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以淄博市孝妇河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素的分析研究,提出具有地方特色、人性化和可持续利用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思路,旨在提升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海南某沿海城市湿地公园为例,浅谈基于湿地现状、上位规划和当地人文历史情况,如何对城市湿地资源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确定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理念、目标、规划布局和分区建设项目,以期营造一处集休闲、娱乐、科普、生态、调洪为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为类似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曾平  鲁欣  张婷  冷艳杰 《陕西水利》2014,(2):150-151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是湿地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湿地公园的建设和保护经验,并以山东省胶南市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为例,立足湿地现状,按“重点保护、优先生态、以人为本、发展经济”的方针,改造建设城市湿地公园.项目通过增大湿地净化能力、开阔水面、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法,将改造后的人工湿地由污水型变为清水型,湿地公园的观赏性、生态环境得以提高;通过增设科普设施等,使湿地公园的休闲和科普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在公园中的湿地构建水鸟栖息地,有利于维护城市鸟类多样性水平.上海作为水网型城市,公园中湿地的规划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到水鸟生境的构建.该研究基于上海市的公园中湿地存在的问题和水鸟资源现状,根据水鸟的生态习性,从隐蔽性控制、水域生境设计和植被规划3方面提出构建水鸟栖息地的技术方法,包括功能分区划分、可达性控制、生态岛屿、水深...  相似文献   

5.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生态恢复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体,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政府部门宣传、建设的重点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明确提出:在不具备建立自然保护区条件的湿地区域,也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湿地公园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扩大湿地面积,提高保护成效,并将湿地保护列为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为贯彻落实国办《通知》精神,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国家林业局2005年下发了《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公园已经作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生态公园在提供给人们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也改善着城市环境。以唐山南湖生态公园建设作为研究对象,探求当前生态公园建设中存在的水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三峡建设》2013,(11):40-41,4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生态恢复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体,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政府部门宣传、建设的重点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湿地公园发展的势头较好。在我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家需求,研究、总结、归纳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保护设计、文化设计、游憩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规律,可为我国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一定指引。  相似文献   

8.
讨论常州市滆湖区域的湿地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建立滆湖湿地公园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滆湖湿地公园,加强生态保护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以湄湘河省级湿地公园为例,将人居环境改善、土壤保持和气候调节等11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划分为生态过程、未来潜在和社会人文价值,然后对湿地公园总价值利用合适的方法估算。结果表明:湄湘河省级湿地公园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870.46×10~4元/hm~2,总价值为176258.77×10~4元,其中未来潜在价值、生态过程和社会人文价值占比为0.67%、4.44%、94.89%;湄湘河省级湿地公园的人居环境改善、水源供给、固碳释氧、蒸腾吸热、文化科技、栖息地和植物净化的价值系数,较其它实地公园更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护水库丰富的湿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在水生态文明理念下,以广州市增城区大埔围湿地公园规划为例,通过大埔围水库库区改造、库中人工鸟岛建设、入库联和渠整治等构建水库生态水系;以库尾湿地资源为基础,构建浅滩湿地,对联和渠的来水进行净化,形成水质净化展示园,保护湿地公园水质与湿地资源;以生态水系与湿地资源为基础,划分鸟类生境分区,保护鸟类资源多样性;最终形成由管理服务区、阳光活动区、桑基鱼塘教育区、湿地功能体验区、生态保育区、生态农业观光区组成的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建成以湿地修复和保护以及鸟类资源保护为主,休闲旅游与科普教育为辅,同时兼顾水库防洪灌溉功能的湿地公园,为水库湿地与鸟类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乌伦古湖作为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生态退化和破坏问题。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利用,需要进行湿地修复和生态功能恢复工作,本文提出了针对乌伦古湖湿地公园缓冲带的湿地系统修复方案。文中通过恢复湖泊周边生态功能、净化水质、改善栖息地条件及促进物种保护,以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2.
湿地公园建设是湿地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阐述了湿地公园的定义、意义和分类,分析了湿地公园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并以上海崇明西沙湿地公园建设为例,介绍了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崇西湿地公园以建设新的旅游景点和恢复湿地栖息地功能为目的,依据干扰程度的不同划分为3个功能区,所采取的植被建设、鱼类和底栖动物种群恢复、景点设置等生态建设措施在各区内均有所差异,这些生态措施充分体现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吕宪国曾指出,由于人口增加和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湿地被广泛开发与利用,自然湿地数量明显减少,而自然湿地减少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湿地开垦、改变自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建设开发占用自然湿地成为中国自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我们不应盲目建设湿地公园,而应投入更多精力去合理保护那些正在受到威胁和破坏的湿地。  相似文献   

14.
《长江建设》2010,(11):29-29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研究院院长方起东认为,开发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促进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第一.要充分保持湿地公园的自然化、生态化。其中.有3样东西必不可少:流动的水、飞翔的鸟,摇曳的芦苇。第二.要充分展示湿地的历史文化,并创造当代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对南海湿地公园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南海湿地公园的背景,探讨了南海湿地公园在包头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现状研究了南海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及社会服务功能,并针对重建后的南海湿地公园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介绍河南省濮阳县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基本现状和自然景观,分析其存在问题,从湿地定位、建设思路和水资源协调利用等三方面探索湿地建设理念,结合沿河绿化带、拦河闸、生态工程和科普宣教设施等湿地建设内容,创造出优美水利环境和视觉景观,使河道与休闲合二为一,达到风景优美、生态协调的效果,树立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和环境优先服务与城市建设的理念,突出水利工程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对预期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预测,论证了湿地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台湾地区综合治水策略,从集水区涵养保护开始,配合流域洪水历线,综合配置集水区、河道、下水道及滞洪设施,并降低河道洪水位,同时兼顾环境及生态的维护。从台湾的河川湿地治理经验出发,介绍"台北大沟溪生态滞洪池"、"新店溪阳光运动公园"、"台北关渡自然公园人工湿地(离槽式)"、"大汉溪河岸人工湿地(在槽式)"等工程实例,说明只有师法自然,才能推动生态资源保护以达到永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以英德东岸排涝水系(湿地公园)项目景观规划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构思、原则、手法、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力求营造更人性化的、生态的景观形象,也为其它滨水区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建设汾河生态湿地的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汾河湿地公园,全长2.4 km,建设面积120万m2,其中生态湿地面积60万m2,绿地面积50万m2。从汾河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满足河道的水利功能和河道湿地的形态规划以及湿地的河岸空间规划角度提出了生态湿地的规划设计思路,为建设河道生态湿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四川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依托邛海而建,属于高原淡水湖泊型国家湿地公园。本文从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情况和保护管理情况3个方面介绍了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重点阐述了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重大举措及建设后所取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以此阐明了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是湿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