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建筑科学   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缺乏基于定性演绎和定量测算及检验的研究方法,文章以路网格局为研究载体,采用空间句法轴线模型判读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通过多方案的交通网络模拟演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情景,并以可达性为检验标准对多方案情景进行优化验证。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陕西省定边县为例,通过"量化解析—方案模拟—优化验证"的技术路线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演绎优化,结果显示,定边县城市空间结构有由单一走向多元的中心分化趋势,且在顺应城市空间生长的趋势下,"三核"融合式的空间结构是未来定边县城市空间发展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
尹得举  吴左宾 《山西建筑》2007,33(21):29-30
结合泸灞河生态区旅游规划实例,以“水”、“生态”、“文化”、“休闲”为特色,针对泸灞河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探讨了西安城市滨水区基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与对策,从而为西安城市滨水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回族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其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原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同时,由于受到现代都市生活的浸润与渗透,交往行为渐渐从内向走向开放。在此过程中,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一方面较好保存了回族传统文化所衍生的以清真寺为核心“环寺而居”[1]的院落-街巷交往结构;另一方面,其大多实体交往空间则面临着逐步拆解的危机。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传递信息和情感的行为活动[2],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保持社会有机体稳定发展的纽带,也是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的有效催化剂。因此,直面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公共交往空间的发展危机,探讨如何存续回族自身特色的交往形式,对于促进和提升回族居民的现代交往,增强其地域民族认同、提升生活品质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而进行当代都市语境中传统回族聚居区交往活动与交往空间的实时调研,从而把握现实,剖析问题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秦巴山脉横跨南北地理空间,是我国的中央水库和国家绿肺。由于地形条件的约束,秦巴山脉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洼地和贫困多发地区,内部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诉求的冲突巨大。课题首先剖析了秦巴山脉地区面临着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的布局冲突、绿色发展与城乡空间的建设脱节两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生态先导,绿色为本"的发展战略。在"生态先导"战略上,划定秦巴山脉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从人口、产业和城乡空间分布方面实现"生态先导"的人居环境空间整合。在"绿色为本"的战略上,总结城乡布局模式、构建交通支撑系统和特色风貌体系,构建"绿色为本"的城乡人居环境模式。最终实现秦巴山脉城乡人居环境的绿色发展,为我国城乡人居环境营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行城乡空间发展呈现出的问题和矛盾,选择正处于城乡发展转型期的典型区域——关中赤水河流域为案例,在紧凑节地的理念导向下,以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对该流域城乡空间统筹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发展战略进行思考,希望通过城乡空间外延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内涵社会、经济、环境结构的紧凑和谐,实现城乡空间的均衡增长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正>一、面向闲暇时代的历史文化村镇过去十年,正当广大规划师、建筑师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孜孜以求的同时,闲暇时代已悄然逼近。旅游业的蓬勃兴起逐渐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并向古镇、古村快速蔓延。这些古镇、古村是传承我国优秀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四川汉旺震后破坏状况的介绍和与其他破坏严重地区的比较可以看出,设置汉旺5·12地震遗址保护地具有必要性。遗址保护地规划应从遗址保护地的定位、规划设计原则、主要构思、规划空间结构、保护措施、展示方式、重要场所意向性设计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人本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动态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岭南地域建筑空间演进各阶段的发展现象与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岭南地域建筑空间"自然-秩序-抽象自然-艺术秩序"的发展轨迹,指出了人类发展之于空间量与质的需求平衡是建筑空间演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希冀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知岭南地域建筑空间演进的特征与规律,启发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面对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建筑高度的适度提升不仅有利于土地和资源的集约利用,而且为人类生活活动空地的预留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具有保护环境和生态、促进社会公平、体现城市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西安曲江新区尝试通过建筑高度的"生长力"评价对不同地段建筑高度的发展潜力进行判断,在城市立体空间生长综合效益的量化平衡基础上,以节约土地、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益为目标,构建城市建筑高度"生长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紧凑城市"理念下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破碎化是小城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典型特征之一.本文以榆林市152个小城镇为对象,借助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定量测度分析榆林市小城镇现状空闲土地的破碎化程度,并探讨了小城镇空闲土地破碎度与自然地貌环境、城镇可达性、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职能之间的关联性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榆林市小城镇空闲土地破碎化程度受地貌环境影响作用显著,且在破碎度数值上与自然地貌环境呈现高度耦合;第二,榆林市小城镇空闲土地破碎度与城镇可达性呈现正相关性,随着可达性时空距离的增加,小城镇空闲土地破碎度数值明显递增;第三,榆林市小城镇空闲土地破碎度与城镇人口规模呈负相关关系,人口规模大于2万的城镇空闲土地破碎度数值明显低于人口规模小于2万的城镇空闲土地破碎度数值;第四,榆林小城镇空闲土地破碎度受城镇职能影响显著,发展动力较为强劲的综合型和工矿型小城镇空闲土地破碎度情况明显低于因发展动力不足的农牧集散服务型、交通商贸型和旅游服务型城镇的空闲土地破碎度数值.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榆林市小城镇空闲土地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