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由于长期、不合理地使用磷化氢和防护剂,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因此,需要开发绿色高效的防治替代方法。将信息素、食物引诱剂和灯光与诱捕器结合诱捕害虫,可实现害虫的大量诱杀和在线监测,在储粮害虫治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进一步提高诱捕器的诱捕效率,以及建立诱捕器监测结果与害虫种群发生动态的联系是推广诱捕器应用的技术关键。通过分析诱捕器在储粮害虫治理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诱捕器的开发和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高害虫密度储粮处理成本昂贵和现有监测系统实时性和移动性不足等问题,采用Web技术,结合自主设计的粮虫诱捕器,建立了储粮低密度虫害实时监测系统。树莓派控制诱捕器采集害虫图像并进行图像处理得到图像中害虫的数量,再将数据传至云端服务器,用户通过Web客户端获取历史以及实时的害虫图像和害虫数量。在实验室用该系统监测了赤拟谷盗密度为0.5、1、2、3、4、5头/kg的稻谷,通过系统捕获第一只害虫的时间来评价其灵敏度,24 h内对害虫的捕捉率验证系统用于低密度虫害监测的可行性,并以人工直接计数结果为参考计算了系统计数的准确率,结果表明:系统灵敏度高,在低密度害虫条件下对害虫的捕捉率高于61.98%且诱捕器捕捉的害虫数与稻谷中的害虫总数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系统计数准确率为90.26%。因此,该系统可用于低密度虫害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对粮仓粮堆内害虫发生的早期监测,本研究基于探管式诱捕器和红外光电传感器研发了一种经济有效、可实时在线监测害虫发生的装置;基于该装置建立了9种主要储粮害虫成虫红外光电序列数据集;通过方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方法验证了其数据分布特性与害虫进入诱捕段的位置无关;对红外光电序列建立了高斯核支持向量机模型,通过实验室的测试,对蛀蚀性和粉食性两大害虫类别的判别达到了加权平均分类准确率87.7%、召回率87.5%和F1值87.6%。  相似文献   

4.
2014 06—2014 09,采用诱捕陷阱对南宁沙井粮库里的害虫进行了诱捕试验,结合粮堆内温度的分布,分析了害虫诱捕数量与粮堆温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收获的小麦中,玉米象为主要的仓储害虫,占诱捕害虫总数的95.26%;在22~29.6℃的温度下,玉米象每周的诱捕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符合线性增长的趋势。由初始诱捕到的害虫密度,结合粮温,利用陷阱诱捕器可以预测出仓内害虫的发生趋势和危害水平,指导仓储害虫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薄膜密闭储粮是目前储粮中较为普遍和实用的一种科学储粮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将粮堆密封后,利用粮堆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呼吸作用,逐步降低粮堆内氧气,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达到防治储粮害虫、抑制微生物,保持储粮品质的目的。其费用低,适用范围广。但是,粮食在密闭储藏期间,由  相似文献   

6.
储粮早期霉变监测方法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比较了粮库储粮早期霉变监测4种主要方法的特点,通过对各种方法特征的分析,将储粮早期霉变监测方法分为“粮食取样监测”和“粮堆可传导物监测”,前者适用于散粮或对粮堆表层特殊部位粮食的检测,后者更适合对整仓储粮进行监测。研究了各种方法监测储粮霉菌活动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储藏条件下,微生物活性检测至少可比平板菌落计数法提前3 d或更早了解储粮中霉菌危害活动的信息;粮堆中霉变原点二氧化碳监测比温度监测方法可提前10 d发现检测值的显著变化(P<0.05),并且二氧化碳气体在粮堆中的扩散速度明显高于温度在粮堆中的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7.
