织结构会影响涤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电磁屏蔽性能;涤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线嵌织形成的网格面积越小,织物电磁屏蔽效能越好;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随不锈钢纱线嵌织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涤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电磁屏蔽效能具有方向性,当涤纶/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线排列方向与电磁波中磁场振动方向垂直时,屏蔽效能最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涤纶长丝、棉粗纱和超细316L不锈钢丝在HN32-04型棉纺花式捻线机上纺制不锈钢丝包芯纱,并在龙星LXC-252SCV型电脑横机上编织纬平针织物及浮线添纱针织物。介绍纺纱原理及编织工艺,并测试不锈钢丝包芯纱的拉伸性能以及针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结果表明,不锈钢丝包芯纱的平均拉伸断裂强力为38.96 N,位移为124.30 mm,其拉伸过程分为不锈钢丝断裂、纱线中纤维抽拔、纱线断裂过程。随着电磁波频率的不断增强,纬平针织物和浮线添纱针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下降。针织物结构不同,织物紧密程度和线圈大小不同,对不同频段电磁波的屏蔽能力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针对包芯纱在纺制过程中易出现“露丝”现象,将全聚纺和赛络纺技术用于纺包芯纱,通过合理设置工艺参数,改善包芯纱的包覆效果,提高纱线综合质量。本文以棉氨包芯纱为例,在经过全聚纺改造的QFA1528细纱机上加装芯丝喂入装置后分别纺制29.2tex/44.4dtex和14.6tex/44.4dtex 棉/氨纶赛络包芯纱,并选择导丝轮位置、粗纱中心距、芯丝预牵伸倍数、细纱捻系数 4 项工艺参数,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纺纱并观察包覆效果,分析对比其对包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 项参数在一定范围内设置均不会出现“露丝”现象;导丝轮位置影响芯丝在纱线横截面中的位置,粗纱中心距、芯丝预牵伸倍数、细纱捻系数对纱线包覆效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传统弹力包芯纱弹性回复性能,以氨纶、双组分复合长丝(CM800)为芯纱,棉纤维为外包纤维,设计了13种弹力包芯纱。探讨氨纶预牵伸倍数、芯纱线密度和弹力包芯纱反复拉伸次数与弹性回复率之间的关系。采用纱线强伸仪测试氨纶/棉、CM800/棉和棉双丝弹力包芯纱的拉伸弹性。结果表明:氨纶的牵伸倍数越大,弹力包芯纱的弹性回复率越小;随着氨纶线密度的增加,包芯纱的弹性回复率先增加后减少;CM800线密度越小,包芯纱的弹性回复率越小;氨纶/棉、CM800/棉和棉双丝弹力包芯纱的定伸长5%和定负荷200 c N反复拉伸次数与纱线弹性回复率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关系,且弹力包芯纱的弹性回复率随着纱线反复拉伸次数的增加而降低;CM800/棉包芯纱的弹性回复率最大,氨纶/棉包芯纱的弹性回复率最小。  相似文献   

14.
程岚  薛雯  张同华 《纺织学报》2014,35(7):36-0
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功能性纱线和面料,以不锈钢短纤维、不锈钢长丝以及棉纤维为原料,采用一种长丝/短纤维复合结构纱线的纺纱工艺开发出不同金属纤维含量的新型复合结构纱线。对复合结构纱线的结构,毛羽,拉伸性能以及导电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同时测试了利用该种复合结构纱线开发出的电磁屏蔽面料的屏蔽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此种复合结构纱线制作方法所开发出的纱线具有较优异的毛羽性能、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并且不锈钢纤维含量对纱线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利用该种复合结构纱线开发出的面料屏蔽率达到90%-99.9%,可用于日常生活用电磁防护装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不锈钢纤维/涤纶特种花式线及其电磁波屏蔽织物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锈钢长丝和有色涤纶丝等为芯纱原料,纯棉纱线及彩色涤纶丝为饰纱原料,在HKV151B型花式捻线机上纺制出具有电磁波屏蔽特殊功能的23种花色的花式线;用SL7900剑杆小样织机进行小样试织,设计织制了10个规格系列的电磁波屏蔽功能织物小样。电磁屏蔽性能和常规性能测试的结果显示,花式线织物具有突出的抗电磁屏蔽性能,并可满足常规家用休闲防护服面料的基本服用性能和外观风格要求。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the conductive stretchable woven fabric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the sensitive material of strain sensors monitoring human motion, it is lack of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determinants of its electrical resistance change under uniaxial tensile strain. This study chose two kinds of typical stretchable plain woven fabric, i.e. cotton/spandex core-spun yarn fabric and polyester/spandex filament yarn fabric, and they were coated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of polypyrrole. Their electromechanical responses under certain uniaxial tensile loadings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Meanwhile, by a multi-architecture analysis, i.e. the intrinsic resistance of yarns, the contact resistance of interlacing yarns and the contact resistance of adjacent yarns in parallel, several hypotheses were proposed and tested to determine the determinants of electrical resistance change under tensile strai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ce change in woven fabric with in situ polymerization of polypyrrole mainly depends on the contact resistance of the adjacent conductive yarns in tensile direction, and the electromechanical responses of the cotton/spandex core spun yar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polyester/spandex filament yar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onductive yarn density and fabric structure are critical parameters of woven fabric as resistive strain sensor.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毛粗纺氨纶包芯纱的捻系数和氨纶牵伸倍数对粗纺弹力织物强伸性和弹性的影响规律,并得出了适合毛粗纺弹力织物性能的毛/氨包芯纱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仿棉聚酯纤维与棉的混纺纱的性能,选用4种仿棉聚酯纤维/棉混纺纱、氨纶丝、低弹涤纶丝交织,开发了平针添纱织物、平针衬垫拉绒织物、绗缝织物3种保暖针织物,测试分析其性能。结果表明:仿棉聚酯纤维/棉混纺纱针织物具有良好的保暖性、抗起毛起球性及服用舒适性,是开发保暖服装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