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婕 《建筑结构》2021,51(14):后插2-后插3
音响虽然是不占有实际空间的不可触及之物,但就像三维的建筑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能够给我们提供模拟化的、虚拟化的空间那样,作曲家也是有一套方法让听众感到有一个虚幻的空间存在,例如作曲家会以音域的间隔暗示空间的距离,会以不同节奏的层次对比、不同音色的阶段对比凸显空间的紧凑性或广阔性、狭小性或空旷性,会以同一素材在不同声部的出现表示空间物体的流动性或变化性,继而使音乐这种时间艺术有可能构成一个虚幻空间.此外,音乐与建筑这两种艺术符号在组合运用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似的规律,例如,作曲家们喜欢把单个的音,或在结构上有重要意义的瞬间称为"点",这与建筑中的空间节点或者建筑空间中的景观装饰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把音符的横向进行,或者把结构重点之间的联系,称作"线",这与把建筑面相互连接起来、建筑构件相互连接起来的线性构件有相似之处;把线与线交织的音响层面称作"织体",这与面面相交而构筑成的单一空间相对应;把织体与织体的组合,称为"曲体",这与点、线、面结合立体化构成的建筑体相对对应.因此,这就给建筑空间与音乐空间之间的互相"翻译"提供了可能.而在2012年1月出版发行的《跨界设计:建筑与音乐》(中国电力出版社,王昀著写)一书,便是以建筑空间与音乐空间对应性研究回应建筑与音乐关系的一本著作,其以乐谱中的空间理论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乐谱到乐谱空间的九个转化、乐谱空间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力图为读者认识、了解、掌握音乐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回顾全书,其有三大特色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设计》2012,(8):260-260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为人所熟知的语句虽流传已久,但二者之间的联系究竟在何处却往往很难说得明白。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王昀博士.试图将从音乐乐谱中抽出的空间图式与建筑实体空间建立关联性.并将乐谱空间转化为建筑空间。而这种将乐谱与空间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思考以及将这种联系的转化过程加以示范的努力过程构成了本书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3.
论音乐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对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昀 《华中建筑》2001,19(4):47-52
本文论述了音乐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对应性关系,同时以此为基础对将乐谱这一视觉化了的音乐空间转组并移注于建筑空间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提示。  相似文献   

4.
正在周围生硬的工业建筑中,豪瑞哥斯达黎加公司将一片沙漠转化为一块绿色而亲和的工业园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运用景观和不同的建筑构成一个空间整体,尺度宜人,穿插院落和花园。为了避免对环境的过度干预,并没有将其设计为一栋高大的"企业大厦"。豪瑞公司,是水泥、混凝土及多种建筑材料的制造商,希望这一建筑能够呈现其建材的可能性,而非仅仅实现某种产品展示。实际上,在对乡土材  相似文献   

5.
这座私人的画廊和住宅位于韩国首尔江北区的一处山丘上。建筑的基本几何形态的灵感来源于作曲家伊什特万·安哈尔特于1967年绘制的"模块交响乐"乐谱草图,这一点在约翰·凯奇的一本名为《符号》的书中有所记载。建筑包括三个功能不同的体量,分别为入口、住宅和活动空间,看上去仿佛从下层的连续画廊向上升腾。一片水域将上下空间连为一体。穿过入口庭院的竹林屏障,通往入口建筑的上升台阶将观者的视野引向一片水域。天空、水、植被和锈化的铜墙倒映在水面上,形态各异,令人获得内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九华山正清和雅·禅院酒店的研究分析,阐述"灰空间"在禅意建筑中的必要性,并结合建筑美学对该项目进行美学思考。针对弥补建筑机能不足、丰富建筑与空间层次、烘托环境中的情感意境这三项要求,该项目以禅意建筑"灰空间"作为设计策略,并以入口空间、合院空间、阳台空间、交通空间这四种空间类型为切入点进行美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无锡传统建筑空间的基本特征入手,对无锡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中视觉呈现的"有形"与心理呈现的"无形"进行了分析,并从建筑空间的内涵、特征及其辩证关系上进行了论述,论证了"有形"与"无形"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花城·亮点     
阳光、鲜花、流线--这就是花城售楼部"健康空间艺术"的真实体现. 售楼部设在两层高的建筑内部,与发展商办公楼融为一体,其良好的建筑外型为设计师提供了两层高挑空大堂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9.
正人们为了抵御外界的侵扰,修葺了建筑;人们为了生产、生活和诗意的憩居,修建了园林;我国远古先民用阴阳鱼来解析自然的规律,趋利避害。建筑和园林是"变易"的空间。建筑中的天井、阳台、入户花园等都是园林向建筑的延伸;园林中的亭、廊、轩、榭是建筑向园林的延展。帘外横梅是园林;墙篱围合是建筑。空间在实实虚虚中亦阴亦阳不断变换,阴阳交媾,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0.
品鉴·手记     
正法国巴黎第十四区位于巴黎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氛围和浓郁的艺术气息,而布鲁赛疗养院便位于这个优雅富有魅力的区域。建筑师对原有建筑进行扩建,充分考虑了新旧建筑的对比与交融,同时对于原有的空间进行了优化和改进,重新诠释了疗养空间并为生活增添色彩,使建筑成为这片街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航国际北京航空城的设计在合理"基准"的前提下,追求"有序"变化和多样性。本项目造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3)
乐谱是作曲家用谱面语言对音乐的全部要素在时间、空间上立体规划的文字呈现。"音乐的一切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各层面的内涵与意义,悉数存在于此中"[1]。作为演奏者需要了解音乐的细枝末节,读谱是理解作品、正确传达音乐精神的起点,乐谱版本的质量与可靠性则是尊重作曲家本意的学术依靠。  相似文献   

