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八面河油田面120块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为了探索储层非均质性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指导油田下一步勘探开发,以单砂层为研究单元,应用物理模拟试验方法,探讨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对各砂层的含油性有很大的影响,渗透率级差越大,砂体含油性越差;渗透率级差越小,砂体含油性越好.  相似文献   

2.
渗透率级差对透镜状砂体成藏的控制模式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根据对东营凹陷牛35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含油砂体体积占砂体总体积的百分比)及其控制因素的重点解剖,结合4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认为渗透率级差是控制砂体充满度大小最主要的因素,砂体非均质性对砂体中的油水分布和充满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封闭体系中砂体成藏的控制模式,即垂向上中等渗透率的砂体是油气运移和充注的首要目标,其充满度最大,在油气充足的情况下,渗透率最大的砂体是随后油气充注的理想场所;在渗透率级差更大的情况下,渗透率最大的砂体是油气充注的首选目标,充满度最高,其次向渗透率中等的砂体充注。在岩性圈闭的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成藏的主要动力可能是地层压差,而不是浮力。图7表3参9  相似文献   

3.
碎屑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研究是油田勘探和开发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综合测井资料研究了CH油田长6油层组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等的非均质性,认为利用测井资料定量化地研究储采层的非均质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分析了非均质性和产能之间的关系:岩性与产能――粒度粗、砂体均质和后生成岩作用弱,产能高,而粒度细、非均质性强烈和连通性差,产能低;物性与产能――油层内孔隙度大、渗透率高和非均质性弱,产能高,而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和非均质性强,产能低。认为通过对油田非均质性的研究可以有效地预测油气藏和指导油气田开发,通过对非均质性研究和生产动态资料相结合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发现,油气田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岩心等资料统计,通过计算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和钻遇率等量化指标,从层内、层间、平面三个方向研究储层的非均质程度,最后根据平面含油饱和度讨论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影响,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的两个小层(长61和长62亚段)非均质性较强,且平面非均质性突出;储层的含油气性与砂体的展布特征及物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物性最好、砂体厚度最大的河道地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最高,含油气性最好。  相似文献   

5.
综合分析川中侏罗系凉高山组含油和不含油典型井致密砂岩储集层物性、孔喉结构特征以及源储之间接触关系、储集层荧光照片等资料,研究凉高山组致密砂岩含油性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川中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致密砂岩的含油性受如下因素控制:①源储之间输导体系,烃源岩与砂岩储集层之间存在泥质含量高、物性较差的砂泥渐变段时,如无裂缝沟通,油气难以进入上覆储集层;②储集层物性,若砂体与烃源岩直接接触,且储集层物性较好,则油气可直接进入储集层成藏;③裂缝发育程度,储集层物性较差时,若裂缝发育则可改善储集层的孔渗条件,油气也可运移到储集层成藏,如储集层物性较差且无裂缝沟通,则油气难以进入储集层成藏。综合川中侏罗系凉高山组沉积特征、储集层特征以及烃源岩分布,优选出营山—广安和合川—白庙—罗渡2个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6.
针对陆相碎屑岩特超低渗储层油气运聚成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延长组下组合砂岩油藏储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沉积结构构造、成岩作用与致密化过程的非均质性,认识储集空间的非均质性分布规律与石油充注特征。研究发现,河湖相特超低渗含油储层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含油砂岩与不含油砂岩交互成层,其中不含油砂岩可分为3类:钙质砂岩、富软颗粒砂岩和含水砂岩。其成岩过程迥然,其中钙质砂岩和富软颗粒砂岩的发育多与中-低级构型界面有关。含油砂岩中可识别出3期沥青,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的石油充注。以这些沥青为时间标志可将含油砂岩中的成岩过程划分为3期,并在含水砂岩中识别出对应的3期成岩过程。在钙质胶结和富软颗粒致密砂岩中,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第1充注之前,其构成了储层内的隔夹层,并且往往形成不同层次、不完全封隔的似网状结构,影响甚至控制了后期的流体活动,引起后期成岩作用和油气充注过程的非均匀性。在储层非均质性及沉积构造分析、成岩过程及其与油气充注关系研究、古物性恢复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非均质性特超低渗砂岩油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碎屑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发育7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砂体,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通过对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的储层物性参数进行研究,揭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碎屑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微相与成岩作用控制,不同层段的孔、渗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同一层段不同构造部位的储层物性也有较大差别。纵向上,较好的储集层主要分布在沙二段、沙三中亚段及沙四上亚段;平面上,在南部缓坡带八面河油田与北部陡坡带胜坨油田、滨南油田、东辛油田、永安镇油田是多套较好储层的叠置区。  相似文献   