利用检测粮堆二氧化碳(CO_2)浓度变化的方法对储粮霉变进行监测,但该方法为间接测定,需对影响粮堆CO_2检测值的粮堆相关因素及传感器相关参数进行全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储粮中霉菌生长早期阶段的霉菌增长量均与CO_2浓度变化同步,两者相关性系数0.99;较低的温度可使霉菌生长产气量显著降低,在霉菌生长量相当的状态下,30℃比20℃条件下测得的粮堆CO_2浓度值高4.7倍。粮食颗粒间空隙度等多种因素均可显著影响CO_2气体扩散,稻谷粮堆比小麦粮堆的孔隙度高约30%,稻谷粮堆在相距CO_2发生源50cm的监测点比小麦粮堆测得的峰值浓度高50%,峰值时间提前4d。对粮堆不同深度发生的霉变(距粮面1,2m),监测点设在粮面下3m可减少外界气体交换的影响,监测效果优于深度为1m的监测点。CO_2气体检测过程中,高的取样气流速度可显著降低检测值;对于各种规格的输气管道,适宜的检测气体取样量为管道内部理论体积的1.5倍。通过合理设定参数,CO_2法可灵敏地监测储粮霉菌活动。  相似文献   

8.
试验在利用PA/PE五层共挤尼龙膜单面密封粮堆,双层槽管和PVC薄膜密闭门窗的基础上,研发了使用移动式膜分离制氮机进行双向环流充氮气调储粮新工艺,即首先采用下充强排,其后是上充鼓膜,最后进行粮面无回流管道的上行式环流充氮,使粮堆内氮气浓度快速达到99.6%,用时79 h,耗电1 180 kWh.而后在95%氮气浓度下保持粮堆密闭40 d以上,使粮堆内的储粮害虫全部死亡,取得很好的杀虫效果好.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膜分离制氮机实施的双向环流充氮新工艺明显缩短了粮仓充氮降氧时间,能耗大幅度降低,粮堆内氮气浓度达到99.6%的电耗成本仅为0.51元/t粮,低于磷化铝常规熏蒸费用;实施粮面无回流管道的环流充氮,不仅节省了回流管道的设施投资,还使粮堆内氮气浓度分布更加均匀;粮面薄膜鼓起的高浓度氮气气囊,使得粮仓内的氮气浓度下降衰减缓慢.综合结果表明双向环流充氮气调储粮新工艺具有实际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磷化氢环流熏蒸设备配置条件下采用气化施药法在粮堆中施用甲基嘧啶磷防治储粮害虫。试验结果表明:气化施药法可以使储粮保护剂在粮堆中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但在粮堆上下层的浓度相差较大,在环流系统效率较好的情况下,粮堆上层1m 多的粮层中药剂浓度可达到全仓平均施药浓度以上。  相似文献   

10.
低氧、低药量储粮法<简称双低>。是“自然缺氧”和“化学防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储粮方法。本课题是在50万斤房式仓,拱型仓、100万斤拱型仓双低储粮杀虫试验的基础上,又在500万斤房式仓进行了小麦双低储藏试验。1981年夏征小麦,入库平均粮温35℃、粮食水分11.1%、害虫密度:玉米象成虫12头/公斤;大谷盗成虫3头/公斤;幼虫3头/公斤;麦蛾7头/米~2。塑料薄膜密闭48小时后,袋装粮面牵引投药法,施以3克/米~2磷化铝片剂,施药后120小时氧浓度降至最低9.6%,102小时粮堆内PH_3浓度达到峰值(中层为1.34克/米~3),722小时,PH_3消失后拆口插样检查,粮堆害虫和试虫100%死亡。储存三年,出库检查,无虫无霉,品质正常,符合粮食长期安全储存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粮面压盖储粮技术能有效地降低储粮温度的上升幅度,我库在13号仓采用蛭石进行粮面压盖试验,试验仓的表层粮温和最高温度比对照仓低5~7℃,能使粮堆长期保持低温状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粮堆的自身呼吸作用降氧,使粮堆处于低氧状态。采用膜下磷化氢低剂量(3g/m~3)投药,使粮堆内长期保持有效磷化氢浓度,达到了"三低"储粮环境,起到了隔热保冷,防止害虫繁衍,减少对粮食的污染和延缓粮食品质陈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浅圆仓磷化氢熏蒸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浅圆仓中进行了磷化氢熏蒸试验研究,对实验仓进行密封处理,经测试实验仓压力由500Pa降至250Pa的时间都在60s以上,用两种磷化氢熏蒸方法,借助环流熏蒸装置进行了熏蒸杀虫试验,磷化铝用药量为1.8-3.4g/m^3,磷化氢仓外发生器分两次施药,试验结果表明:磷化氢浓度保持100m/kg以上时间为15d以上,保持70mg/kg以上时间为17d以上,达到了环流熏蒸的技术要求,粮堆内的储粮害虫均被杀死,取得了 良好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13.