12.
<正>安藤忠雄曾说,"建筑是生活的原点,或者说是生活的容器。"它承载着居住者的印记,既有传统的留存,又融入现代生活的感受,赋予了居住空间独特的DNA。建筑、室内设计师作为空间的缔造者,在一个个的项目中,"拿捏"着合适的素材,构建着不同的设计理想,并企图让落成的建筑具有"对话"的功能。也就是说,一座建筑必须能在建构过程中承载设计师的设计梦想,预演未来使用者可能的居住体验,并成长为有机的生命体。自此,它将远远超越"居有屋"这一最质朴的愿望,成为如安藤忠雄所言的,"建筑是能够被一般人所理解并产生共鸣,同时又能超越一般人的想象的,这样的创造才能被称为建筑。"  相似文献   

13.
谢振宇 《时代建筑》2014,(2):104-113
文章介绍了同济"一·二九"教学楼改建为同济大学博物馆的设计项目。从旧建筑改建设计过程中对其环境与自身价值挖掘和提升的角度,归纳了该设计在项目选址、策划和环境重塑中,对校园建筑的文化价值传承和提升;在旧建筑的深度解剖和发掘中,旧建筑空间价值的存续和再生;在新、旧建筑元素的对比和共生中,对校园建筑的时代价值的呈现和拓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佛罗伦萨至圣圣母领报教堂"誓言庭院"里的湿壁画,特别是其中的"圣菲利浦"壁画的空间和背景,与至圣圣母领报教堂内外真实建筑和空间的关系;讨论安德烈·德尔·萨托作为佛罗伦萨手法主义的早期艺术家,所创作的壁画的空间和结构与真实建筑和空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丁阔  章明 《时代建筑》2015,(3):90-97
文章介绍了晋中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建筑设计过程,晋中城市规划展示馆从城市关系中寻找建筑与场地深层次的关系,从生活方式和建筑功能的演进中寻求空间的组织与建构逻辑的进化,从文化记忆中寻觅故事的线索和结局,继而对传统的"院"加以演绎和呈现,以期在日渐疏离的城市要素关系中建立新的张力,在空间和形态的建构中寻求传统院落文化的重生和进化。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许多建筑师致力于园林文化、园林性格特征在建筑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研究,由此产生很多融合中国园林空间特质的地域建筑创作作品。此类建筑是地域建筑与古典园林选择性融合的结晶,起源是中国2种主流建筑设计思维的殊途同归:中国园林及园林建筑的现代创新思维以及当代地域建筑对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思维。通过梳理分析其发展轨迹,并对比研究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出此类地域建筑呈现追寻、探索、嬗变和拓展4个阶段性演变规律,揭示中国地域建筑呈多元化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谈梳理了"上海计划"这一城市研究项目的意图、对象和工作方式。"上海计划"面对的是当代上海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建筑和空间所呈现的诸多问题,并希望通过对日常城市空间的研究获得建筑学的新认识。田林新村和航运新村是"上海计划"的两个研究课题,因此文章也讨论了工人新村的空间特征和转向。最后,"上海计划"对城市和建筑提出了12条宣言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9年4月18号下年,由《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主办、题为"超街区"的798建筑论坛在798艺术区超城空间举办。这是一次关于城市、空间、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沙龙主题结合中国城市街区发展的现实,围绕城市街区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设方式展开。  相似文献   

19.
李兴钢在他多样的设计实践中保持了对"胜景几何"设计思想的持续探索。在延续了中国建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传统空间体验当代化的世纪探索的同时,李兴钢的设计作品呈现出有别于前辈的强烈物质感和介质感。文章在设计思想史的语境下分析了"胜景"这一概念涉及的一组关键的空间经验特征,并指出面对着当代城市与技术条件下的空间栖居问题,传统空间中的主体化的、能动性的、文化共鸣的经验特征具有了全新意义,在这一认识下来解读李兴钢的设计实践所具有的实验性和开创性。  相似文献   

20.
以自然、人本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动态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岭南地域建筑空间演进各阶段的发展现象与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岭南地域建筑空间"自然-秩序-抽象自然-艺术秩序"的发展轨迹,指出了人类发展之于空间量与质的需求平衡是建筑空间演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希冀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知岭南地域建筑空间演进的特征与规律,启发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