8.
贾容 《河南石油》2007,21(1):18-21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发育7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砂体,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通过对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的储层物性参数进行研究,揭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碎屑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微相与成岩作用控制,不同层段的孔、渗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同一层段不同构造部位的储层物性也有较大差别。纵向上,较好的储集层主要分布在沙二段、沙三中亚段覆沙四上亚段;平面上,在南部缓坡带八面河油田与北部陡坡带胜坨油田、滨南油田、东辛油田、永安镇油田是多套较好储层的叠置区。  相似文献   

9.
煤系地层致密砂岩气是中国陆相盆地主要的致密砂岩气类型,这种致密砂岩气源来自煤系烃源岩。中国煤系致密砂岩气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和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最为典型。煤系烃源岩呈广覆式分布,大面积生排烃,进入大范围砂体后,天然气运移聚集过程中,砂体的非均质性控制了致密砂岩气局部富集和甜点形成。基于典型气区解剖和地质建模,开展了不同粒径砂与黏土相似材料模拟致密砂岩气运聚机理实验研究,以揭示煤系致密砂岩气充注、运移和聚集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砂体渗透率级差控制天然气聚集的有效性、速率和含气饱和度。当砂体渗透率级差值为2.8时,即砂体非均质性较弱时,砂体内天然气不能有效聚集,而是运移和散失;当砂体的非均质性增强,渗透率级差值增加到5.4时,其中的天然气开始聚集成藏;当砂体非均质性进一步增强,渗透率级差值增加到9.0以上时,砂体内天然气发生大规模的有效聚集和成藏。在气源充足的条件下,大面积非均质性砂体中,物性相对越好的局部砂体,且该局部好砂体中均质性和连通性越好,含气饱和度越高。有断层连通的情况下,砂体的成藏速率增大。致密砂岩气运聚机理研究表明,勘探中应找分流河道、岩屑溶蚀相、断层裂缝和局部构造等部位物性较好的砂体,而其外围被物性较差的砂体或泥岩围限,则有利于天然气有效聚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10.
本区砂岩储集层具有中孔低渗特点。受沉积作用影响,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砂体原始物性差。砂岩已进入晚成岩A亚期阶段。砂岩原始沉积特征和成岩作用改造后细孔喉分布优势是导致低渗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区砂岩储集层具有中孔低渗特点,受沉积作用影响,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砂体原始物性差,砂岩已进入晚成岩A亚期阶段,砂岩原始沉积特征和成岩作用改造后细孔喉分布优势是导致低渗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油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埋深为5 600~6 400 m,为深层—超深层低孔低渗储集层。为揭示储集层致密化过程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分析、沥青荧光颜色分析等手段,分析了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储集层特征、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和油气充注史。研究结果表明,永进油田西山窑组经历了3期成岩—油气充注过程,每期成岩作用均因一期油气充注而终止;第一期充注的原油在构造抬升过程中遭受氧化,生成大量碳质沥青占据孔隙;第二期成岩作用末期发生大规模油气充注,形成超压油藏,油气充注抑制了储集层胶结减孔作用,溶解早期孔隙中充填的碳质沥青增加储集层空间,是油气成藏及储集层物性改善和保持的关键期,该期所成油藏是永进油田主要的勘探目标;第三期成岩作用,地层快速深埋压实,储集层物性变差,该期有少量高成熟油气充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模块式地层动态检测、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埋藏热史等分析,对莺歌海盆地LD10异常高压区中新统黄流组海相重力流致密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预测有利储集层分布。结果表明,(1)储集层非均质性主要由胶结物非均质性、孔喉非均质性及物性非均质性决定,并受异常高压影响下的成岩作用控制;(2)成岩演化过程导致的孔喉结构差异影响了胶结物及孔喉非均质性,进而控制了储集层的物性非均质性;(3)与常压储集层相比,异常高压抑制了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的强度、增强了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变弱。有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黄流组中下部强超压带的重力流水道砂体中。图8表3参38  相似文献   