明确害虫和霉菌发生与粮堆CO2浓度变化的关系,可为通过粮堆CO2浓度变化来监测虫霉发生奠定基础,有利于粮食储藏安全。本文构建了四种不同模拟粮堆(模拟自然带菌粮堆、模拟害虫发生粮堆、模拟霉菌发生粮堆、模拟虫霉发生粮堆),具体研究了25℃下水分12.5%和15%小麦四种模拟粮堆CO2浓度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水分12.5%小麦模拟自然带菌粮堆CO2浓度30天内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模拟玉米象发生(50头/kg)粮堆第2天CO2浓度即达0.5%以上,第15-17天后快速增长,并于第23天达到4.5%,粮堆处于虫霉共同发生状态;模拟黄曲霉发生粮堆在第15天前CO2浓度变化不显著,至第30天时CO2浓度也未超过0.04%;玉米象与黄曲霉共同发生粮堆第2天CO2浓度即达到0.6%以上,第13-17天出现快速增长期,并于第26天达到4.5%以上,粮堆虫霉共同发生状态明显。水分15%小麦四种不同模拟粮堆CO2浓度变化与水分12.5%小麦粮堆基本一致,霉菌开始生长繁殖,黄曲霉发生粮堆、玉米象和黄曲霉共同发生粮堆的CO2浓度增加更快、幅度更大。分别对四种模拟粮堆CO2浓度变化进行模型拟合,各拟合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精度。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害虫和霉菌发生时粮堆CO2浓度变化的关系,为利用粮堆CO2浓度变化来监测粮堆粮情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粮食储存过程中,出现粮堆局部发热的情况,主要是新粮入库时杂质聚集导致局部粮食水分偏高,或储粮害虫在粮堆内滋生造成粮温升高。对发热粮堆必须及时处理,避免发生结块和霉变,影响整仓粮食品质。常见处理方法是单管通风降温,需要配合轴流风机,若发现储粮害虫活虫,还需要配合环流熏蒸,该法劳动强度高、耗电量大、用药量大、增加药物污染的可能性大,造成粮食的水分减量,本着绿色经济的原则,利用虹吸式通风原理处理粮堆内局部发热的试验。通过对粮堆内局部发热区域采用虹吸式通风处理,进行电子测温监测,发现降温灭虫的效果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国因储粮害虫对粮食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为了降低粮食在储藏期间的损耗,所以研究储粮通风过程中害虫增长量的变化至为重要。文章基于多孔介质热湿耦合理论,建立了浅圆仓的粮堆内部热湿传递和流动的数学模型以及害虫和熏蒸经验模型,并基于Fortran语言编程,模拟分析了通风状态下粮堆温度、水分含量、储粮害虫增长量以及杀虫剂浓度衰减的变化。结果表明:通风对粮堆内部温度和水分以及害虫生长影响明显。粮堆的水分含量近似对称分布,而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粮仓不同方向壁面的温度分布并不对称。储粮害虫在粮仓内的数量分布与温度、水分等因素有关,在壁面附近害虫分布较多,且在筒仓中心区域出现分层现象。杀虫剂浓度衰减也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高会影响杀虫剂的降解,导致杀虫剂浓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磷化氢已成为控制储藏物害虫的主要熏蒸剂。然而,现行以磷化铝实仓吸湿自然反应产生磷化氢的熏蒸方式存在工人作业强度高、熏蒸自动化程度低、药剂残渣须处理等一些因素限制了磷化氢的使用。为了改进磷化氢的使用,利用钢瓶装纯磷化氢结合膜分离制氮机设备,将磷化氢和氮气按预定比例混合,以控制释放装置直接将混合气体通过管道送入密闭高大粮仓内,通过环流方式使该熏蒸剂在高大粮堆内分布均匀,并保持磷化氢气体在仓内有效浓度。