14.
在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输导体系特征研究基础上,设计试验模型再现连续和幕式充注条件下油气运聚过程。二维物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供烃量及充注方式共同控制油气的分布;油源充足的条件下,晚期充注砂体含油饱和度高于早期充注砂体的含油饱和度;幕式充注流体势差高于连续充注流体势差,幕式充注条件下砂体具有较高的平均含油饱和度;同一砂体内,离油源越近,含油饱和度越高;随着储集层内含油量增加,砂体内流体压力大于围岩排替压力时,油气向围岩扩散,砂体内含油饱和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数学的滨里海盆地东南油气储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地处东欧地台东南部边缘,为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是里海地区的主要含油气区之一。滨里海盆地东南部三叠系-侏罗系广泛发育陆源碎屑岩地层。储集层岩性主要为浅海陆棚、海滩砂坝及三角洲沉积相的砂岩和粉砂岩,储层物性特征总体表现为中孔-中渗型。测井结果显示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变化较大,储层非均质性强。采用基于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优化地质要素,确定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砂岩厚度作为关键地质因素,建立了模糊数学关系模型,克服了常规的储层含油气性评价过程中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复杂化和主观性问题。通过多个模型比较,作出判断,确定了J2Ⅱ和TⅡ储层为本区优势储层,为该区进一步油气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兵 《海洋石油》2020,40(2):28-33
平湖组P11层为一套中孔低渗中细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油气包裹体实验,建立该储层孔隙度演化过程和油气充注史。结果表明P11储层为强压实、中胶结、中溶解相,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且以第Ⅰ期为主要充注期,高峰时间约在2~4 Ma前。在油气充注前,储层已经处在致密化过程中,造成P11层含油饱和度偏低。第Ⅱ期天然气充注对Ⅰ期充注的原油气侵分馏,同时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流体分异不明显,油气水界面混乱。深部致密气藏的特点揭示了放鹤亭深部寻找优质储层难度加大,寻找局部甜点和低渗气藏的有效开发成为油气田后期保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中东上白垩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含油性规律并明确其控制因素,对伊拉克H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进行综合分析。基于研究区取心井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分析、物性及孔喉结构参数统计等,结合前期已取得的成果认识,指出Mishrif组取心段含油非均质性较强,可划分出富含—饱含油、油浸、油斑、油迹4种含油级别,宏观上含油级别具有明显的相控特征,不同含油级别中含油相对饱满的区域均呈现出岩溶发育强度较大,物性及孔喉结构较好的特征。研究认为,沉积微环境及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决定了伊拉克H油田Mishrif组储集层含油性宏观分布特征,而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导致的部分孔喉结构改善是储集层微观含油性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并最终建立了储集层发育及含油性差异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对录井、测井、分析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拟实验对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相储层主要为砂泥薄互层状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呈严重不均一性,不同井区、不同砂组含油特征迥异;成岩作用导致该区储层质量差异较大,储层质量与含油气性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空间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了油气充满度及宏观分布特征。模拟实验显示,成藏动力和成藏阻力的配置关系会影响油气的富集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是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主力产层。盒8段属于辫状河沉积体系,砂体分布类型主要呈透镜状和复合条带状。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估算出3类储层天然气浮力驱动需要克服的毛细管阻力和相应的临界气柱高度。由于苏里格地区的区域构造平缓,盒8段储层天然气聚集成藏的驱动方式主要受储层砂体分布范围和储层物性控制。透镜状砂体的分布范围较小,孔渗条件较差,天然气在砂体中聚集依靠气体膨胀驱动。复合条带状砂体虽然分布范围大,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但是非均质性强,气体膨胀和浮力共同驱动天然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是重要的储集层。储集岩主要为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以低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为特征。岩石物性总体较差,孔隙度0.33%~18.7%,平均8.90%;渗透率0.0008mD~18.4mD,平均0.75mD,属于低孔、低渗透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喉道以中细喉—细喉为主。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沉积作用控制了储层砂体展布,进而影响其岩石学特征。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