暴露时间为13 d,对磷化氢浓度进行监测,并记录粮堆内受测昆虫成虫总死亡率。处理开始9 h后,气体浓度达到736 mL/m3,最高为1 160 mL/m3,并且能维持200 mL/m3以上的有效平均浓度10 d。气体通过循环并在处理过的空间内均匀分布,从而在较短的暴露时间内控制主要的储藏物昆虫。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麦蛾茧蜂防治仓储蛾类害虫的实仓效果,在面粉仓库利用信息素粘胶诱捕器和地质统计学等高线绘图技术,构建了粉斑螟危害分布评价方法,研究了连续释放麦蛾茧蜂对粉斑螟防治效果以及面粉仓库粉斑螟种群的时间空间变化情况。实仓试验从2016年4月开始,采用信息素粘胶诱捕器监测仓内粉斑螟的数量,结束于2018年4月。麦蛾茧蜂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持续释放。结果表明,面粉仓库粉斑螟的热点区域主要为麸皮打包间、麸皮打包间和面粉成品仓结合部位、卸粮口,其中麸皮打包间可能为粉斑螟发生的源头。麦蛾茧蜂释放后,粉斑螟热点区域的范围不断缩小,发生的数量不断降低,其数量由4452头降低至1518头,降低了65.9%。利用麦蛾茧蜂防治面粉仓库中粉斑螟等蛾类害虫效果显著,麦蛾茧蜂防治蛾类害虫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环境温度是储粮害虫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我国中温和高温储粮生态区的温度环境适合储粮害虫的生长,是储粮害虫危害较为严重的区域,为更好地指导该地区粮库进行储粮害虫综合防治,随机选取了中温和高温储粮生态区内的19个粮库,采用波纹纸板诱捕器诱集法,开展了主要储粮害虫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温和高温储粮生态区内的19个粮库中,包含了18种主要储粮害虫。中、高温区主要储粮害虫种类差异不大,粉食性害虫种类远远高于蛀食性害虫;中温、高温区均适宜害虫发生发展,中温区害虫种类略高于高温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仓库内评价了多孔淀粉包埋的昆虫引诱剂对书虱的诱捕效果。结果显示:在试验的72d内,多孔淀粉诱芯引诱书虱的平均数量始终保持在1463头以上,而同剂量的硅胶垫诱芯引诱书虱的平均数量从第7d开始就逐渐下降。从试验的第28d开始至试验结束,多孔淀粉诱芯引诱书虱的平均数量显著高于硅胶垫诱芯。改变引诱剂和多孔淀粉的配比会影响诱芯引诱书虱的效果,总体来看,2g多孔淀粉+1mL引诱剂制得的诱芯的引诱效果最好。由于多孔淀粉诱芯具有缓释效果好、无污染、无残留,对粮食安全等优点,因此在储粮害虫的引诱技术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信息素及其在储粮害虫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准确检测粮堆内害虫种类和密度是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依据,而传统检测方法存在工作量大、检测结果滞后等缺点,因此寻找新的检测手段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昆虫信息素具有安全、绿色、微量、高效等特点,可用于储粮害虫的检测与控制。概述了昆虫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人工合成、采集方法,主要分析了信息素在储粮害虫监测诱捕检测法和信息素成分分析法中的应用研究,并讨论了信息素在上述两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中所存在的难题,以期为储粮害虫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